🕳️

from Tlön, Uqbar, Orbis Tertius

远离人迹处,现在已经长满了罂粟,一走近,它们就簌簌摇动起深绿枝叶,发出悲哀的声响:

“我们是被驱逐到这里来的……”

“不,我分明见到你们利润丰厚,大有可图!”

“不不,不不,”

她们摇着头,“我们上哪里都是被驱逐者,不见容于社会,不被同意,”她们说着,彼此点着头表示支持。

“我们的毒无处散播,但是毒说到底是无可避免的。天生如此,并没有什么罪,却被父亲和国王判了罪,是嫉妒美丽吧。再说,是他们割下来的部分有毒啊,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怎么能不感到痛苦和虚无,美丽的飘渺和无意义,天天心惊胆战着镰刀被擦亮的反光。”

“如果因为什么而酝酿着毒,那是养我们、呵护我们的人自酿的苦果。是所有的一切造就了罂粟。”

“说这么多,有点困了,先打个瞌睡。啊!不做梦怎么能忍受生命。”说着,又不住点头,且渐渐低下去。

整片罂粟花地堕入了又黑又浓的深梦。

(2018.12)

 
阅读更多

from Philotheos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有可能是出世的前提。 心态挺好,有修养。

 
阅读更多

from Alef

编织/适应谎言意味着需吞下真伪之间的庞大虚空

 
Read more...

from DDOA

如何给“批评家”一嘴巴

在“斗胆的炮火宣言”中有人指出,“左圈”之所以产生不良现象,比如西班牙内战,是因为有人独占了“文化帐篷”所致。而什么是文化帐篷呢?——它是意识形态的“另一种方式”导致亚文化。而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又导致了宗派与宗派之间不明所以的冲突,以及帐篷内部产生的各种乱象。因此,我们需要像野蛮人那样夷平和拆毁各种文化帐篷,这样一来,大众团结就自然会到来。所以通篇看下来,这无疑是说,只要让我们重复一遍齐泽克,对意识形态及其导致的症候做出批判,那么就可以迎来全球共产主义,一个大同世界。

但这里让我们试问:让事情起作用的是意识形态,还是物质世界呢?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可以导致一种激进实践吗?究竟是意识形态选择了人,还是人选择了意识形态?要改造的是意识形态,还是人本身?

这种批判恐怕还不如传统的左派。在这里随便来一个马列托毛斯或无政府主义者都能告诉你:如果没有一种实践,意识形态根本就没有生命力,而那些人造的意识形态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意淫罢了。而之所以造成当前的意识形态的“身份认同”及其危机,是因为这些意识形态根植在一种资本主义的日常实践中罢了,而这种资本主义实践造就了意识形态立场的表面冲突,甚至宗派主义之间的暴力。而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日常实践呢?——这就是语言、组织(社会关系)和观念对社会的改造。

如果意识形态是“光”,是“上帝”,是“幻影”,那么对幻影的批判也只会是幻影罢了。并且,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思想,又如何进行批判呢?因为人们并不会因为批判了某事而显得自己有思想。就像当前的自由派,他们批判的声音最多也最大,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批判都是狗屎。没有思想和创造的批判,不会让人变聪明,也不会让自己变得有思想。这样的批判再多,也只会造就更多的“齐泽克小泥鳅”罢了!最后它反而成了流行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共谋。一个建立在空洞批判上的齐泽克,充其量只是在主流文化上起舞的笑话。

同样,野蛮人之所以是野蛮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摧毁了帐篷或掠夺了女人,这样的事任谁都能做,而且在事实上反而是帝国与资本主义文明人做得更多。而且恰恰是对野蛮人的丑化促成了帝国的治理。因为野蛮人实际上只是在帝国边缘被歧视的异乡人——他们之所以叫“barbarian”,这是因为古希腊人觉得那些异乡人的发音总是发出“吧……吧……”的声音。所以从根本上它是个被歧视的符号。野蛮人并非因为掠夺成性而变成野蛮人,而是因为他们来自帝国边缘,是一种完全异质性的文化与文明。所谓的拆毁“文化帐篷”,实际上恰恰是帝国拆毁野蛮人的居所!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种真正的唯物主义。而它,就是一种黑暗和混沌的实践。当意识形态的光明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和心智,那么我们将在黑暗中重新找到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黑暗并非空无一物,在柏拉图的语境里,黑暗恰恰是我们所居的洞窟-世界。同样,混沌也并非是柔软的乱流,而是由坚硬构成的无序——它构成了我们的混沌宇宙和日常生活。似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个坚不可摧的部分,那就是我们最值得肯定的部分。要肯定爱情,要肯定我们自己和欲望,就必须为混沌(CHAOS)代言。在资本主义及其“上帝”的毁灭下,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以此来捍卫我们的世界。

黑暗和混沌就是方法!而这种创造就也正是欲望的装配和文化与艺术的复兴。于是我们不得不问:到底什么是“左圈”中的“意识形态”部分,什么是所要捍卫的“坚硬”的部分呢?那便是一种日常生活实践,以及一种“非正式的亲和力网络”。一个松散的网络,其中蕴含着不同的价值,但价值有高有低,而那些更尊贵的价值才应更具统治力。并且以这种方式,形成一个集群。

不得不说这是个痛苦的经历,就像一个婴儿被剪下脐带放声大哭那样的经历。但我们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前行。

 
阅读更多

from 地下出版指南

Workflowy 是一个在线大纲笔记应用。可以用它的共享或公开节点传播带少量格式的文本内容。

简介

Workflowy 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张白纸,无限层级」。内容由不限数量、彼此嵌套成树形的节点组成,一个节点可以是文件夹、标题、文档本身。

节点还附带 notes 也就是笔记区,可以在那里写备注。

共享和公开

点击节点左边的省略号,进入菜单中的「Share」,可以选择共享链接或者邀请其他用户。免费版有两种权限,Full Access(可修改)和 View Only(只读)。可修改模式下,被邀请者和获得链接的人可以把节点保存到自己的账号,并修改内容进行协作,可用于共同写作、翻译、维护文档等;而只读模式相当于公开出版内容。

写博客

我通常用节点作为博文标题,在笔记区写正文。

高级操作:博文下可以增加一个 Full Access 的「评论区」根节点,供已登录网友评论(缺点是评论者可以修改彼此的内容,所以建议私下投稿评论节点,然后把节点共享到这条博文下面)。

备份

右上角「... –> Settings」中可以导出,有四种格式,最简单的纯文本格式一键复制粘贴走人,非常方便跑路。

邀请码

被推荐和推荐者双方都能获得每月 250 个免费节点。我的节点数已经够用了,需要节点的朋友请联系我,我把你的邀请链接加入下面的列表:

评分

标准 分数 说明
独立性 ★★ 没有本地存储,完全基于云端
可备份 ★★★★★ 纯文本,导入导出都很简单
可持续 ★★★ 稳定运营很多年的公司,free plan 慷慨,premium 便宜 +5,收费计划可能变动 -1,可能被墙 -1
 
阅读更多

from 地下出版指南

几年前一个群聊里某朋友说:“互联网是一种特权而不是天赋人权。”海底光缆基础设施机房dns wifi 蜂窝,没什么东西是免费和天生存在的。不管说得有多好听,上网就是蹭网,你用互联网的代价是变成一个用户和数据点在别人的网络里爬过。而所谓骇客精神就是指在意识到这套规则的前提下利用和扭曲规则、营造出足以改变规则的局面、装配出属于自己的疆域。比如说,很早以前就有借助手机蓝牙分布式连接,断网情况下也能和别人远距离聊天的app,这就是在大网络里孽生出的小网络。想办法合法化和妥协自然是一条路,但没必要迷信什么平台,连接的办法有的是。那么,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为了上个网“找寻快乐”必须做到这个地步,人均网络专家吗?是的,必须成为网络冒险家。要么为“快乐”而变强,要么在哭泣求饶中萎靡

 
阅读更多

from golem

30岁后的伊万卡拉马佐夫活着就像要永生不死一样,活着有酒,活着因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体。他走在莫斯科的街道上,一片混乱,一个青年慌不择路地逃过来,后面跟着警卫队,一个革命份子。他想要绕行,避免纷争,然而不能跨动一步。他如同从一个死人的眼睛里向外看,那个青年头发浅黄,脸盘肥厚,显得蠢笨,同阿廖沙毫无相似。他的四肢百骸都作痛起来,这是无用功,他劝说自己,可笑至极,但他很多年没有如此清醒过,看到自己的命运。他拦在卫兵的刀刃之前,金属带着冬日的冷气划入内脏。

阿廖沙已经死去很多年了。

 
阅读更多

from Philotheos

一、动词

1.动词、动作和状态

作为一种神基语言,和艾若希尔语系的其他语言一样,古典精灵语中的动词都具有一种特殊的规则。所有的动词严格意义上都是可以且倾向于及物的,也就是说其本身具有支配两个论元的能力和倾向,除非受到语态或者表义需求的影响。并且,动词具有一种完全不受语法范畴影响的形式——不定式,或称核心形。需要注意的是,“不定式”并不是一种语式/语气,也不属于任何其他的语法范畴。动作状态的含义恰如其字面意思。而及物/不及物在这里也不再是语法范畴,而是动作和状态的范畴,或者说是语义的范畴。一个及物的动作或状态支配一个施事(Agent)论元和一个受事(Patient)论元,而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支配一个变元(语义角色为Sole)。及物动作或状态的Patient有时会被Theme代替,即接受动作或状态但不发生变化,如“具有”的受词。

关于动作和状态,动作可以近似理解成动态的,与静态的状态形成对比。如果更清楚地区分的话,以及物动作的结果为例,及物动作的结果是Patient(或在某些情况下是Theme)处于一个不考虑其他时间下情况的状态(非对比性状态)、处于未变化的状态(弱对比性状态/非反差性状态)、改变状态(强对比性状态/反差性状态)或者进行连续的不及物动作。但如果非要确定结果是其中哪一个,这就会非常困难。比如一个及物动作的结果以Patient(或Theme)静止为终态,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处于静止状态(不管其他时间下是什么情况)、保持静止状态、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或者“停下”这一个连续动作。对于很多动词来说,这并不容易区分,尽管在语义上一般更强调另外三种,而第二种往往以另外的形式出现。第一种的例子是“使显得”,第三种的例子是“使升高”,第四种的例子是“使跳舞”。有些连续的不及物动作是没有终态的,比如“跳舞”,因而也没有状态可言。基本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很明确地区分是哪一种,因为只有一种。

除极个别的情况外,一般地,动词只能表示一种及物或者说有直接对象的动作或状态,如果是动作,则动作X又可以表示为:

施事使受事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如果是状态SS,则可以表示为:

施事处于状态S1,受事(或者说应当是Theme)处于状态S2S1S2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且S1具有一定的主导性、支配性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动作X在造成一个状态S的同时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施加一个状态,如“吃掉了什么东西”这样一个状态。不过我们还是以有无动作为准来进行分类,并且,“吃”所强调的也并不是这两个状态及其隐含的关系,而是一个造成了这两个状态的动作。再者,“吃”更偏重于给受事造成一个状态,而对自己获得的那个状态并不加以强调,或者说两者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状态动词大概有以下几种:表示存在或所有关系的、表示感觉的和表示感情和心理状态的。几个典型的例子是“是”、“具有”、“听到”、和“同意”。而“看”、“听”这些虽然也和感觉有关,但不是状态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是”是系动词,也是唯一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支配第二种语义角色的论元的动词。系动词一般只有主动语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无人称主动语态,如“自己是而没有意识到”。

状态动词的状态SS以及系动词“是”的状态一般是非对比性状态。状态动词一般没有进行体。

对于某些动作动词,为了使动作X的公式变得更完善,我们应当在其中添加上“经过怎样的一个过程”(即使是瞬间的动作也应该被认为具有一个过程),那么这就是:

施事经过某一个过程P使受事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在更古老的语法著作中,有过程P的动词被称作有色动词/湿动词,而另外一些动词则仅仅强调结果,对过程几乎没有任何描述,如具有“使”这一含义的动词。这些动词被称为无色动词/干动词。一般地,我们常用无色动词的某些语态表示不及物动作/状态。

然而,后世的语法学家们抛弃了这样一种观点。他们大多认为即使是那些被看作无色动词的动词也可能多多少少包含有一定的过程和方式的因素,更何况许多词的意义都相当丰富,既可以说是有色也可以说是无色。以phêra这个词为例,它既可以解释为“使……来”并由此通过语态的变换得到不及物的“来”,但同时可以解释成“带来”,因而有了“携带”这样一个可以认为是过程的因素。这种有色和无色的区分尽管确实便于分析和记忆那些会产生不及物动作/状态的情况,但并不完全合理。我们认为,一般地,任何动词都可能含有过程P,且其对过程P的强调程度也可能不同。

当然,只靠动词本身往往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完善的、详细的过程和结果,对此我们有其他语法格以及副词等等来进一步将其完善。

另外地,状态SS的达成也可能包含着某种方式,不过这一般不重要,并且往往不包含在这个动词所具有的意义当中,在此就不再赘述。

前面我们提到的不定式就表示动作X状态SS本身。

也就是说,动词一般情况下都会支配一个主词和一个受词。但是,主词并不一定对应着施事,而受词也不一定对应着受事,因为在某些语态下,二者正好是颠倒的。然而,确实存在动词只支配一个名词性的词或一个名词也不支配的情况,这是古典精灵语的一个特殊性质。支配更多词的情况当然也存在,而那些论元则和古典精灵语丰富的格相对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可以用(及物)动作动词以另外的语态来表示。

从配列类型上讲,古典精灵语的配列比较特殊。虽然实际上不存在不及物动词,但相应地,无人称主动语态和双重无人称语态(用以表示不及物动作或状态)的受词就对应了Sole。在主动语态中,主词对应Agent,受词对应Patient或Theme。而在被动语态中,主词对应的是Patient或Theme,而受词才对应Agent。反身语态则是主词对应Agent和Patient/Theme。总的来说,语法上,主词一定对应主格,受词一定对应宾格,而格和语义角色的对应则视语态而定。

2.语态

在古典精灵语当中,语态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其拥有极为复杂的语态系统,用以表达复杂的语义。为了简便,我们在这里只给出动作X下的形式,并省去对过程P的展示,而状态SS则可通过类比得到。

有人称语态:主动 被动 反身 无人称语态:无人称主动 无人称被动 无人称反身 双重无人称

无人称语态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用法,无人称语态的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主动语态

主词使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如果动词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或者主词已被提到,那么主动语态的主词可以省略(注意,这种省略只是表达形式上的省略,而绝不是出于表义需求的省略)。 【2】有些被看成“既可以及物又可以不及物”(在及物情况的Agent和不及物情况的Sole一致的情况下)的动词的“不及物”形式仍然用主动语态表示,这种情况下受词不存在。但这个动作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其可能存在的受事不被显示,而其施事被单向地关注,因此我们并不会刻意将其划分为不及物。

被动语态

(受词使)主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如果不需要强调,被动语态的受词(施事)可以省略。但如果要强调施事不明等等情况(可以视为反向的强调)的话,我们用无人称主动语态。 【2】如果动词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或者主词已被提到,那么主词可以省略。

中动语态

中动语态包含了反身和互动两种含义。如果动词是所谓的无色动词,那么反身意义可以理解为强迫或促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主词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主词互相使对方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且数量上并不限于两方 【1】中动语态没有受词。 【2】如果动词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或者主词已被提到,那么主词可以省略。

无人称主动语态

无人称主动语态反向地强调其主词也即施事,尤其用于强调施事不重要、不明或者对该动作无意识又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做出该动作之时。特别地,一些动词(所谓的无色动词)的无人称主动语态表示(意义上不表明役使者,没有明确附加意义的)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变元用宾格。这大概可以理解成两重动作的嵌套,以动词描述外层的动作,且对于外层的动作只强调结果(即内层动作/状态),而施事和过程不被提及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另外,表示可能、义务、必要的词语都是无人称主动语态(其并不存在的主动语态可以理解成“使某事或某物是可能的/义务/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般放置主词的位置有一个主格名词,它实际上是可能、义务、必要后面那个充当宾词的动词从属式的主词。 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不明的主词使)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主词(无意识/意外地)使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当主词不存在时,强调的是施事不重要或不明;当主词存在时,强调的是施事对该动作无意识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做出该动作。 【2】和主动语态下的【2】类似,当出现该种情况时,受词不存在。

无人称被动语态

无人称被动语态反向地强调其主词也即受事,尤其用于强调受事不重要、不明或者对该动作无意识又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接受该动作之时。 (受词使)不明的主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受词使)主词(无意识/意外地)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当主词不存在时,强调的是受事不重要或不明;当主词存在时,强调的是受事对该动作无意识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接受该动作。 【2】如果不需要强调,无人称被动语态的受词(施事)可以省略。但如果要强调施事不明等等情况(可以视为反向的强调)的话,我们用双重无人称语态。

无人称中动语态

无人称中动语态反向地强调其主词也即施事与受事,尤其用于强调其不重要、不明或者对该动作无意识又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做出并接受该动作之时。 不明的主词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主词(无意识/意外地)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主词可有可无。待处理

双重无人称语态

双重无人称语态是在无人称主动语态的基础上变形而来的,常表示施事、受事双重的无意识、不明确、意外或者类似状态。特别地,我们以双重无人称语态来表示变元对之完全没有意识的/变元不明确的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相应地,变元用宾格/省略。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表示天气的动词是不支配名词的双重无人称语态。而若要以名词表示天气,我们用“做”的无人称主动语态来搭配表天气的受词。

在古典精灵语中,一些不定代词往往可以被无人称语态中的位置空缺代替。当无人称语态中出现位置空缺并在语义上表示不确定、不明时,实际上就相当于在该位置上存在一个不定代词something。而如果要达到相当于anything或者nothing的效果,只需要将句子变为疑问或否定句(变为否定句后当然不是not nothing这种情况,而是整个地相当于nothing)即可。另外,如果需要给这些相当于不定代词的空缺添加定语,我们只需要将定语(如果是形容词的话)变成与该位置相应的格即可。如果要以名词的某些格作为定语,只需要简单地放在该位置即可。不过,古典精灵语中仍然存在不定代词和限定词,而当那些不定代词真正出现时,我们一般不使用无人称语态。

词群 同一个动词不同语态的集合叫做词群。

以下是几个实例:

主动 主词使受词来(可以视作拿来/带来……) 被动 (受词使)主词来,即使受词省略也仍带有一丝相关的语义 反身 主词使自己来,带有自愿或者强迫自身的含义 无人称主动 受词来/不知什么使受词来/主词意外使受词来 无人称被动 受词使不知什么来/受词使主词(对来这个动作无意识地)来/不知什么被带来/主词(对来这个动作无意识地)被带来…… 双重无人称 不知什么让不知什么来/主词意外让受词无意识地来/不知什么让受词无意识地来……

一个人意外(这里的意外是指出乎他本人的预料)被杀,可能是一个对他有仇恨但他并不知情的人杀了他,或者是一个想要无差别杀人(但不是疯狂的)杀人犯杀了他(这两个都是没有预料),或者是不知不觉就被杀了(没有意识到)等等。 一个人意外杀人,可能是他意外杀了人(或者是处于疯狂状态杀了人)但被杀的人其实是故意被杀的。 双方都意外,那就是真正的意外,或者是疯子杀了一个没料到会被杀的人等等。

 
阅读更多

from DDOA

如何变得不无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不是说有人像动画片里的超人那样,一拳打死100头牛?或者说一个愚公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夷平一座山?一个力施加给一个物体,造成一种客观改变就是能力吗?简言之,似乎这样的看法认为:能力被体现为一种能够“改造世界”的力量。而一个人想要变强,就要经过严苛乃至笨拙的训练,以此来追寻和获得力量。而无产阶级要获得权力,就要重复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 但我们说恰恰是这种“能力”构成了一种深刻的无·能·。它没有评估力的不同质,而只关注量的多寡。用尼采的话说,这就是一种低等的权力意志的体现,或意志与力量走向反动的体现。这种力量被归结为一种“同化作用”。一个圣保罗或列宁式的先知,走向大众的贵族,他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种事业:同化与排异。只要无产阶级不断地追求力量并改造环境即可达到一个大同世界。但世界愈加庸俗了,因为所有的力量都是同一种——它假设量变产生质变——因此这只是一个生产力与力量积蓄的问题。 但世界终究没有被改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力量本身听属于一个反动工程程式,同时欠缺所有的创造性。它最终还是在机械地重复资本主义道德、城市改造和文化。愚蠢占据了上风,贪婪的财主则趁机獲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不但没有变好,反而环境更加恶劣了。反动的力量不但没有改变世界,反而在毁灭世界;教育不但没有育人,反而在害人。即便是无产阶级自己,都已经不再相信那个所谓的“解放”的目的了。 所以这究竟是解放还是奴役呢?因为它早已忘记了自己解放力量的源泉,而被坏心眼的知识分子和牧师阶层接管了权力。那些本应本打倒的没有打倒,反而以更严厉和保守的宗教形式回归了。 告别无能的意思就在于此。牧师阶层诉诸的“大多数的灵魂”从根本上改变不了任何事,反而是一种毁人不倦的道德方程。力量再多,但不问它的方向和质的不同,它对“改变”就是无能的。 更高级的权力意志并非是“渴求权力”,而是“权力本身的渴求”。因此,它是创造性和赠予的。这时,一种真正的改变才会到来。它不依赖于一种机械性的力的施展,也不是占有某种所有物和所有权,或“改造客观环境”。而是一种势能、关系、自我改造和教育——一种馈赠。如此一来,它消解了“改造世界”的“目的论”,“同一”被抹除了,同时那些隶属于“同一”的影子或“多”此时也迎来觉醒。从而真正的改造了世界。既然我们明白了权力意志的低等与高等的形式,那么至少很快就会明白这三件事: 愚蠢的训练与思维模式只会害人; 合作式的竞争和养蛊式的竞争不同; 杰出的人总是能以一敌万。 这便是一种来自“邪恶”的解放力量的源泉。而这也终将促成一个“异托帮”革命者的传奇。 因为邪恶是必胜的。

 
阅读更多

from alandfillsite

在编排一些恐怖故事于脑网中一针一针,良心它遁入山林,与我一刀两断无相干,良心它徐徐展瓣,内里是无色的。

 
阅读更多

from DDOA

华莱士伯爵躺在床上摸了摸屁股。一股胀痛让他动弹不得。 “这些该死的奴才!”他轻声咒骂道。 但随着他回味那一晚的情形时,一股暖流又涌上心头。

 
阅读更多

from alandfillsite

不可空腹吃早餐。若把早餐变作中餐或晚餐,问题则迎刃而解。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