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搞艺术创作其实可以不关心德勒兹

太长不看:因为他也不关心搞艺术创作

我觉得德勒兹和瓜塔里(DG)的书和艺术评论里有种潜在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外在体现,就是读了很多 DG 的后现代信徒搞艺术基本一塌糊涂,是无头苍蝇一样没有内在精神和“强度”的柔弱的艺术家,或者做出了一些深奥或怪诞但平淡的作品。或许可以打个比方:DG 写书的时候把大量具有内在张力、打动人心的艺术品(白鲸、克莱斯特、莎士比亚、史蒂文斯、……)拆解开来,拿里面让人眼花缭乱的零件建造了自己的哲学机器,但哲学展览结束以后,他们没法把这些零件拼装回去,变回一件艺术品。原因很简单:这种分析在哲学层面上可能有所创新,对理论有帮助,但在艺术层面上完全没抓住重点,没有理解那种艺术形式的关窍所在。例如,DG 完全不关心小说电影叙事和情节,不关心人物心理状态的发展,而是把人物和情节都看成自然风光片里的矿石、植物、地形纹理或者最多是机器一类的东西,根据他们的理论需要而改变形态;而齐泽克和他们的手法正相反——他举小说电影为例的时候只看情节(毕竟他是搞精神分析的)。DG 这样搞完全符合他们合作的初衷,毕竟瓜塔里开车去找德勒兹就是为了从当时注重个人、主体、内在心理戏剧化发展的精神分析界解脱出来。但他们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对小说和电影而言十分关键的东西,导致整个艺术理论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分析艺术形式的关窍,又怎么把艺术形式的内在张力和哲学理论要求它完成的任务结合起来呢?

结论是,DG 写的根本上并不是一种面向艺术的哲学,而是面向政治的(他们的一开始的合作就完全是政治的)。虽然他们经常提到艺术的重要性,但潜台词是,要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内在条件背离了政治目标(比如小说实在难以排除主体性;诗歌则是最适合他们目标的载体),就需要颠覆(“解放”)这个艺术形式。所以他们在哲学层面对艺术做评价时所用的政治标准,和这种艺术内禀的评价标准是完全无关的。

最终,一切都反了过来。不少追随者找上 DG,并不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而是为了在艺术上抄近道。后现代的掩体背后,藏了太多不愿意深入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的特性就妄言能解放、创造的人。

其实进行了上面的分析之后,已经不难看出,DG 不是从创作艺术的角度去写那些理论的,他们没法教人怎么在艺术里加入哲学,只能教人怎么在哲学里使用艺术。那么既然他们的重点并不放在搞艺术上,搞艺术也没必要把重点放在 DG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