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危险的不证自明

感恩网易蜗牛,不是它都白嫖不了《非平面》;在豆瓣我给了它四星,主要是因为我没花钱,如果买书的话我的评价可能会低一些(内容最多价值三星,完全可以不看)。这本书(漫画式博士论文?)不到两个小时就能看完,适合网易蜗牛广告送时长的时候阅读,算是讲的比较泛泛的科普哲学类书籍。它讲两句就略过的风格导致我写感想无从下手,不过看了没也什么,不是奇书就是了。下面针对里面的一点内容我有了些新想法,可能偏颇。   书里开头就写:平面的气息蔓延整个世界。这是个有意思的说法,换换花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单调”,人生按既定轨道无法改变,思想干瘪(温和说法是丰富程度锐减)。当提及世界或者“我们”的时候,虽然主语已经包含了自身,是“我和这个世界”或者“我,你和其他所有人”,但这里有一个我不怎么喜欢的陷阱,在传播的过程中,在“我”之前,先被拿出来讲的,是“别人”,一个群体的剪影。这样说吧,“平面的气息蔓延整个世界”和“除我之外,平面的气息蔓延整个世界”在排除掉我自己的影响之后,效果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情感上觉得后面好像很傲慢似的——似乎让人觉得“我”凌驾于“别人”之上,说实在的,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后一种傲慢,那前一种也差不多。单独讲某一种状态或者一种维度是没法定义的:怎么定义这个维度边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高维,那没有提出新的理论颠覆世界,但是将π推进几位的人高维吗?啥研究成果也没做出,但是在读着博士死撑的人高维吗?音乐家从来没有提出过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他们高维吗?或者,我怎么证明在菜市场卖烤鱿鱼的店主不是高维?因为他没有学历吗?因为他玩快手吗?因为他没提出理念吗?因为他的初中生女儿数学考五十多分问我能不能辅导她吗?不进行定义,这个平面维度基本上可靠性就跟淘宝上“小众文艺”标签似的。所有人都可以搜小众的耳环,带上去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那么换言之,所有人也都可以随时逃离“平面”维度,平面不存在。我后面再说跃迁这个事。   好吧,让我们放弃这种抽象语境,讲具体的事件。我坐出租车十个司机里有三四个跟我讲时局/世界形势,指点江山的水平这块拿捏得死死的;我爸最近放弃了郭德纲相声沉迷陈平的国际形势视频。所有人都对世界有点评的权力——没有人认为自己活得“平面气息”扑面而来。“平面”的描述只在客观上被评价时成立,我会说我爸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不如陈平,但我爹说不定觉得自己比陈平厉害呢。出租车司机觉得自己活了四十来岁,肯定比我这种小丫头活得明白:你才活了几年,我吃得盐比你吃的饭还多。那么客观上来讲呢?我怎么证明我比司机高维或者低维,或者摘出掉我对自身评判的影响,我怎么证明我爸和出租车司机哪个更“平”或者更“不平”?当然“平面”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它会被类比成一种环境:这就变成了“大多数人都非常庸碌”的更哲学的说法。但环境只在“大多数人”身上实现。一旦细化到了个人身上,我们就措手不及:除非比较我和爱因斯坦,否则比较我和我邻座同事哪个更平一点没什么意思,也可以说我俩都平,我俩都被安排在了既定轨道之上,我俩都缺乏思想的维度。总结一下,平面这意味着两个可能性:   1.我对自己的认知和客观外界对我的评价必须一致,即我平,所以我在平面。不是世界平面我才平。否则就会出现我觉得我不平面,我觉得我可聪明可伶俐可大明白人了,谁也不如我高维。你们都不懂我!但客观事实是我就是个“平面人”,这时候,是我对我自己评价有意义,还是客观外界对我的评价有意义?   2.我在评论世界的时候,将自己摘除了。我任何对自己的评价都不会被纳入到平面范围中来,不然如1所说,我他妈是全世界最明白的明白人,谁不承认我打死谁。我就真的活成大明白人啦?这就是一种将自己隐藏的陷阱,当我的相亲对象说“我觉得现在的人太浮躁了”的时候,他总不能是自贬吧!这个世界太平了,我平不平?我平不平将直接印象到我评论世界的状态。假如我平,我评论世界的平将比现实情况更平,假如我不平,我都说世界平了,意味着我高维。我怎么自证高维?任何将自己摘除的结论,真的有意义吗?   还有一点有意思的地方,大多数人的庸碌意味着它就会无所不包,因为必须将“大多数”纳入庸常之中。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人和耍抖音快手的人被说成“平”,但是他们要是还鼓捣点爱好呢?这爱好也被迫纳入了平面体系。这样说吧,一个深陷网贷的人更有倾向被描述为平,可是假如这个人科研能力非常之强,他平还是不平?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被人说成是天才,我们姑且说他不平,可这个文豪烂赌。既然这个烂赌的人不平,那么其他烂赌的人平不平?假如烂赌也有成绩,那就可以说不平吗?就像我上班的时候偷偷打字摸鱼一样:我怎么证明其他人没有在划水摸鱼?我怎么证明自己现在不是在打废话?是不是需要引进一个新的评判的视角,这个视角脱离了人类,使得评判变得可信,不因为自己的水平而失真?来了!上帝和绝对力量迈着运动员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想不到我们平面人现在不得不求助于外星人才能活得下去——三体时代啥时候降临,毁灭吧,人类,别平了。   但是还有一种真实的因素。平是为了描述故事后面“维度跃迁”而存在的,不是一种单独的状态。陀思妥耶夫斯基制造了很大的文学成就,于是他不平,跟他赌博不赌博没关系。这时候,哈哈,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当成就大到什么地步,可以忽略掉倾向于平的因素?或者说,不平应该是一种顿悟的状态?这意味着一旦跃迁到“高维”,就算身上有点小毛病也没事。再或者,高维不高维根本没关系,也就是说最后获得的成就不能作为判定是否跃迁的标准,只有“视角”可以?视角变多,观察事物越仔细,于是就高维?我已经反问不动了。我们必须证明!跃迁越到什么程度才能证明自身?我们对于自身的评价也会影响自身的跃迁吗?鸡汤式的理论是我们教育他人的利器,上下嘴皮一碰平不平,怎么平,平成什么样就都有了。但是理论可以不证自明吗?真理必须经得起检验。我说不动啦。今天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