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间性冥想

一、物间性

哲学家创造了主体间性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交的时刻。那么对于静止的,无生命的存在,是否依然存在这种无声的交谈,抑或者说,呼应?为了探讨这一点,我用物间性来描述这种物与物构成的对话。

描绘静止的物依然是从人类的角度展开的。而这种观察包含了一种微妙的对立,人才是速朽的,而物才是长久的。在观察静物的过程中,人的时间流变会被物品所终止,而人和物会共享一种暂停。这种暂停让人能够更加深邃地凝视自己的世界,虽然仅仅是凭借单个的物。单个的物中是包含着那种无声的,名为时间的暴力的。静物能将这种暴力固定住,展现在人面前。所以,如何描述静止,描述物,本质上是如何感知到时间的问题。物品仿佛是时钟,不断地挪动指针,把痕迹不动声色地留存在表面,形成一些层积物。

二、物之轻重 物之中包含着物特有的风格,属性,甚至是气氛。这是名为“存在”的神明赋予的东西,也是顺其自然变化出的东西。但是,并不只是现实中存在的物品才是物品,语言也可以是一种物的存在。轻盈的,无实体的物,语言,当被文字固定下来,写在纸上,也变成了实体,变成了物。而在这种重量的牵引下,语言有了更多可拆解的或者镶嵌的方式。但是作为物的物和作为语言的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沉默。这种沉默能够施展出一种急迫的力,当人与物眼神交汇的时候。

三、物的重组 对物已经改造,描绘,再创造,包含了人,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冲动:想要跟时间融为一体。人对物的描绘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人和物建立关系,一种是让物和物建立关系。人和物建立的关系,像是对物的素描,不管是捕捉到静止的瞬间,或者是借助静止的瞬间构建出连续的变化。物是模特,人是画者。但是,描绘并不意味着一种写实的创作,而是人的灵与物的灵的一次冲撞,人和物用感觉交流,而人在与静止物交流的时候能够察觉到物的灵魂,物的精神,物的意志,以及,人眼中的物的存在。人会在物上投射什么?这真的是几乎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人在观察静物上投射的是虚无,那么为什么这份虚无能够有如此多的变形?人或许只是需要一个跟宇宙等大的空洞,然后把眼睛放进去,看到那空洞当中的自己。物就像是这个仪式中的触媒,通过凝视物,人凝视到了那个宇宙。

另外一种方式是物和物建立关系。从功能性上来讲,不同的物组合,才构成了人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如果物和物根据自己的属性建立了联系,就是取消了语言的诗。为什么?因为物带来了联想,而联想能够带动事物的节奏。如果我们如上面所论述的那样,认为语言也可以进行实体化的处理,那么这个逻辑也是可以倒置过来的。因为物也是语言,所以能够产生诗。

四、静止的错觉 物真的是静止的吗?或者说,在人类面前,那些微弱的变化已经被规约成了零呢?在人类的视角中,物多少是有点低等的。它的功能的重要性远大于它本身属性的重要性。物是人生活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人的目光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从物上掠过。当人开始凝视物,就会发现物本身属于跟人完全不同的世界,按照自己的法则在世界中生存。当人开始愿意凝视物,也是在凝视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或者是被日常覆盖的世界。在观察物的时候,人是一个生活的陌生人,对生活坚固的本性持质疑态度的人。这为什么是物品?这些东西为什么被称为这个?它们到底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疑问会在心中蔓延,直到把人与现实世界隔离开。

五、物间性冥想 速朽的人凝视着长久的物。谁能记住这份速朽?人的目光一次次从物上掠过,但是可能是不同的人。人用自己的短暂观察和描绘着物,这仿佛是一项徒劳的工作,因为物的存在注定要比人的存在更恒久。或许不同的人以自己的方式与物周旋着的原因,在于发出自己心里最后的呐喊:“我是谁?记住我!”

后记:为鲶鱼的作品写了一点评论,20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