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nstunde:黑格尔留下了什么
from Sternstunde
主题:黑格尔留下了什么 嘉宾:Dina Emundts
今年是黑格尔诞生二百五十周年,这一周Sternstunde做了专题《黑格尔留下了什么》,嘉宾是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史教授Dina Emundts,讲解通俗易懂,即使完全不了解黑格尔也可以听听。以下是一些简单听译,还有两个问题整理一下再补充上来。
第一个问题是:黑格尔留下了什么重要的东西?Dina Emundts认为是一种批判方式,具体来说是扬弃。我们站在保存某物的立场上批判某物。然后谈到黑格尔对哲学的贡献:他影响了很多哲学家,比如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他对艺术哲学的见解也是独到的,当人们观赏一件艺术品时,它似乎是非关时间的,但艺术实则有内在于自身的历史,如果要理解这件艺术品,必须了解它的历史。黑格尔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历史性的概念,哲学即当代的思想史。
主持人提问,黑格尔会如何看待新冠时期那些限制自由的防护措施(比如人人必须戴口罩、保持1.5米的安全距离)? 答:国家的目标在于保障个体的自由,黑格尔显然不会同意一般的限制自由的措施,除非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要注意到,黑格尔认为个体自由只有在系统中(比如市民社会)才能实现,甚至个体自由这一概念只有在追求公共福祉的系统中才有产生的可能。目前关于新冠的措施,正是一种为了公共福祉而必须作出的让步,在这个层面上,限制是合理的。公共福祉和个体自由乍看是冲突的,但深入其中就会发现,保障公共福祉是实现个体自由的必要条件。
黑格尔与康德的关系 (1)黑格尔的很多理论是以康德理论为出发点的,比如他们同样探讨自由和知识的问题。康德说过,他的哲学是关于自由的哲学,不止是在“自由存在”这一意义上的,更是指“主体能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继承了康德。 (2)康德和黑格尔同样探究了:人如何创造出关于真实(Wirklichkeit)的真的东西(etwas wahres)? 康德:人们把作为客体的概念引入了世界。人通过自己能感知到的东西,借助范畴和概念建构了一个世界。(客观知识不可能) 我们认识到的并不是堆积的物质,而是具有某些特性且处于因果链中的概念。 黑格尔:他认为康德过于主观。他想证明建构真实的那些逻辑原则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而存在的。(所以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人和这些逻辑规则有什么关联?多大程度上人是这种规则的一部分?)
以植物作喻解释自身关联性(Selbstbezüglichkeit): 在种子中藏着一种发展的潜能。发展的过程分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呈现出的“多”最终会回到“一”。歌德也有过类似的论述,种子中先长出了茎,而后是叶。根茎是一,叶是多。雌蕊是一,花是多。最终植物成熟之后,又会有新的种子,重复以上的过程。但这株植物显然不是原来那株了,这些个殊情况中潜藏着共性,作为“类”的植物留存了下来。(negieren & bewahren) 这种复归的规律是普遍适用的,包括世界史。
《精神现象学》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认知?(Erkenntnis) 但为了确保回答的正确性,必须先为认知找到一种测量标准。黑格尔做的第一步是:批判别的哲学家给出的认知标准缺乏了什么要素。 认知不是个体进程,而是共同的社会过程。个人意识的内容取决于其他个体的意识(参见章节 Herrschaft und Knechtschaft统治与奴役)。认知进程是这样的,首先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人,然后意识到别的个体虽然与我有所不同,但也是与我同样的自由人。“我”需要别人作为我的言辞的潜在确证者。 个体的自我理解需要其他自由的思者的承认,在我与其他思者之间存在一种对等关系。 这一章还讲到我们与物的关系,主要提到了劳动。黑格尔将劳动视为积极之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建立了复杂的自我图式,通过劳动,他们获得了生产性的体验。借助对物的支配,他们确证了自己的自由。
如何理解黑格尔说的精神(Geist)? 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自然和这三种精神组成了整全的现实。在精神方面,会有一个过程发生,同时这一过程本身是可思的。主观精神涉及人类学、心理学领域,客观精神是指全部的社会法律关系,绝对精神是精神自身的主题化,宗教、艺术和哲学都属此类。过程的开始是批判,比如哲学注意到了一些现存的关系,但它超越了这种被它思索且结构确定的关系,宗教和艺术也是同样。通过这种超越,精神存在对自身的理解更进一步。
问:黑格尔支持强权国家与强有力的组织形式,但同时他又看重自由,这二者在他的理论中是如何调和的呢? 答:首先我们要回到黑格尔的基本理念,即个体自由是值得保障的。市民社会正是一个人们追求个体自由的所在,但市民社会中会出现自我否定的因素,比如人们会相互争吵、会出现贫困、某个体不再将其他个体作为与自己对等的存在看待。 黑格尔认为:人可以借助国家和组织形式对抗市民社会的自毁倾向。比如国家可以设置一些必要的限制,组织形式也可以在公共财产与私人生活中进行调和。在组织生活中,我不止是作为个体的公民,也是国家的一份子,这正是对个体自由和公共福祉之间所产生矛盾的协调。矛盾存在,但在黑格尔的解决方案中,它在富有成果的意义上被扬弃了。 问:这听上去非常保守,像是支持四布监控的极权国家。《法哲学》中有一句话:合乎理性的即是真实的。真实的即是合乎理性的。(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这可以用来为极权国家或一些负面的东西辩护吗? 答:黑格尔不是出于恐惧才支持强权国家,他也不是肤浅的保守主义者。至于如何理解“真实的即是合理的”,黑格尔认为真实事物发展的结构与辩证法有关。最终达成自我实现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越来越多的内部区分,但它始终保持着同一性。在这一意义上,它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尔的历史进步观:并不是指所有事都变得更好或没有任何微观上的恶化,而是指在历史进程中,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加深了。 黑格尔支持君主,是因为他要设置统一性,让一整个政治系统由一位君主代表(多展现为一)。这一系统设想和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没那么冲突。
宗教与艺术意味着什么? 在整个历史中,人类一直在探求自我理解。比如人类存在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真实?在何种程度上我们是自由的?人们在艺术和宗教的领域解答这些问题。 主持人:就像照镜子,人们通过艺术和宗教发现了自己。 嘉宾:镜喻太直接了。当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将我们的形象直接反射回来。但人们的自我认知其实是间接的,通过作为中介的宗教、哲学、艺术返回自身。在艺术领域中,人们通过观看的形式理解自我;在宗教领域,人们通过想象的方式理解自我。比如为了认识我的自由,我们就设想出完全自由的存在——神。
补充:第7点中,主持人引用的那句《法哲学》原文,一般被翻译成: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在国内常常被误用,访谈中也只是一带而过。若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在此我分享一下知乎用户 @唐逍 的回答: 「存在即合理」是不是由于翻译造成对原文的误解?正解又是什么? – 唐逍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1152/answer/1315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