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灵语的语言系统
一、动词
1.动词、动作和状态
作为一种神基语言,和艾若希尔语系的其他语言一样,古典精灵语中的动词都具有一种特殊的规则。所有的动词严格意义上都是可以且倾向于及物的,也就是说其本身具有支配两个论元的能力和倾向,除非受到语态或者表义需求的影响。并且,动词具有一种完全不受语法范畴影响的形式——不定式,或称核心形。需要注意的是,“不定式”并不是一种语式/语气,也不属于任何其他的语法范畴。动作和状态的含义恰如其字面意思。而及物/不及物在这里也不再是语法范畴,而是动作和状态的范畴,或者说是语义的范畴。一个及物的动作或状态支配一个施事(Agent)论元和一个受事(Patient)论元,而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支配一个变元(语义角色为Sole)。及物动作或状态的Patient有时会被Theme代替,即接受动作或状态但不发生变化,如“具有”的受词。
关于动作和状态,动作可以近似理解成动态的,与静态的状态形成对比。如果更清楚地区分的话,以及物动作的结果为例,及物动作的结果是Patient(或在某些情况下是Theme)处于一个不考虑其他时间下情况的状态(非对比性状态)、处于未变化的状态(弱对比性状态/非反差性状态)、改变状态(强对比性状态/反差性状态)或者进行连续的不及物动作。但如果非要确定结果是其中哪一个,这就会非常困难。比如一个及物动作的结果以Patient(或Theme)静止为终态,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处于静止状态(不管其他时间下是什么情况)、保持静止状态、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或者“停下”这一个连续动作。对于很多动词来说,这并不容易区分,尽管在语义上一般更强调另外三种,而第二种往往以另外的形式出现。第一种的例子是“使显得”,第三种的例子是“使升高”,第四种的例子是“使跳舞”。有些连续的不及物动作是没有终态的,比如“跳舞”,因而也没有状态可言。基本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很明确地区分是哪一种,因为只有一种。
除极个别的情况外,一般地,动词只能表示一种及物或者说有直接对象的动作或状态,如果是动作,则动作X又可以表示为:
施事使受事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如果是状态SS,则可以表示为:
施事处于状态S1,受事(或者说应当是Theme)处于状态S2,S1和S2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且S1具有一定的主导性、支配性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动作X在造成一个状态S的同时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施加一个状态,如“吃掉了什么东西”这样一个状态。不过我们还是以有无动作为准来进行分类,并且,“吃”所强调的也并不是这两个状态及其隐含的关系,而是一个造成了这两个状态的动作。再者,“吃”更偏重于给受事造成一个状态,而对自己获得的那个状态并不加以强调,或者说两者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状态动词大概有以下几种:表示存在或所有关系的、表示感觉的和表示感情和心理状态的。几个典型的例子是“是”、“具有”、“听到”、和“同意”。而“看”、“听”这些虽然也和感觉有关,但不是状态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是”是系动词,也是唯一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支配第二种语义角色的论元的动词。系动词一般只有主动语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无人称主动语态,如“自己是而没有意识到”。
状态动词的状态SS以及系动词“是”的状态一般是非对比性状态。状态动词一般没有进行体。
对于某些动作动词,为了使动作X的公式变得更完善,我们应当在其中添加上“经过怎样的一个过程”(即使是瞬间的动作也应该被认为具有一个过程),那么这就是:
施事经过某一个过程P使受事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在更古老的语法著作中,有过程P的动词被称作有色动词/湿动词,而另外一些动词则仅仅强调结果,对过程几乎没有任何描述,如具有“使”这一含义的动词。这些动词被称为无色动词/干动词。一般地,我们常用无色动词的某些语态表示不及物动作/状态。
然而,后世的语法学家们抛弃了这样一种观点。他们大多认为即使是那些被看作无色动词的动词也可能多多少少包含有一定的过程和方式的因素,更何况许多词的意义都相当丰富,既可以说是有色也可以说是无色。以phêra这个词为例,它既可以解释为“使……来”并由此通过语态的变换得到不及物的“来”,但同时可以解释成“带来”,因而有了“携带”这样一个可以认为是过程的因素。这种有色和无色的区分尽管确实便于分析和记忆那些会产生不及物动作/状态的情况,但并不完全合理。我们认为,一般地,任何动词都可能含有过程P,且其对过程P的强调程度也可能不同。
当然,只靠动词本身往往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完善的、详细的过程和结果,对此我们有其他语法格以及副词等等来进一步将其完善。
另外地,状态SS的达成也可能包含着某种方式,不过这一般不重要,并且往往不包含在这个动词所具有的意义当中,在此就不再赘述。
前面我们提到的不定式就表示动作X或状态SS本身。
也就是说,动词一般情况下都会支配一个主词和一个受词。但是,主词并不一定对应着施事,而受词也不一定对应着受事,因为在某些语态下,二者正好是颠倒的。然而,确实存在动词只支配一个名词性的词或一个名词也不支配的情况,这是古典精灵语的一个特殊性质。支配更多词的情况当然也存在,而那些论元则和古典精灵语丰富的格相对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可以用(及物)动作动词以另外的语态来表示。
从配列类型上讲,古典精灵语的配列比较特殊。虽然实际上不存在不及物动词,但相应地,无人称主动语态和双重无人称语态(用以表示不及物动作或状态)的受词就对应了Sole。在主动语态中,主词对应Agent,受词对应Patient或Theme。而在被动语态中,主词对应的是Patient或Theme,而受词才对应Agent。反身语态则是主词对应Agent和Patient/Theme。总的来说,语法上,主词一定对应主格,受词一定对应宾格,而格和语义角色的对应则视语态而定。
2.语态
在古典精灵语当中,语态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其拥有极为复杂的语态系统,用以表达复杂的语义。为了简便,我们在这里只给出动作X下的形式,并省去对过程P的展示,而状态SS则可通过类比得到。
有人称语态:主动 被动 反身 无人称语态:无人称主动 无人称被动 无人称反身 双重无人称
无人称语态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用法,无人称语态的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主动语态
主词使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如果动词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或者主词已被提到,那么主动语态的主词可以省略(注意,这种省略只是表达形式上的省略,而绝不是出于表义需求的省略)。 【2】有些被看成“既可以及物又可以不及物”(在及物情况的Agent和不及物情况的Sole一致的情况下)的动词的“不及物”形式仍然用主动语态表示,这种情况下受词不存在。但这个动作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其可能存在的受事不被显示,而其施事被单向地关注,因此我们并不会刻意将其划分为不及物。
被动语态
(受词使)主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如果不需要强调,被动语态的受词(施事)可以省略。但如果要强调施事不明等等情况(可以视为反向的强调)的话,我们用无人称主动语态。 【2】如果动词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或者主词已被提到,那么主词可以省略。
中动语态
中动语态包含了反身和互动两种含义。如果动词是所谓的无色动词,那么反身意义可以理解为强迫或促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主词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主词互相使对方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且数量上并不限于两方 【1】中动语态没有受词。 【2】如果动词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或者主词已被提到,那么主词可以省略。
无人称主动语态
无人称主动语态反向地强调其主词也即施事,尤其用于强调施事不重要、不明或者对该动作无意识又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做出该动作之时。特别地,一些动词(所谓的无色动词)的无人称主动语态表示(意义上不表明役使者,没有明确附加意义的)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变元用宾格。这大概可以理解成两重动作的嵌套,以动词描述外层的动作,且对于外层的动作只强调结果(即内层动作/状态),而施事和过程不被提及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另外,表示可能、义务、必要的词语都是无人称主动语态(其并不存在的主动语态可以理解成“使某事或某物是可能的/义务/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般放置主词的位置有一个主格名词,它实际上是可能、义务、必要后面那个充当宾词的动词从属式的主词。 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不明的主词使)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主词(无意识/意外地)使受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当主词不存在时,强调的是施事不重要或不明;当主词存在时,强调的是施事对该动作无意识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做出该动作。 【2】和主动语态下的【2】类似,当出现该种情况时,受词不存在。
无人称被动语态
无人称被动语态反向地强调其主词也即受事,尤其用于强调受事不重要、不明或者对该动作无意识又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接受该动作之时。 (受词使)不明的主词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受词使)主词(无意识/意外地)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1】当主词不存在时,强调的是受事不重要或不明;当主词存在时,强调的是受事对该动作无意识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接受该动作。 【2】如果不需要强调,无人称被动语态的受词(施事)可以省略。但如果要强调施事不明等等情况(可以视为反向的强调)的话,我们用双重无人称语态。
无人称中动语态
无人称中动语态反向地强调其主词也即施事与受事,尤其用于强调其不重要、不明或者对该动作无意识又或者意外/不受控制地做出并接受该动作之时。 不明的主词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或者 主词(无意识/意外地)使自己处于状态S或进行不及物动作Y 主词可有可无。待处理
双重无人称语态
双重无人称语态是在无人称主动语态的基础上变形而来的,常表示施事、受事双重的无意识、不明确、意外或者类似状态。特别地,我们以双重无人称语态来表示变元对之完全没有意识的/变元不明确的不及物的动作或状态,相应地,变元用宾格/省略。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表示天气的动词是不支配名词的双重无人称语态。而若要以名词表示天气,我们用“做”的无人称主动语态来搭配表天气的受词。
在古典精灵语中,一些不定代词往往可以被无人称语态中的位置空缺代替。当无人称语态中出现位置空缺并在语义上表示不确定、不明时,实际上就相当于在该位置上存在一个不定代词something。而如果要达到相当于anything或者nothing的效果,只需要将句子变为疑问或否定句(变为否定句后当然不是not nothing这种情况,而是整个地相当于nothing)即可。另外,如果需要给这些相当于不定代词的空缺添加定语,我们只需要将定语(如果是形容词的话)变成与该位置相应的格即可。如果要以名词的某些格作为定语,只需要简单地放在该位置即可。不过,古典精灵语中仍然存在不定代词和限定词,而当那些不定代词真正出现时,我们一般不使用无人称语态。
词群 同一个动词不同语态的集合叫做词群。
以下是几个实例:
来 主动 主词使受词来(可以视作拿来/带来……) 被动 (受词使)主词来,即使受词省略也仍带有一丝相关的语义 反身 主词使自己来,带有自愿或者强迫自身的含义 无人称主动 受词来/不知什么使受词来/主词意外使受词来 无人称被动 受词使不知什么来/受词使主词(对来这个动作无意识地)来/不知什么被带来/主词(对来这个动作无意识地)被带来…… 双重无人称 不知什么让不知什么来/主词意外让受词无意识地来/不知什么让受词无意识地来……
杀 一个人意外(这里的意外是指出乎他本人的预料)被杀,可能是一个对他有仇恨但他并不知情的人杀了他,或者是一个想要无差别杀人(但不是疯狂的)杀人犯杀了他(这两个都是没有预料),或者是不知不觉就被杀了(没有意识到)等等。 一个人意外杀人,可能是他意外杀了人(或者是处于疯狂状态杀了人)但被杀的人其实是故意被杀的。 双方都意外,那就是真正的意外,或者是疯子杀了一个没料到会被杀的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