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m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个人知识管理,也是近年一个热门话题。

before we dive in, 必须厘清一些概念。

其实知识管理只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1. 如何形成新的知识。
  2. 怎么避免遗忘如何取用旧的知识——需要笔记系统。

——之所以把“怎么避免遗忘”划去,是因为这是spaced repetition等莫名被吹上天的机械训脑方法的常见误区。诚然,如果你要在一个月里记住3000个新单词,或许可以用这种重复方法,但长期使用这个方法“记住一切”,完全有害无利,而且还会对大脑造成巨大损伤,导致人思维混乱且憎恨生活。我是说真的。没开玩笑。

因为,在任何时候,大脑能记住的事情都有限。进一步说,这是因为,在任何时候,人需要做的事都有限。

没有什么比实践和反馈更能强化记忆。而一旦你不做这件事了,记忆会迅速退潮让位给新的领域。这是完全自然而且必需的。

如果你这时候勒令大脑每天去看一些它不感兴趣也不需要的东西,大脑就会像厌学儿童一样抑郁、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这种遗忘。而所谓“第二大脑”的存在,就是为了存放这些“暂时多余”的记忆,让它们三体人一样扁扁地躺在仓库里,未来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解冻复活,节约重新调查研究的时间。

我在学习emacs和org-mode的时候给自己留下了一个详细的文档,我每次安装emacs都会去看那个文档。它记录了我最需要了解的全部信息。

关于如何取用,还有很多细节留待展开,但那就是仓储管理和图书馆学的领域,这里只讲原则就够了。

回到第一个问题:如何形成新的知识?

我给出的答案是:通过问问题。求知无非是“有想知道的事”。至于为什么想知道,那原因就五花八门了。

那么,到这一步,我们又可以把思路一分为二:

  1. 如何形成新的知识 a. 怎么提问 b. 怎么回答
  2. 如何取用旧的知识

好,有了以上“问题框架”之后,我们再来看“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管理工具”,就会发现,所有这些体系和工具,都或多或少以它们自己的方式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以前我们经常说,某某软件解决了这个痛点和那个痛点。而我想说,这个说法简直一团糟,到底解决了什么?!

如果没有问题,那答案究竟回答了什么?有人能说清楚吗?“痛点”这个词,意味不明,意思大概是“障碍”。可是,是通往什么的障碍?

现在回头来看roam research这种跨时代的设计,和围绕“网状笔记”“线性笔记”的热火朝天讨论,结论就很明显了,网状笔记是为了形成新的知识,但回头取用的时候,扪心自问,你真的有耐心在自己的笔记兔子洞里爬来爬去吗?所以线性或者树状结构笔记是为了方便日后查看的,而不是什么“过时的结构”。当然你可以在那种笔记里插入链接来提供更多信息,但我不觉得那个时候你会需要双链。反正我是从来没需要过。

roam research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它设计成这样是为了方便用户思考。什么叫思考呢?各位,思考就是打草稿。思考是凌乱的,会走各种岔路,尝试各种方案。roam research的开发者和用户大体上都是干这行的,很懂如何“研究”或者说思考,所以他们选择的功能确实是researcher最爱的功能,比如写大纲、饿虎扑食般收集和某个主题相关的文献、在daily pages里打草稿日后再移动到page里形成结论、在同个page里筛选关键词、块之间互相引用……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在文字记录中快速移动,不给“思考”的过程添加任何负担。但也仅限于思考的过程。到了写作或者“输出”的步骤,我们往往就要字斟句酌,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快速无压”了。

思考和输出结论是两个不同的步骤,而网上谈知识管理或笔记管理的文章往往混为一谈,因为,当然,思考的时候会有一些阶段性结论需要记录,而“阶段性”——过程和结果的分界线——是比较模糊的。但我的标准是,未来——过了几年,我再翻出电脑深处这一大堆文本记录,我是否能看懂?

我的区分标准就是——我能否有效取用?

前几年特别火的“长青笔记”,其核心就是在说,“长青笔记卡片”是那些你未来能立刻看懂、能持续派上用处的笔记;或者,是一种思维的工具箱,多年来积淀的智慧。

而闪念、文献、项目……这三类都只是暂时的,是思维发酵的堆肥,不是储存多年的罐头食物。未来你打开储藏室的时候,你总不想看到里面是一块田,田里插了个牌子教你怎么种菜吧?

临时哈桑的这篇文章以“有效期”来分类笔记,其实是同样的思路。短期的往往是“正在形成的知识”,长期的则是“已酿造完毕需要窖藏的知识”。

讲到这里文章差不多就结束了。其实除了researcher之外,大部分人需要管理的知识是比较窄而精简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可以存储在自己的肢体里,我相信很多人不会记下“ctrl+z是撤销的快捷键”这种内容吧,因为它住在我们的小拇指里。可万一哪天我们开始用全息虚拟头盔上班了,这该死的忘恩负义的小拇指就会背叛ctrl+z,而我们最多草草记下几个字,就把此事完全忘记。

我认为知识管理也要遵循物品管理的原则,有“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概念。最好的知识管理是有意识地使用身体和语言,最好的大脑是第一大脑,其次才是第二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