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eins

入口处是一段全景导览。干练冷漠的女声对所有人播报着这条讯息:“终有一日,你会死的。就像两百万年来的所有人类。”

门口的霓虹灯写着It’s your time,your渐渐在黑暗中隐去,it’s time.

进了展厅,我发现自己站在许多奇异的白帐篷之间,有陌生的文字流过帐篷表面。而在我知道那些帐篷里有什么后,我几乎以为进入了伊根的科幻小说《游离之境》。

每顶白帐篷里都有一块屏幕,里面是不同宗教教派的人在讲述他们如何看待死亡。而每顶帐篷的设计,也会用到相关的宗教元素。比如阿列维派帐篷的顶部,便是裹尸布制成的教派标志。而在天主教帐篷中,听者的头顶是一片碎羽。

《游离之境》中,信仰物理化,城市遍布不同的信仰“吸引子”,若你在某吸引子的影响范围内生活,你便会成为它的信徒。而当我们穿行在各帐篷之间,听到不同的声音,反而像是走在一条吸引力平衡的轨道。

所有的话语同时向我们涌来。

在阿列维的帐篷里,男人说Kullu nafsin zaikatul maut, 每个灵魂都将付出死的代价。而天主教的女人说,我常想象天堂的样子,我认为那是一个温暖的巢穴,就像母亲的子宫。约鲁巴人说,在我们的认知里,有三个世界,生者、死者与将降世者的世界。犹太教的信徒说,每次我去参加葬礼,都会为死者带一块小小的石头,放到墓碑旁。因为石头是永恒的存在。

……

你可以在这个展览上看到死亡的全过程:不同宗教用什么方式、工具和仪式处理死者,又需要哪些法律文件。做过临终关怀的人会告诉你,死亡来临的迹象。

在一个空旷的展厅里,白色的柔软织物四处飘荡,就像无字的引魂幡。那里有一些可供人仰卧的长椅,旁边挂着耳机。

耳机里的女人问了很多问题。

“你害怕死亡(death)吗?” “你害怕一步步接近死亡(dying)吗?” “你认为,死后人们还会再次见到自己所爱的人吗?”

…… “现在,闭上眼睛。想想你自己的葬礼。谁来了?他们如何谈论你?哪些谈论使你由衷高兴?”

…… “Goodbye, and take care.”

睁眼起身,世界与十分钟前没什么不同。不远处的父亲拉着儿子的小手,正做鬼脸逗他笑。年轻的情侣紧紧依偎着走过。

It’s our time. It’s time. 我们活在闪烁之间,我们活在生者与死者短暂的轮转之间。

随便看看。

​​这是我做一件事的流程:了解—>选择—>执行—>复盘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执行,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如果在不同事件的执行阶段都遇到了困难,那么关键问题可能出在了解和选择上。

先说了解。

这里说的不止是对潜在目标的了解,也包括对自我的了解。这是做一件事所需要的底层知识。

你了解自己吗?不谈抽象的自我认知,问问自己具体的,比如你是否清楚自己学五十个单词需要多少时间?看一本两百面左右的专业书呢?写一篇小论文呢?

推进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变量,所以并不要求知道精准的时间,但起码要能给出一个区间。在类似问题上,我非常了解自己,所以从来没有赶不上due的情况,也没怎么为学习熬过夜。

抽象一点,也可以说是要了解自己吸收、整合、再输出知识的速度、质量甚至速率变化。这也是我不会去看“一个月速成”、“两个月上岸XX”经验贴的原因,这类帖子以短时投入高收益为卖点,但我能否接受同样的强度、在同样强度下我能吸收多少都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不看经验贴,而是自己去了解任务量和时限,再根据自我认知拆解成适合自己的单元。

如何了解自己这个问题不多说,运用感觉再加上观察记录是最好的。把这一环节单列出来,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了解这一步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精准的自我认知就上手干活,能不能做好完全看运气。

再说选择。选择困难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名词了,在个人主观意愿比较重要的人生方向问题上,我支持跟随内心的意愿。在别的问题上,可能更需要理性决策。

一个好的选择,本质是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而决策的前一步是收集大量信息,这也是要特别重视的一步。有用且准确的信息越多,越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决策,甚至会影响到执行阶段的效率。

举个极端例子,我因为疫情暂时出不了国转向考研时,离考研举行只有两个多月了,我的目标院校不低,我考的是自主命题的学硕。但复习两个多月后,考得很顺利。同期考进的一些同学有两三战进来的。排除运气因素,难道是因为我聪明才一次通过?完全不是,普通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我从小到大都不是老师嘴里的聪明学生。

其实决胜点在信息差。

对于前几年考的同学来说,复习范围很大。越晚考,能打听到的真题就越多,就更有可能把握出题者思路。

在只剩两个多月复习时间的情况下,我选择了一个不低的志愿,听上去不理性。类似的经验贴也很多,有人会说他们这么选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或者突如其来的激情。我不太会因为梦想、激情做出决策。实际情况是虽然我复习所有科目(包括政治、外语)只花了两个多月,但早在疫情开始没多久、拿到德国offer之前,我就通过熟人圈子、网络留言交流开始了解这个专业。

我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二外和GPA还可以、在本专业学术经历相对多、表达能力强,劣势是实习经历太少。所以我决定留在本专业做研究,找一个好的学术平台。其实分析之后,这个志愿对我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一来考研可以直接选小语种,二来只要能进复试,我有90%的把握不会被刷。三来专业对盘,复习起来没太大压力。

结合我的个人能力(我能否提供对方想要的)、未来愿景(对方能否提供我想要的)、所余复习时间(有无可能把自己推销到对方面前),我“算”出了一个最优解。

“算”,或者说理性决策,听上去都很空。具体化一下,我一直用维度决策法。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最先是由谁提出的,反正我是中学时从采铜那里学来的。

维度决策法是这样应用的:当你面对多种选择举棋不定时,尽可能周全地列举出影响你做选择的重要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赋予这些因素不同的权重。

举个例子,我高中毕业后的暑假知道自己进了法学院,就主动搜集了有关LLM和JD的信息(早有未来出国读书的打算)。基于对当时自我的认知,我认为LLM比较适合,但无法马上判断去哪个地方哪所学校更好,所以我做了一张表格来衡量,大概考虑了十个因素,最后综合得分是德国LLM更适合我。我做的表格在另一台电脑里,有机会就补图。

决定留德后,高三毕业的暑假后半段我就用来学语言了,这就讲到了执行阶段。

对于执行,我的第一个意见比较简单粗暴:丢下手机。

我开始复习司法考试时,距考试举行也是两个月,兼之当时我失恋内耗、身体不好,效率很低。所以开始复习半个月后,我就不带手机去自习,效率提升非常明显。每晚回去花一刻钟check消息就够了。如果你有特殊需要,实在离不开手机,那么建议卸载带有社交功能的APP,反正电话和短信能联系到你。

第二个意见是:不要让你的长期目标干扰你的短期目标。

拿申请举例,进大学时,我的长期目标是毕业后留学。为了完成这个长期目标,我要把它拆解成很多个短期目标。比如我要维持绩点、参加比赛、争取奖学金、做实习、通过德语考试……拆得越细越好。打个比方:我要先维持这个学期的成绩,这学期比较难的课是民法总论,里面是哪块甚至哪个概念在理解上有难度。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来。

我做具体的事时心里很安定,一旦进入这个做事的状态,就不会去想成败。但我知道有些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反复去想最终成败,以至于陷入远大的图景而忽略了当下的效率。这就是我说的对长期目标的想象干扰了短期目标的完成,大忌。假设、想象成功或失败的后果应该在决策阶段完成,要么在那时基于坚定的信念做出决策,要么在做具体的事时培养出坚定的信念。

总而言之,在完成短期目标时,不要去想长期目标的意义、价值、理念这些玄远的东西。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品质,那就是坚定、踏实。任何长期目标,无论对我的人生有多重要的意义,我都不会在完成短期目标时沉浸于幻想,因此也不会考前极度焦虑紧张。说得糙点,这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性格,但我撞得很走心。

在执行阶段,专注当下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个意见是针对多线程任务的。前两天有朋友和我抱怨,说自己无法同时专注于两三件事,而multitasking又是现代人常态,她想知道我是如何同时做好几件事的。

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如果同时做几件极耗精力又都没什么兴趣的事,我也受不了。所以我一般采取的组合是一两项核心工作任务搭配一个兴趣点。

比如前几年的一个夏天,我同时在做三件事:夏校、实习、撰写论文。其中核心任务是论文,所以最开始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论文框架草稿上。框架打完之后,最重要的事也完成了,这里出现了一个可以打断并转移注意力的空当。(在任务之间切换是需要成本的,尽量选择低成本的切换点)我就把心思转移到了夏校,因为夏校课程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所以起到了精神充电的作用。充好的电可以用在实习和按照框架码论文上。总之,在多线程任务中,我一定会安排至少一个能给我充电供能的任务,在切换成本低的点上转移到这个任务里“休息”。

最后一个环节是复盘。复盘是为了增进自我了解、优化决策技能,本质是整理因果链。成也好败也罢,都有完整的因果,而因果链的每一环都透露了关于“你”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失败往往比成功包含了更多信息量,因此对于了解自我而言,失败是个更好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也要避免沉浸于自怨自艾或过于自得的情绪。因果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其中哪一环出了错或没有运作,并分析这能否被克服、利用何种方法克服。至于如何避免情绪,完全可以给自己设定时限任务,比如要求自己一小时内写出至少五个上次事件中可以改善的地方。或者和比较理性的朋友交流讨论,让ta在你偏移时引导你。

以上并非说明情绪排解不重要。可以嚎啕大哭,可以尽情脆弱,但我不会把它们放在这四个环节里,而是放在事件与事件的空当中。如果实在控制不住,那么要设定好情绪冲刷的限度,不要让它拖垮你。如何设置限度呢?回到第一步,你要了解你自己。​​​​

尊敬的女士和先生们,

在我读了法学本科和法学硕士后,我决定申请CS的本科。我不会说,这是因为我从小对CS有很大的兴趣。实际上我一直对这个时代有那么多人学习CS和从事该领域的工作感到不解,所以我曾在网上搜索过the charm of computer science这一词条。然后,搜索引擎告诉我,Charm是一种程序语言。这就是程序员的世界吗?万物皆可编码,即使是难以量化的charm也不例外。后来我才知道,我本不必搜索“CS的魅力”,我有自己的答案。

我当然可以说说那些光鲜的、能够为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背书的事,比如我是多么艰苦卓绝地、以斯巴达般的意志拿到了法学院本科论文的最高分以及通过了中国的司法考试。但您完全可以在我的简历上读到这些,这和我申请CS的动机也无关。在这封信里,我只想说说我的动机,更准确地说,是为什么CS对我而言有吸引力。

老实说,在这些年专攻IP法的法学院生活之后,我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技术悲观主义者。脸书的数据泄露丑闻,无处不在的算法歧视,AI驾驶导致的严重车祸,所有这些事件都在告诉我,CS并不能许诺人类一个更好的世界,它甚至是一件注定失败的事业。但有什么事是不会失败的吗?我最喜欢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如下观点作为他在政治家篇中论证的起点:城邦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城邦必将走向毁灭,那么人类的任务便是建造一个居住其中时害处最小的城邦。

这也是我对CS的态度,新技术无可避免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导向毁灭的终局,但这风险可以通过不断优化被减少、延缓。我生活在一个万物皆可编程的时代。CS是中立的,可编程的人不是。它可以被用作善的目的,也可能被滥用。法律当然可以作为减少技术风险的工具,然而DAO黑客事件使我意识到,法律的滞重性使它绝无可能是最有效的消除技术所引发风险的手段。2016 年6月17日,史上最大数额的以太坊盗窃事件发生了,黑客盗走了Slock.it发 起的众筹项目价值约1.5亿美元的数字化验证令牌。最终被偷走的令牌并非 (也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收回,而是凭借以太坊硬分叉。

这就是我选择CS的原因。CS的魅力对我而言就在于此,我可以用CS技术去守卫我珍视并认可的价值。如果我开发一款app,我会考虑到残障人士的需求。如果我管理一个站点,我会尽可能保障用户的数据隐私与数据安全。我在法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是【】,但我不认为,在我还无法理解【】的运作逻辑时,我提出的那些法律措施是最佳的。 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之前的法学学业与哲学学习毫无价值。相反,我十分感谢那段旅程,它使我深入思考了技术伦理、明确认识到法律的诸边界。最重要的是,它带我找到了我想守护的价值。 我也非常清楚,对于CS的本科学习而言,不是只有热情和动机就足够。它建立在天赋与汗水之上。

【已上网课、预习内容、实操项目】

【针对学校课程安排的看法】

非常感谢您花时间阅读这封动机信。希望与您相会于【】。

我在网络上找到一份标准的全英问卷,大致将结果解析翻译如下。

正方体:

在地平线上-理想主义,聪明,注重精神性的东西,梦想家 在地平线下-实际,世俗,落地,注重感官经验 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具有前瞻性同时实际,理性与感性并存,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黑色-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强大,神秘,自我保护,自足独立,易被黑暗面吸引 棕色-尘世,温暖,严肃,好学 蓝色-平静,注重精神性,忠实,有距离感,忧郁 红色-热心,热情,有野心,直性子 金色-自尊自重,精致,真诚,心怀渴望 绿色-充满希望,有活力,乐观,热爱自然,富有 灰色-保守,中立,公平,正义,模棱两可,注重事实 黄色-自己是快乐的人,也能使身边人快乐,积极向上 透明-思路清晰,直率,自我揭露,现实,脆弱(融化的冰代表脆弱、冷静、新鲜、可能在恋爱关系中) 石头(抛过光的)-顺滑,精细,有野心 石头(表面粗糙)-忠诚,自然,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

漂浮着的-乐观,理想主义,注重精神层面,生活在美好幻想中 正方体很大-自信,有能力,健康的自我中心 正方体很近-觉得亲密是令人舒适的,亲近人群,活在当下 正方体很远-需要自我空间,独立

马(映射对伴侣的期待):

小马-小,可爱,孩子气,感情充沛 种马-勇敢无畏,自我确信,有冒险精神,主导地位,骄傲 独角兽-迷人,害羞,纯净,纯真,梦幻【各种梦幻色彩亦可参考此类】 白马-理想化的,理想主义的,高标准,善良 黑马-神秘,有力量,浪漫 棕马-温柔,会照顾人情绪,低调(不爱夸耀) 克莱兹代尔马/拉货的马-大,重,身体强壮 马在飞-理想化的爱情,注重精神层面,梦幻的,爱能带你去到更高更远处

梯子(反射亲友关系): 连接地面和正方体-在现实里支持着你 从天上搭下来-神/更高维的精神理念支撑着你 完全直立-不依赖于你并受你尊重 平躺-放松,随意,疲倦,不太能帮助你 漂浮-亲友多不是实际的人,梦想家or哲学家 铁梯-钝的,严肃的,缺乏教育的,忧郁的 绳梯-灵活多变,和你有很深层的情感关联,能触及你 木梯(老旧)-老朋友,比你年长,让你感到熟悉和舒适 木梯(新)-刚认识不久的朋友 钢梯-可靠的,无坚不摧的,实际的,朴实的 和正方体同材质-和你很像

花(亲子): 离正方体很远-暂时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还很远 在前景里-对你而言很重要 正方体旁有花园-有孩子,将孩子保护得很好,快乐 在花瓶里-孩子是你的骄傲,想展示给人看 野蛮生长-没有把孩子看作自己的责任,看缘分 在正方体里-想要孩子/孩子还小/孩子依赖你 在正方体后-孩子被你保护着 死掉的花-孩子处于困难中,与你疏远

【基础版本,仅供参考。一些较为天马行空的意象与位置摆放,可以通过基本概念勾连来解读,正方体是自我、梯子是亲友关系(在西方视作朋友关系较准,在国内视作家庭关系较准)、马是爱情、花是孩子。也有一种说法,花除了可以是孩子,也可被视作你所创造出来的作品。】

东起长安,经上邽至金城,而后过河西四郡,出玉门关,至敦煌,这是东段丝路的一种典型走法。

武帝在忧思与野心的灼烧下辗转西望。彼时张骞还不是威名赫赫的博望侯,卫青只是平阳府中的小小骑奴。长安尚且年幼,西域险仄难穿。

我们似乎应该沿着先人走过的路,从长安出发,一路行至西域,借此怀想汉唐气象如何渡至大漠的另一端。但我们从哪个长安出发呢?

卢照邻的长安玉辇纵横,金鞭络绎。韦端己的长安香尘满街,车马辚辚。可这都不是今人的长安。我们走出长安,已经很久了。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从长安出发,或说,从一片紧紧牵系着我的故土出发,领略塞外的风光。塞外苦寒,但并不可惧。因为塞北的风吹不熄名为长安的火焰,祁连的雪覆不住长安纵横交错的街道。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它永驻长安。家乡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庇护,使人超然物外,免于漂泊。

但长安不是今人的家,它是失落的故乡。我也不是归家游子,只是迷途客旅,踏上千年前胡人走过的路,试图走回诗篇中的长安。

一、准备

西北游的线路不少,其中最经典的当属青甘大环线。我和好友Lynn本也考虑过这么走,但在询问一些朋友的建议后,还是决定自己规划。

青甘环线经停点太多,一周时间过于仓促。且这一路线偏重地理风貌,而有些景色仰赖天气,如天阴时丹霞之美几不可见。

我们不想匆匆忙忙,在地理外也想看些人文,因此最终确定了如下路线:从上海出发,兰州中转至敦煌,再一路东行,走嘉峪关、张掖、天水,至西安返程,也就是逆行丝路,采胡人僧侣进中原的路线。

这两年远的不说,江南八府一州却是走遍了。苏杭锡宁越都去过不止一次。粉墙黛瓦、烟柳画桥精致有余而韧劲不足,就像江南文化。审美疲劳之后,我确实常常想望西北的厚地高天。这种心境,大概与北人陶醉于越女镜心的意象相似,和德拉克洛瓦画《阿尔及尔的女人》也并无不同。

撇开这些不说,南与北也确是不同的。汤圆饺子、甜咸豆腐脑之争岂独在今日?自古以来,南北的情思寄托便不在一端。南方湿润而多情,物产上的富足使人们有余裕追求生活的姿态。南朝乐府,无论写欢写悲,都带着袅袅的情致。比如《华山畿》里的哭,是“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因何而哭呢?因相思。

北人也有哀思,也有愁绪,唱出的却是“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是人生于天地间的孤独。一者是人与人,一者是人与天地。一端在伦理,一端在自然。有这样的差异,也无怪北朝乐府中有这样的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有疑惑,欲解不得其法,方生不解。疑惑本身便昭示着兴趣。人对异域,总是有向往。我对关陇之行的期待,多少也带着对解谜的兴趣。

前期准备tips:

人少包车不划算,善用省内火车、高铁和大巴就好。六月已经不冷了,虽然昼夜温差大,但冲锋衣不必带,夜间薄羽绒即可。行李越少越好,毕竟几乎每天都要过安检坐火车。我和Lynn打包好的行李都不用托运,不过防晒补水用品和用来隔脏的睡袋内胆不要省。

二、敦煌

到敦煌时,时针已走过晚上八点。敦煌没有辜负它的名字,一轮煌煌天日仍半挂空中。东六区,地方时应刚过晚上六点。

我和Lynn在敦煌宾馆休息了一会儿之后,已是九点多,天色刚暗下来。从敦煌宾馆出发走十分钟,就到了敦煌夜市。因记着朋友的叮嘱(“南方人头几天吃羊肉悠着点”),只喝了杏皮水、尝了羊肉焖饼。逛完夜市,我们提了一小袋李广杏,闻着烤羊的味道,慢悠悠地荡回宾馆。

毕竟第二天要去看莫高窟,还是早些休息好。我们为莫高窟排出了一整天的时间。这也是我们选择自助游的重要原因,如果跟团,一般带看莫高窟只会订B类票,而且不会帮忙预约特窟(特窟是要加钱的,而且开放窟不固定,需要参观当天现场去问)。

在去敦煌之前,我也做了些功课,看了未名中国史丛刊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敦煌学十八讲》、《我心归处是敦煌》和两部纪录片。因为在官网上查到开放的特窟是220和217,便也去了解了这两个窟涉及到的经变故事。但我佛教考古的知识到底太少,上午看普窟的节奏又比较紧,虽也觉得有趣,但没有想象中的震撼。

直到下午看特窟,是敦煌研究院的殷老师负责讲解。据说他最近两年主要负责国家接待和学术接待,这次是因为缺人手才临时顶上。本来特窟的参观规定是每个窟不能超过十五分钟,但殷老师第一个窟就给我们讲了四十分钟。 为了保护壁画,窟中不设灯、不许喝水进食、不许拍照。晴天去得早尚可借自然光一睹飞天妙容,否则只能靠讲解老师的手电筒。专程去看特窟的游客,多少明白这些规矩。我们那天去看特窟的,大概七、八个人。而普窟客流量大,很多旅游团进去参观,难免有人拍照。殷老师看到都是不客气地叫人收起来,不收马上请出去。

他对窟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幅画、塑像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梵语也说得很好。当他开始讲解,那种疏离的书生气顿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神姿绰绰的鲜活。终日浸在真心热爱的文化之中,也无怪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了十几岁。

站在千年前开凿的佛窟里,踩着西夏时期的砖,借着手电筒的一星冷光,昂首望进佛慈悲的眼,耳边是仿佛怕惊扰千佛的低声讲解:“菩萨的本名是菩提萨埵,意为觉己觉他……”

这与在家看图册的体验截然不同。只有站在窟里,看到壁画上面目已然消失的佛,看到被扣去琉璃眼珠的菩萨塑像,我才真正从理性与感性两端同时意识到,这些文物在消失。虽然他们会比我们存在得更久,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全部消失。今日所见如此,明年即不相同。

当天开放的四个特窟是321窟、45窟、57窟和275窟,我和Lynn都加看了。321窟建于初唐,南壁绘十轮经变(经变考古也挺有故事的,但偏学术,不赘述),是国内文物中少见的对地藏菩萨信仰的宣扬。

45窟则是一派从容不迫的盛唐气象,其中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侧耳听佛说法的造像十分有名,那雍容的笑意只出现在盛唐。其中的阿难也是我们看的十三个窟里塑得最好的,就连苦行头陀迦叶尊者那沟壑深邃的脸上,都带着温厚的笑。

57窟最出名的是水月观音壁画,被誉为初唐最美菩萨。水月观音身着七层衣饰却仍有出尘之姿,摇曳婀娜又不失威严。这威严感主要来自他半阖的黑眼白瞳,冷色调在宗教画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竟然不是画师有意为之,而是自然演化。 殷老师说这幅画有修复版,而修复图比不上残画的十分之一。原画也是正常的白眼黑瞳,只是千年来壁画变色剥落,才变成如此颜色,造就了这幅观音像绮丽又冷冽的气质。自然自有巧思,凡俗哪得插手。

275窟是北凉时期的,也是莫高窟中最早的洞窟之一,据说对考古断代比较有意义。主座的交脚弥勒塑像带有犍陀罗风格,主要受古希腊与古印度影响,由此也可见多种宗教文化在敦煌发生了交汇。

275窟的四壁绘有许多佛的本生故事,殷老师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早期壁画中本生故事多,晚期却渐少,取而代之的是经变故事?”有人猜是政治原因,我猜是因为经变故事更容易被接受,好吸纳更多信徒。殷老师说确实是一种佛教本土化,本生故事讲佛本生的苦修,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式无凭依的牺牲,是很难被当时的人接受的。经变以通俗的方式讲佛经,讲因果,更容易被理解。

其实我们看的普窟远比特窟多,普窟九个,特窟四个。但普窟有走马观花之嫌,特窟很多细节还历历在目。

不过普窟中也有我非常喜欢的塑像:409窟龛下南侧的普贤菩萨。 409开凿于五代,重修于清朝。看了一些清重修过的窟,总体色彩实在无法欣赏。普贤这尊在色彩上也不例外,可若看到他的眼神,别的自然就淡出了。也许是颜料之故,也许是光影巧合,我站在左侧,看到他眼里有一线光,就像回望于我。 说是悲悯也不尽然,菩提萨埵,觉己觉他,人的三世好像都消融在那样了然的目光中。这个时刻无关信与不信。

我对佛学所知不多,未曾读过一部完整的经书,对佛教考古就更不了解了。但我想,确认经变、阐释、断代的工作自有人做。学者有学者的任务,我作为过路的观者,被打动过足矣。在莫高窟,佛不是裹着重重经卷而来的,而是孑然地站在你面前。他笑得宽仁,但仍需仰望。他显得可亲,但实则遥远。可若没有这不可逾越的距离,我们也无法寄托愿景——只有向更高更远处,人才能“寄”与“托”。

我们早上八点出发,参观完特窟之后,已是下午三点。逛完博物馆,就坐车回了宾馆。晚饭在友人推荐的伎乐天风味餐厅解决,一碗鲜亮清爽的古郡黄面下肚,便有力气继续赶路了——我们晚上打算夜宿鸣沙山看星星。

某宝上有帐篷租借服务,但旅行社会附加很多东西,比如晚饭、舞台表演、篝火晚会一类的。我和Lynn都不爱热闹,受不得吵,只想在沙漠里安静待着,订了帐篷后被拉着听DJ沙漠打碟,真是苦不堪言。而且有些旅行社等你到了才说,凌晨上沙丘顶看星星,是要多收费用的,一百一人。我们那晚同行的人闹事,大家差点下不来山。

所以建议自己带帐篷,或者看完星星下来回宾馆。其实星空最好看的时候是凌晨三四点,也可以这个点再进鸣沙山。 后来我问友邻,她说当年就是晚上几个人一起戴着头灯爬上去,不需要旅行社接送。

虽然过程曲折,但星空还是很好看的。城市光污染严重,我从未见过漫天星子。

鸣沙山,已过零点。

站在沙丘顶上,望着皎皎明月,西流星汉,想到莫高窟壁画上的舞伎与飞天,《东科克》的诗句自然涌出:The houses are all gone under the sea. The dancers are all gone under the hill.

敦煌旅游tips:

  1. 敦煌宾馆真的不错,服务好,设计也有意思。大厅形制就是模仿覆斗顶型石窟做的,一楼还有敦煌文创店。旁边是附属的伎乐天风味餐厅,好吃。

  2. 多喝杏皮水,多吃李广杏。

  3. 据说七星楼的羊腿不错。

4.参观莫高窟最好买A类票,旺季提前两三个礼拜上官网预定。官网可以看到开放洞窟,但是一般不准,要到莫高窟门口去问才能准确知道当日开放哪些特窟。特窟预约相关。参观当天,上午普窟看完后,问讲解老师。TA会给你指特窟预约办公室。预约时间是中午12点-12点半。目前还没有涨价,两百加一窟。如果打算参观特窟,莫高窟的预算做在1k5-2k比较合适。

  1. 因为普窟参观完歇大概半小时就去特窟了,所以不可能出去吃饭,请自带干粮……

  2. 如果风大还在鸣沙山露营,不要把帐篷扎在沙漠上,半夜一定会冷醒。有时间可以去瓜州的榆林窟,据说可看度不下莫高窟。

三、嘉峪关

我们在鸣沙山住了一夜,第二天看完日出就坐车去嘉峪关了。这一天主要是补给休息,毕竟前一夜睡帐篷睡不好,到了嘉峪关的酒店,我们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补觉。

据朋友推荐,嘉峪关的小党烤肉不错,烤羊肚用醋,在别的地方吃不到。我们晚上叫的外卖,想必在店里吃更香。中午吃的是面,西北的面真是一绝,筋道爽口,可以盲点。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明长城的西端口。在酒店休息一夜之后,我们买了景区联票,去了关城、悬臂长城和长城第一墩。其实嘉峪关适合在风雨欲来的天气去(虽然这样可能爬不了长城),我们去的时候是大晴天,晒得人发懵。

关城,远望可见雪山。 进了关城景区,登上城楼,可望见距离我们近三百公里的祁连山脉。虽烈日当空,但吹来的风带着雪的凉意。中午仍然无法出景区吃饭,靠自带水果解决。

悬臂长城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但游客能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的。尽管修过,还是比较陡峭的,Lynn为了保存体力没有爬,我一个人上了。事实上长城段很窄,宽度差不多只能容一人通过。我们去的时候人少,一段也见不到几个人影。

悬臂长城也适合一个人爬。爬得愈高,所见疆土就愈广。天之外还是天,山之外还是山。独自站在长城顶上远眺,才明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写的是怎样的一种空旷寂寥,也难免生出天地浩大却无以为家之感。陈子昂的调子,犹在耳边。

嘉峪关旅游tips:

  1. 关城、悬臂长城、天下第一墩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景区没有直通车,可以到了当地再拼/包车。

  2. 如果要爬悬臂长城,一定要准备好水,最好是1.5L那种……

  3. 祁牧的牛奶和酸奶都很好喝,西北是奶制品爱好者天堂。

2021.6.9

四、张掖

张掖,张国臂掖。到了这里,苍凉感少了一些。

我们在张掖只停留了两天,第一天去看了七彩丹霞。丹霞在游客的双眼中是否好看,取决于天气。那一日天公作美,落日壮丽,照尽鲜丽的丹霞。我们是下午去的,看完落日才走。 第一次在山头看完整的落日,其中滋味难以尽述,推荐亲自体验。

我们住的酒店离张掖夜市不远,回去之后便奔赴夜市。夜市就比较商业化了,但看上去张掖夜市好吃的比敦煌夜市多,尤其兴福葱花薄饼。我们只吃了一点小吃,留着肚子吃正餐。

这里不得不说到卷子鸡。苗氏砂锅卷子鸡,是我回上海之后一直魂牵梦萦的一家店……

卷子鸡,看起来不复杂,就是面卷烧鸡。但西北的面卷非常筋道,加上味调得好,一碗碳水让人快乐无比,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烧鸡,大盘鸡也比不上。我没有研究配料,但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药香,吃起来不腻。

苗氏人均不高还菜量很大。我们那天晚上只点了两个菜,卷子鸡和羊肉焖饼,吃了两个小时一半都没吃完,剩下的打包回酒店了。

本来第二天我们打算去藏传佛教的重要一站马蹄寺,但按照规划当天晚上就要赶到天水。马蹄寺太远了,时间来不及,于是我们只去了比较近的大佛寺。人不多,清净,走走停停把所有庭院逛完,找个地方坐下来,听檐铎的轻响和远处的鸟鸣,心中是卧佛的面容,无比平静。

五、天水

天水,姜维老家,老杜歇脚的地方。它在西北一片的旅游热度相对低,一去就能感受到,此处旅游业不算发达。

我们定了景区附近的民宿,接近零点才到。民宿主人人很好,这么晚了还说来麦积山石窟景区门口接我们。于是我们从车站出来,直接和司机说,要到景区门口。司机一脸惊恐,大概以为我们是深夜探险队之类的。

从车上下来,湿润的风扑面而来,虽然远不比江南,但比起前半段行程润太多了。在敦煌、嘉峪关、张掖,我和Lynn每天保湿、防晒、大量喝水吃水果,人还是很干。到了天水,有那么一点“走回来了”的感觉。

天水名气不大,但光是麦积山石窟就值得一去。我们最初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别的都能省,只有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是不打算省钱的,能看多少看多少。莫高窟的开的特窟都看了,但在天水,因为时间规划的问题兼之没想到麦积山开了十五个特窟,只来得及仔细看了两个。当时遇到一个女孩,是我们一行人中唯一订了十五个特窟全看的,和她聊天时,她说:“不知道下次来是哪年哪月,不如全看了,看完就要回去上班了。”

进窟之前,先吃了个早饭。外卖是不用肖想的,我打开外卖软件,发现麦积山附近0外卖。于是在民宿主人的推荐下,去了家小店。天水特色很多,我吃了呱呱和酸汤面,后者解暑效果一流。关于天水的小吃,可看企鹅吃喝指南的那篇《天水:大西北藏着一片小江南》。

麦积山爬起来是有些刺激的,虽然有护栏,但记忆中那些通道和阶梯是稍显险仄的。我们请了讲解,先领着一层一层看普窟。最好是事先做些功课,比如我特别想看上过美术教材的147窟。和导览说了一下,她便专门带我们去看了。普窟游览虽有几个定点,但导览也是有一定决定权的,有时某个窟人太多了,ta可能会带游客去另一个人少的窟。147窟开凿于北魏,受犍陀罗风格影响,较唐宋时期更为立体。

看的两个特窟是133窟和44窟。前者名气大,也确实当得起。后者是小窟,名气却也不下大窟。

44窟泥塑开凿于西魏,虽主佛面容有秀骨清相的特点,但已显丰腴之态。佛着一身褒衣博带,由此也能看出佛教汉化的痕迹。据说工匠在塑褒衣下摆时,是先在未干的泥层上敷纱或麻,后再敷一层泥,才能如此逼真。

而44窟的独特之处不止于此。佛像一般是男相,这尊主佛却像是女子,据考证是为了纪念西魏文帝的第一位皇后乙弗氏。

乙弗氏被立为皇后不过五年即被自身难保的文帝赐死,在汉末黄巾至隋末几百年的动荡乱世之中,乙弗的故事并无奇情,自然也不引人注目。她的归宿只是北史上的几行字,而史笔成灰,经不起风吹。可以她为原型的塑像活过乱世,活过盛唐,还会比我们活得更久。看到这尊塑像的人,也短暂地触及了一个乱世中的女人被忽视封存的命运。

六、西安

从天水到西安,只要一个多小时。下车时,真感觉恍如隔世,我们到了长安,北地远去了。

我们在西安待了两天。说实话,一路走下来,相对而言,西安给我们的旅游体验是最不好的。一则打车非常困难,第一天晚上我们从大唐不夜城出来时是十点多,路上挤满了打车的人,并且都打不到车,接驳做得不是很好。二则对大唐不夜城的审美适应不良。三则兵马俑额外请的讲解人很好但似乎不那么专业。

听檐铎也好,夜宿沙丘也罢,和大谢写“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心境是相似的,心不静才要寻静。

一些学来的东西及自己的心得,仅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

这一部分其实没太多好说的,国际趋势一致,大陆法和英美法的重要研究都要看。侧重哪一边要看个人的研究领域。对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如果是做大陆法,最首要的是掌握法解释学,而非立法技术。因为法律必须有稳定性、可预期性,频繁修法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确实存在迫在眉睫的需改进之处,修法的过程也是极长的。以PRC著作权法为例,从草案出来到正式修改实施花了九年多。这九年足以发生非常多的卡在法律漏洞上的案例,期间为了实现实质正义,只能靠法解释学:把看似有缺陷的法条往完满的方向解释。

法学院都会教法律解释方法,无外乎是这些:semantic interpretation, 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objective intention,每一种都有法学家做过文章,如客观目的解释可看拉伦茨。没有哪种方法是绝对优先的,注意个案分析。

除了法解释学,也要注意一些辅助理论,比如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法经济学在英美法系尤为红火,这火也早烧到欧陆了。即使不能做定量分析,看一些法经济学作品还是有必要的。前期广博为佳,后期考虑纵深。

二、研究方法

法学研究方法不少,如法教义学、历史研究、比较法研究、实证研究、经济学分析等,看上去和法律解释方法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法律解释是要回到法条的,法学研究则可以超出法条,提出一些改革性的创新洞见。时间有限,就不每一种都展开了,只说两个我了解且觉得较为重要的:

(1)比较法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

比较法研究是十分容易陷入误区的,又是一些“精英法学生”尤爱写的。它给人一种语言好就可以信手拈来的错觉:先写本国相关立法,再写别国相关立法,对比不同,得出结论——我国应该改成别国那样。 我老师比较含蓄,说“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not enough”,我就不含蓄了:这种东西没多大价值。唯一的那一点价值,google translate基本也可以创造。

一个合格的比较法研究首先应该解释:为什么选择此国作为比较对象,而非彼国?比如很多人写美国法,德国法,因为大家都说“好”,但这对研究而言太朦胧了,好在哪里,为什么在某问题上对比德国法比美国法更好,都是需要说明的。而且,要了解对比国这样立法的真实意图,而不是想当然地去推断。举个例子,《欧盟单一数字市场版权指令》第17条第4款前半规定:“如果未获得授权,在线内容分享服务提供者应对未经授权的向公众传播(包括向公众提供)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和其他内容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在PRC民法典中,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负担没有那么重,首先要权利人通知平台存在侵权情形,才产生平台的作为义务。那为什么欧盟在这一条上的限制更严格呢?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均道德素质高吗?其实是因为欧盟内部少有互联网巨头,大部分大型互联网企业在美国,所以这一条暗中针对的是美国,保护的是欧盟的整体利益。

其次,不能停留在法律文本上,要关注比较国的法律在现实中有何效果。以美国版权法为例,学过IP law的都知道欧陆重视personality right,而美国版权法中是没有相关规定的。但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版权人的“人格权”得到了很强的保护。这种法律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不一致的情况必须考虑在内,因为也存在相反的情形:一个看上去非常好的法条在现实里完全运作不起来。抄来了又如何?

最后,即使某法律规定在比较国的司法实践中有实效,也要考虑这种实效是如何产生的,一般而言是几个部门的协作、国民观念上的认同与行动的潜移默化。那么国内是否有相应的部门,它们有无可能协作,协作之后能否产生相应的效果,都是要结合本土情况考虑的。

综上,比较法研究远比它看上去的难得多。

(2)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法学界一向不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相对少一些,而这又是对实践最有作用的。比起比较法研究,实证研究的难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传统知产、竞争法领域,真实的数据和情况是难以获知的。但这不等同于要舍弃实证研究,恰恰相反,要更重视它。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说,都不了解市场的真实结构,怎么可能真正通过法律去调节竞争?

如果从民间获取原始数据有困难,就多看裁判文书,多看案例集,最忌在真空中思考规范。再完美的模型,与世俗生活不适配也是不行的,一定要了解现实中相关领域的情况。

三、法律与技术

这一部分和前两个部分关系不紧密,只是觉得一种现象有必要提出来说一说:十九世纪以来,科学变成了正确的同义词,什么学科都想往科学上靠一靠。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现代,法律也越来越关注技术问题。AI、大数据、比特币……什么新奇玩意出来了,都可以畅想一番未来的法律构建,写个几百篇论文出来。但法律的根并不在技术中,而是扎在伦理里(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技术可以发展得很快,而伦理却是相对稳定的。技术的问题,相关领域的人会去解决。法律只有到技术发展至侵犯基本权利边界时,才应做出反应。有人质疑到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那么回到第一部分,法解释学。即使不能立马修法,也可以通过现有的体系、法解释学诸手段来调节,而不是牺牲法律的稳定性去追逐技术热点。其次,总是玄想未来的技术发展会给法律带来多少震荡是浪费时间,因为现存的法律问题够多了,何必再去虚构未来的问题?再次,技术能否在近年内发展到那个程度还未可知。

法律与作为学科的科学不同。科学追求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知识,内部有唯一正确的真理。而法律总是在权衡,在不同的伦理选择间盘桓,希望能栖息在“相对较好的”那一点上。它与科学不同,也是它存在的意义。

第一讲 导论

一、现代(modern)词源
 拉丁语-modernus 
最早被哲学家使用是在中世纪 ,奥卡姆-via modernus,现代的道路(与via antiqua相对) 

modern philosophy is a wide and uncertain range(可以推到黑格尔)
 近代哲学的终结一般被认为是康德(不理解康德,就不能理解20世纪哲学)

 近代哲学(early modern Phil):培根、笛卡尔到康德时期的哲学(建立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场运动上)

二、近代哲学的一般特征
 (一)对传统的批判与怀疑
 经院哲学推崇的权威-教会、圣经
 文艺复兴推崇的权威-复兴古罗马(古人) 
(二)高扬理性精神和内在性原则(精神、思维的内在性)
主体哲学又被称作意识性哲学(斯宾诺莎在这个主流之外,认为思维只是实体的样式(?))
 (三)创新的精神与方法论的首要地位
17世纪对“自然”的研究 中世纪不提倡甚至禁止对自然的研究,因为原罪就来自于人的好奇心,吃了智慧果。但培根认为由此人获得的不是自然知识,而是道德知识。 (四)认识与实践的紧密关联 cf. 古希腊哲学的传统。古希腊哲学中的实践是指道德实践、政治实践。而近代哲学中的实践是指人如何(利用技术)切入自然世界,为人生谋取幸福。 后来阿多诺对以培根为代表的哲学家的批判(他们想要控制自然,创造了理性的神话) (五)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纠缠 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提出了如何区分哲学和神学的方法 (六)理性与经验的交织 现在我们用的区分是康德提出的,独断论&怀疑论。但并不是所有的经验主义者都支持怀疑论,除非推到极致,如Hume。 斯宾诺莎否定天赋观念论,在这点上他甚至比很多经验主义者激进,他认为理性本身就是生成的过程,而不是被给予的。

_____________

一、斯宾诺莎生平及著作

黑格尔将斯宾诺莎定性为笛卡尔主义者(但Deleuze认为斯宾诺莎只是将笛卡尔作为工具使用)

斯宾诺莎是出生在17世纪的荷兰的犹太人,荷兰的特殊性在于在它赢得民族和国家的地位后,快速到达了文化的顶峰(引领欧洲,政策宽松)。斯宾诺莎很了解犹太教,被称为“希伯来的希望”,从小读摩西五经(就是旧约圣经的前五部,i.e.托拉Torha)。

1656年(斯宾诺莎24岁),他因异端思想被犹太社团处以破门律(cherem),即被开除教籍。

所谓异端思想:a. Spinoza认为摩西五经不是摩西写的,而是摩西死后别人写的 b. 灵魂不是不朽的 c. 圣经里的上帝不是我们通过信仰能通达的,只存在一种通过哲学思想能认识理解到的非人格神(这一点与笛卡尔思想有根本区分)【法国的一些哲学家将其称为绝对理性主义,与笛卡尔、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区别开】

斯宾诺莎学习了拉丁文、研读古罗马戏剧历史、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马基雅维利),所以偏向政治现实主义。

斯宾诺莎的人文主义倾向常常被研究者忽略,而《神学政治论》里有明显的运用philology的痕迹。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是斯宾诺莎早年应他的新教徒朋友(新教中的边缘教派)而写。

《神学政治论》被人们认为是近代欧洲无神论的开端,这并非斯宾诺莎的本意。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无论是对于政治哲学、宗教思想还是一般的形而上学研究而言。

1672年开始,荷兰本来宽松的cultural policy开始收紧。17世纪是荷兰思想的黄金时代。18世纪,因为荷兰放弃了一些制度,它没落了。

二、作为时代之子的斯宾诺莎

1、复杂的思想背景

斯宾诺莎在一封写给奥尔登堡的信里:“面对……,我既不哭也不笑……”(哭与笑代表两种传统,圣经与希腊神话)

2、多元的思想论题

e.g. 斯宾诺莎的反自由意志论题:人可能有意志,有个别的意愿,但绝对不是自由的意愿。即便我们有意愿,也是既定的原因所决定的。我们说它是自由的,是因为我们只认识到了它的结果而未认识到它的原因。(直接批判反驳笛卡尔,笛卡尔认为人之所以保有上帝的形象,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

雅斯贝尔斯认为斯宾诺莎的思想根基不是科学,而是犹太教思想。

3、对社会政治和宗教问题的深切关注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就是伦理学。

女性性别主义者:为什么有些女性会对抗女性?

译自:https://ze.tt/was-treibt-sexistinnen-an/

法国女演员Catherine Deneuve与约一百名女性发表了一封反对Metoo运动的公开信,指责现在人们在自由的追求上贪得无厌。女设计师Donna Karan为她的好朋友Harvey Weinstein(*好莱坞导演,17年被数十名女性指控性骚扰)说话;Ivanka Trump,Melania Trump和Kellyanne Conway公开支持多次发表性别主义言论的特朗普。 这些事件表明,是否支持性别主义和一个人本身的性别没有必然联系。女性别主义者站在男性那边,认为是其他女性的平等观出了错。是什么驱使她们这样认为? 为什么她们不为自己的性别争取平权呢? 德国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专家Elisabeth Wehling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性别歧视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语言运用,我们和她做了一次访谈:

敬爱的Wehling女士,为什么有些女性会支持抱有性别主义偏见的政客或是政党,比如特朗普或AfD? 要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件事——人们不是基于自己的利益做选择的。否则所有女性都应该支持那些愿意抹平性别薪酬差距、主张身体自主、对抗女性被边缘化现象的政党。意识形态和道德研究早就证明了,人们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以及与此相连的意识形态投出选票的。

女性性别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是怎样的? 她们不会对现行主导制度刨根问底,而且或多或少都相信男性比女性更有价值,只是有些人明示出来,而有些人把这套价值内化了。她们也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得到的东西,都与他们先前付出的努力相匹配。男性的工作更好、工资更高,是因为他们也付出了那么多。女性性别主义者不止性别歧视,在别的领域她们也信奉等级制,比如富人拥有穷人没有的特权,是因为他们工作得更努力。权力(Macht)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争取来的,无权无势的人应该怪自己不够努力。

我们似乎直接说到了被害者有罪论,也就是在归责时批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人…… 正是如此!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男人被抢了,没有人会和他说:“有什么奇怪的,你穿这么贵的皮鞋、开这么好的车,被抢活该。”而女性则逃脱不了被评判,比如她们是不是喝醉了,或者穿的裙子太短,总之应该是她们自己的错。女性性别主义者之间也会相互评判,对有很多伴侣的女性进行荡妇羞辱,如果一直单身又会被说是性冷淡。化浓妆被说花枝招展,不化妆则被指责不注重个人形象,等等。

女性性别主义者和传统的男性性别主义者,哪个对女性运动的危害更大?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他们带来的危害是不同的。女性别主义者给女权主义带来了很多伤害,因为她们的声音更大。比如女设计师Donna Karan为韦恩斯特辩护,她说女性已经很自由了,然后性别主义者就会拿这个作为己方有力论据。这就好比种族主义,如果一个美国黑人说不觉得美国有什么种族歧视的现象,其他种族主义者就会以此作为论据,证明已经没有种族主义现象了。弱势群体本身发声说没有被歧视,这比特权阶级说出来的要有力的多,更令人信服。

女权主义需要男性支持吗? 当然。为了完成平权的理想,两性之间不应有战争。每一个支持女权主义的男性都是重要且可贵的。

在Metoo的争论中,有部分男性,也有女性抱怨,矫枉过正之后也许连调情都不被允许了…… 是啊,我们在迫害可怜的男人呢!我们必须看清现在发生在公众眼下的是什么:一些女性公开讲述,她们如何沦为性暴力的牺牲品。而有些人的反应不是共情或生出改变现状的意愿,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男性还怎么调情呢?人们只顾及如何保护男人,而不是同时替女人考虑。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人们在社会主观氛围中完全拥有感知判断一个行为是性骚扰还是调情的能力。如果一个男人不清楚他是在和女性调情,还是给对方造成了困扰,那我会说,恐怕他的问题出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上,这就是另一码事了。

人们怎么辨别一个情景是否涉及到性别歧视?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感觉出来,我相信我的直觉。当然也有帮助判断的标准:对方展现出的是一种真诚的兴趣还是在运用权力?比如Cat calling这种情况,必然是性别主义的。当在街上男人从背后对女人吹口哨或发表评论,这显然关乎权力的运用。

我们运用的语言对于性别歧视主义而言有多重要? 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命名旋风可以用女性名,也可以用男性名。当旋风用女性名时,死伤会更多。因为人们对此的恐惧更少,疏散得也更晚。语言的角色是关键性的,它不止影响感知,也影响我们的行为。如果要争取平权,我们必须改变语言习惯。

女性性别主义者的世界观有被改变的可能吗? 当然,但不是通过进攻和争论,而是通过共情。我会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和她们讨论太大的话题,比如性别薪酬差距或者受害者有罪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她们与自己和身边人共情,渐渐地进行,之后再谈比较抽象的大主题。

这如何运作呢? 女性主义的基础是共情。至少当我和一位女性别主义者聊天时,我们会说到Donna Karan,然后我会说:在现代世界里你是相当成功的女性了。我在工作时经常遇到,在与男性进行对话时被他们突然打断……你也经历过吗? 比起激烈的争论,这种友好真诚的交互更有可能改变对方的意识形态。

有被成功说服的女性性别主义者吗? 人们必须承认,试图劝导那些陷入性别主义世界观的人做出改变是很难成功的,最终只能靠人自己在某个时刻醒悟。我们就举Melania Trump(特朗普的妻子)的例子吧,对于她而言,如果她想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她的大部分日常生活就运行不下去了。

Auch wenn er ein König war, so war er doch eigentlich ein Besiegter und ein Opfer der Realität. Ich interessiere mich nicht für Helden, ich suche den Menschen. (Luchino Visconti)

Arnd Pollman: Menschenwürde nach der Barbarei. Zu den Folgen eines gewaltsamen Umbruchs in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enrechte

  1. Vor 1945: (1) Ideengeschichte und Rechtshistorie – kein Zusammenhang zwischen Menschenwürde und Menschenrechte (2) revolutionäre Verfassungsentwürfen des späten 18. Jahrhundert in Nordamerika und Frankreich – Freiheit und Gleichheit (3) Menschenrechtsdenkens – John Locke

  2. Nach 1945: (1) Viele Menschenrechtsvereinbarungen sind in Kraft getreten (2) “Anerkennung der Würde und des Wertes” (3) “Freiheit, Gerechtigkeit und Frieden in der Welt” (4) Die Ideen Menschenwürde und Menschenrechte sind zwei Seite derselben Medaille.

  3. Warum entsteht diese Verknüpfung nach dem Zweiten Weltkrieg? (1) Jeder Mensch hat immer schon die gleiche Würde – Jeder Mensch hat ein Recht auf Schutz der Würde

  4. Warum sollte man ein Rechtsgut unter Schutz stellen, das doch bereits im Prinzip stets auf die gleiche Weise vorhanden und damit unverlierbar ist?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