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y卡片盒

我觉得很多人都低估了workflowy和roam这类工具作为收集类卡片盒——也就是inbox的潜力。

roam有个完全不涉及双链的普通用法:在页面内筛选某个标签。

例如,你时不时看到某个主题的网页文章,就打个article的标签丢到相关页面里。

同时,这个页面里可能还有一堆book,video,idea和其他类型的节点。

但是当你点击页面最上方的article标签筛选,就能看到所有网页文章。

这个功能对inbox来说是非常好的,是真正的无压收集,只要按顺序往里面写笔记就可以了。而且筛选的时候只会看到当前主题相关的东西。如果一个链接属于多个主题,可以用refblock复制过去。

更好的是,我后来发现workflowy的筛选比roam还方便,除了标签以外还可以查看特定日期范围、人员、格式等,也可以直接搜索关键字,那一个workflowy节点岂不就是一个小simplenote?而且workflowy里没有page的概念,想缩放到哪个节点就缩放到哪个节点。

说到这里,workflowy和roam还没有太大的区别。我的结论是,在用作inbox层面,两个工具差不多,都可以用。

但是,有些体验是workflowy独有的。

workflowy和roam的另一个巨大区别,是它的节点自带一个note区,可以理解为节点本身是笔记标题,note是正文描述,在里面写个一两万字都不是问题。而roam要模仿这个结构,还要嵌套一层。

于是我发现,我在workflowy里记录了一个文章灵感,可以当场扩写出来,根本不用把它转换成一个page,或者开一个空文档啊。

毕竟建立page或文档其实都会带来心理暗示和负担——这个灵感,已经变成一个我要完成的项目了!但很多时候并非如此,我只想深入思考和探索片刻。

而workflowy的note区就非常方便了,它就是这个节点的“草稿本”。

固然,roam里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roam的所有节点都是平级的,如果我要写一段很长的文章草稿,就需要把子节点额外转化为document格式,才能有顺滑的写作体验。相比之下,workflowy的节点列表几乎可以看作一个“文章目录”,点开note区就能看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