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人

用来存放工具相关

最终还是想一步到位,买了一块hhkb,型号是pro hybrid(指蓝牙有线混合) type-s(s for silent,静音)。 这一版本有六个外观,炭/雪(新色纯白)/白(经典灰白)三个颜色,每个颜色分为有刻和无刻。几乎没有犹豫就选了黑色有刻——第一,我记不住键位。第二,黑色的有刻最低调。实际到手是灰黑色,很耐看。 下单第二天就送到了,本来还研究了一下用什么软件改键位,但实际上从打开到用起来只有三步:

  1. 装上两节附送的电池
  2. 拨好反面的dip开关(我打开了1:windows模式,和3:delete键变backspace——很重要!)
  3. 设置好蓝牙(先开电源,再按fn q开始记录,按fn ctrl 1-4确定配对哪个号码,蓝牙搜索到设备,输入六位配对码连接)

就这样用上了!完全没改任何键位。

一些问答:

  • dip拨成windows模式对连接mac有影响吗?——没感觉。好像完全没影响。甚至不用按切换快捷键,mac就这样自然地用上了。
  • 手感?——一开始感觉不如cherry红轴,但也可以接受,感觉这只是个习惯问题。
  • 配列适应吗?——字母数字区和原来一样,ctrl很快就适应了,fn+方向键和home end还在适应中。由于fn可用右手小指操作,这些都可以单手按下,只是肌肉记住精确位置还需要时间。暂时还没用到f区,但除了多按个fn区别不大。现在比较不习惯的反而是标点符号区。不过常用的符号都还好。 一旦接受了不用大幅移动就可以按到方向键和home/end的设定,可能回大键盘反而习惯不了了。
  • orgmode感觉如何?——说实话方向键移动bullet还不太习惯,但并没有遇到严重的困难。

优点:

  • 相对轻,可以在多个房间/工位间单手拿起移动,一键(?其实是三键啦)切换不同设备。带着出门目测也是没问题的。
  • 配列虽小五脏俱全,且出厂自带,开箱即用。
  • 我知道很多平价键盘都能做到以上两条,但经典款就胜在不用动脑。简单的sku,简单的决定,就这么简单的花钱。

先说结论,我认为能比得上ulysses的只有scrivener,然而后者太复杂,且我不喜欢它的数据存储方式;writemonkey 3勉强能赶上,但毕竟还处于beta阶段。

上次用ulysses还是9年前,浅尝辄止,因为那时候对自己的需求理解不深。最近又安装这个软件,惊讶地发现,其实它一直都有我需要的核心功能:

其一:草稿箱。

ulysses里,可以把某个文件转换为“素材”,不计入项目字数。对于随时起草片段,非常友好。是绝对必要的功能。

其二:完善的书签、注释、脚注、笔记系统。

绝大多数写作软件选择了三栏排版,左侧文件夹,中间正文,右侧笔记和其他信息,所以ulysses做了这么个右侧栏,也是情理之中。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右侧栏信息面板的功能之强大。scrivener只有笔记区和元信息;妙笔多了一个卡片或白板功能。ulysses居然能像writemonkey系列一样跳转到文章内书签和注释,还能查看所有链接、图片。

添加注释的语法是在段落前加上%%。被注释掉的文字不计入字数,且变成灰色。在修改文章的时候,用它来标出需要改的段落和修改指南,很方便。

其三:“项目”,icloud存储,和外部文件夹。

ulysses是少见的让我对文件存储感到很安心的软件。我本是一个不擅管理文件的人,scrivener就让我茫然无措了一会儿,因为scrivener把一个单独的(只能用scrivener打开的)文件叫做“项目”,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只是写一篇短文,这算是一个项目吗?这样切来切去,每次都要打开不同的项目文件,岂不是很麻烦?还是说,我应该把所有短文都放在同个“项目”里,用文件夹分别组织它们的正文、草稿和参考资料?

ulysses就没有引起这么多心理负担。它明确告诉你,所有项目都放在侧边栏(其实是放在library),你只需要在同一个地方新建项目;所有放在icloud下面的内容都会被同步;你可以往ulysses里添加来自五湖四海的文件夹,ulysses只负责提供一个打开和编辑的入口。

ulysses还明确划分了哪些在本地(的ulysses文件夹),哪些在icloud,哪些在这台电脑的其他地方。

这个软件的“项目”功能设计也把我惊艳了一下。现在想想obsidian的longform插件很可能就是抄它的,但没有这个好。

当你点进一个项目,左侧栏就会变成项目专属的文件浏览器,最上方显示字数进度。其它文稿都从视线中消失了。

我觉得这是对“项目”理解最正确的一种实现。

项目中又自然而然地划分出三个区域:正文,“其他”和废纸篓。废纸篓并非一个回收站,而是手动存储“删掉的文字”的地方。如果不是经常干长篇文字工作,是不会意识到有这种需求的。上一个做出这种设计的软件,还是writemonkey系列。scrivener可以手动做到,但scrivener更适合那些有自己特殊工作流的人去自由组织。相比之下ulysses限制了自由度,提供了它认为的最佳解决方案——不失为一个通用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四:完全可自定义的界面。

这点也很重要,因为我看脸。丑陋的字体和排版对我来说太扎眼。而且长久以来我已经习惯了一种特定的界面风格:衬线字体,加上灰色背景。目前只有typora和ulysses能轻松设置成这样的格式,其他软件都要一番折磨,包括scrivener。scrivener的格式和主题系统可以说是非常灵活,但也因此非常反直觉。

ulysses在界面主题设置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既可以导入别人的主题,又可以立刻在这套主题的基础上修改细节,且随时能还原自定义设置。要是在typora里,我还得打开主题自己改css,而且只能手动标注上次改了哪里。ulysses的这个设计是有匠心的。

其五:双栏对照,分割

这个就不细说了,一个是打开窗口2进行对照的功能,很多写作软件都有。另一个是把文章分割成两个文稿。在这里提到,是因为writemonkey 3竟然没有这些,只能用右侧栏的repo凑合。

其他:下次想到再补充。

ulysses特别好的一点是,以上所有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刚需,但只有它能做到最快无折腾开箱即用。其他的大部分软件,我都需要按图索骥去寻找这些功能,而ulysses竟然像读了心一样,第一眼就把它们主动呈上。也许这该归功于它新手指导做得好,或者,它对写作工具的思考特别深刻,很了解写作工作流的本质。

  • 有归档功能。
  • 标签。
  • 可以和docs关联,点击跳转到文档,在docs侧边栏则可以看到“相关笔记”。这点特别有用,完全超越写拉松。
  • 分为普通笔记和清单。
  • 填或不填标题。

和docs关联的功能要特别展开说一下。写拉松号称以卡片写作工作流为卖点,两个功能(卡片盒与文档)也都具备了。但我找了半天最基本的“复制到卡片盒”的功能都没有。难道开发者只考虑到把卡片缝合成文章,一点不考虑需要从文章建立卡片? docs和keep的联动就很正常。从文档可以发送到keep,打开keep看到哪些卡片和这个文档有关联!

虽然我上次说不愿再谈“辅助思维(实际上是辅助愚昧)的”工具的事,但经过几个月后,可以对这话题做一个更好、更深入的了结,还是要有始有终。那么上次之所以不愿意再谈,是因为对自己失望,以及隐隐感到这一切都离思想、智慧、对世界的洞察非常远。这个直觉最后让我意识到,我之所以需要像硬盘一样记录知识,“发现其中的联系”,原因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我是一个空的人,最好也不过是一个漏勺。

一个实心的人,对知识、笔记、提升记忆广度几乎没有需求,因为他自己就有深度的记忆。记忆,就是挑选和“挂住”对自己重要之事。虽然这个“挂住”听起来很像双链笔记提出的网状结构一类的概念,却是完全相反的。网状结构看似有联系,其实只有聚类,是把表面相似之事放在一起,试图总结出些什么来。但记忆是一种更为本质的联系,就像纺锤上缠绕的命运——因为它就是命运和意义。说到这里,就也不难看出,崇拜网状的联系(互联网也是此类)其实源于一种看不到意义的焦虑。因无法内窥,而不断外视、在外部勾结。以上就是我提出工具人这个词时看到的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不过那时候我并未看得很清楚,也只是知道这种联系“不好”,而未知道“好”是怎样。所以,以上结论是之后总结出,并不是我采取行动时就已经知道的事情。

我唯一知道、把握的是一种乏味、疲惫、失望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把事做绝。接下去的几个月来我开始有意训练自己不依赖记录,乃至于不依赖阅读。刷社交媒体看碎片信息和读书之间的区别其实非常小,因为大部分人(包括我)读书也是不“挂住”的,只是被文字冲刷一遍,退潮后就再也看不见什么痕迹了。不客气地说,超大(几百万字的)碎片也是碎片。很多书也不怎么好。比较好的那些书,最好是看作者怎么从他的记忆里发展出他的思想。这么做之后我的生活就从嘈杂变得静寂,我的内心才终于出现了一个叙述的声音,就是现在说话的这个声音。

那么这一整段时间,我不“学习”、“探索”、“好奇”、“记录”、“积累”。倒不是说我开始安于并深耕某一门专业技术和行当,而是我渐渐在记忆(已经知道的东西)里发掘出了更深刻的整体联系,学会了如何翻来覆去地观看、放下、拿起、比较各类事物。这段时间可以说精神的断食。原先,因为观看太多,我还得了精神近视。休息心灵之眼后,视力恢复了。于是重看以前看过的书,诧异发现眼前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原先重要的,现在渺小了;原来难懂的,现在彻然了。等等。由是我知道,过去的自己,是完完全全表面化的。就在那时我才不再空心,有一点点滋长的征兆。

当然记录这个发展史可能是比较无谓的,可以想到的第一个异议是“我们研究工具都是为了完成这世上的实事(提交下周的方案、报告、论文),智慧终究是少数人的事,而工具是为多数人的”,第二个异议则是“你说这些固然很好,但大众之不愿有智慧,也是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对这两个问题,我只能说,我先对自己负责,是对自己的责任让我去解释、反对、补充过去的自己,因为有些问题我是不能不处理的。

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说明记忆的真实情况:一个人可能没有记忆,但他自己未曾察觉。他当然还记得生活里发生的事件,正如软件忠实地为我们存储信息,但他还是没有记忆,他还是空心,因为他不知道何为生命中重要之事。

“重要之事”,或者说生命之意义,是一存在体内的关联。因此不需从事物中硬是找出逻辑和字词关联。关联是人的关心。这个很好理解,例如维基百科里早就存在大量链接,甭管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但记不住就是记不住,因为不知道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但只要和自己有关的事,没有什么是难记的。

所以我觉得虽然很多人(如 matuschak,还有 supermemo 创始人)隐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前者也认为“最重要的是提什么问题,而不是收集什么数据,因为数据是根据问题来收集的”,他们却没有仔细思考记忆的源头,也就是问题的源头,而把重点(包括研究对象)放在怎么训练记忆的肌肉(脑筋)上。这里面最匪夷所思的就是对大脑施一种阴谋诡计,并称之为“间隔重复法”。其实就是对大脑进行无情的、工头式的利用。对于这个方法,我的评价是确实能让大脑记住,无疑增加了一些便利,毕竟 l1 缓存是比较快的。不过最重要的工作显然与此完全无关。

记忆不仅仅是添加,要让它灵活、矫健,就需要毫不留情的评判和去除,也就是敢于判断某事不足挂齿。最简单来说,和某项目无关的,一段时间内就不去想它。这个习惯也要推广到对整个生活的记忆上。不过,去除并非完全遗忘,而是压缩、收拢、折叠。我认为最佳状态便是一个人只带着自己的大脑,已经处在从容不迫的状态,而不用到处查资料,如同经常在野外生存的人,只不过在精神的荒郊。有个久盛不衰的问题:“如果让你带一本书上海岛十年,带什么?”不妨再决绝一点,如果在海岛上住十年,一本书也不带,精神会枯竭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验证记忆力的标准。一个记忆力好的人,不需要书籍来解闷或者提供思索对象。他的记忆是无比丰饶的。因此他敢于孤身一人——他的记忆自会展开成宇宙,从最重要的到最微茫的。

因此好的记忆最后会变得非常洗练。我后来也理解了古希腊人为何以对话思考:诸如爱、美、政治,存在于他们的记忆里,而不是前人书籍和互联网资料里。这是一些印象、种子、体会。当旁人诘问时,他们便当场给出论述。好的学术论文也有这样的植物生长的特质。

反过来说人的痛苦往往在不敢、不能评判事物,于是一切都貌似重要,一切都不敢遗忘,从微博热搜到量子力学公式;觉得评判需要大量资料依据,所以忙于存储、搜索、分析。

现在回头看上篇(on integrity)。工具人之罪倒并不在于不诚实,而在没记忆、没核心。所以当时的我也没有本质区别,最多有一个程度上的区别,再加上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反复询问的冲动(现在想来,或许这是记忆的雏形吧,就像沙是珍珠的雏形,关键是要让蚌肉痛),带领我走出那个境地。因为工具人没有记忆,他的认识自然是有限的,就很难谈得上诚实不诚实,毕竟他眼前只有临时关注之物,和社会令他关注之物。这当中可能巧合地有些严肃之事,例如社会让我关心了政治,但在它成为我生命所关心之事、成为挥之不去的问题、成为蚌中沙之前,无论我就此做出了多少精妙的研究,在我这里它终究是乌有。

写作软件,定位和 scrivener 差不多,都是新建作品文件夹管理碎片文档;有一些特色功能:

  • 用数据库存储作品进度、标签、排序等元数据,写作内容则可以和硬盘上的文本文件(txt,markdown)双向绑定,把外部文本文件拖进去就自动绑定
    • 也就是说可以把两个不相干文件夹的文档拖到同一个作品下面管理
    • 也就是说一个文档可以放进两个作品
  • 历史版本回溯
  • repo 备忘栏,备忘可以跨文档、跨作品共享(🤯 scrivener 都不能吧?),可以查看一个作品的所有备忘
    • 备忘还能标记颜色
    • 还能加删除线
    • 还能直接拖进正文
  • 可以快速把一段文字扔到备忘栏
  • 把整个文档标记为垃圾,不计入作品字数,在文档树里变灰
  • 选中任何一段文字按 F5 折叠起来,再点一次展开 🤯
  • 选中任何一段文字按 F6 进入专注编辑模式,再按退出
  • F5 渲染当前选中的 katex
  • F5 渲染当前选中的 markdown 表格
  • 可以用 // 注释掉一个段落 🤯
  • 在长文里加书签
  • 通过导航跳转到文章里任何书签、注释、todo、删除线、高亮处 🤯
  • 备忘里竟然可以自己写 js 脚本,做一些快捷小按钮 🤯🤯🤯
  • 给界面整体加去色、暖光、反色滤镜

优雅的交互设计举例:

  • ctrl + 滚轮缩放字号
  • alt + 滚轮缩放宽度
  • 按住 ctrl 点击文字,放置多个光标

基本操作:

  • ctrl+shift+p 打开大部分功能的选单
  • 右键打开菜单

主题定制小细节:

  • .repository-textarea 是备忘录编辑区域样式
  • .repoLabel 是备忘录显示文字

例行装修: z7W2qO.png

Documentation · writemonkey/wm3 Wiki

个人使用 zim wiki 的经验积累

Read more...

Read more...

卡组就不贴了,网上很多,按需下载吧。

这是啥

一个复习计划排期 + 背知识点工具。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