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历史》

这里收听: https://bookhorn.fireside.fm/2a https://bookhorn.fireside.fm/2b

()中的数字是页数;【】中是我的插嘴;!!!是我认为的前方高能

大家好,欢迎来到图书角。这是一个简单直白任性的读书笔记分享节目。节目内除了和书本身的互动以外不涉及其它的互动,节目外欢迎大家发邮件或者留言指出你觉得节目内不好的地方和你对节目本身的意见建议。这期我们的开场音乐是Earth乐队专辑《Pentastar – In the Style of Demons》中的〈High Command〉。在第二期一开始,我们想小小地庆祝一下我们的节目没有一期暴毙!谢谢大家的支持!在此希望能越做越好!

第二期我们的书是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杜塞的《政治与历史》。这本书是阿尔杜塞1955-1972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讲义。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如下:书中的第一份讲义的标题便是“历史哲学的难题”,和我们上其内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且对启蒙运动后的历史哲学有更加精细的展开,与上期对照有巩固复习的作用。书中另外三份讲义涉及到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恰巧这几位是洛维特那本书里没有涉及但是也十分重要的人物(相信参与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在历史课上一定听过这几个名字)。

节目中使用书籍的版本是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吴子枫的译本(我不懂法语,但是为了确认部分名词查阅了Seuil的2016版)。现在我们开始正题:

*

中文版序

大致介绍了阿尔杜塞的生平、思想轨迹与他和中国的关系。“哲学不是认识的方法论或对历史概念的辩证考察,而是一种‘理论中的阶级斗争’,或更一般地说,是一种思想的战略运用,旨在辨别出——哪怕最抽象的——话语之间的“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所产生的作用不是保持(葛兰西曾称之为领导权(hegemony)作用)就是抵抗和背叛事物的现存状态。”(11)

*

历史哲学的难题(1955-1956)

历史的三个形式:未经反思的实践、理论反思(无意识神话或历史哲学)、科学(现代)。当今哲学把作为科学对象的历史作为自己的对象。反思对象不是现成的,而是被构造的。“历史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对象,即被这个对象的历史意识所包裹着。”(20)

“历史”的历史起源。《斐多》——对自然的调查:探究发生学意义上出现的事实+原因。亚里士多德:“动物史”——事实资料收集(无时间的)。培根:历史-记忆(经验的、纯粹消极的原材料)。达朗贝尔:记忆-想象-理性。历史范围扩大:神(启示)、人、自然。

18世纪情况倒转。布丰:记忆来自反思力。人和动物的区别——人有时间概念(主动的),动物没有。黑格尔:历史联合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所做的事情-所做事情的历史叙述;发生的事-发生的事的历史记录。

新难题:认识论(叙述的与真实的关系)、哲学(历史对象的性质)、历史特征的来由、反思的性质。两条路径:1)历史本身的结构(历史事件中)。2)历史性(建构的历史)里人的本质。

*

一、17世纪的四大主潮

A)笛卡尔理性主义;B)宗教论战;C)实用悲观主义;D)政治、法律和经济论战

A)笛卡尔的理性主义

笛卡尔鄙视历史。事实不是真理。进入本质世界。真理没有过去、没有时间性,只有天赋性。因此无法创造新东西:只有原理的展开。

上帝原理的展开。马勒伯郎士:人类史——亚当过错史——上帝的计划与行动的历史。上帝的功利主义。目的论。

莱布尼茨:单子。个体性-无限性。必然性-偶然性。“人类事务严格的必然性仅仅是对人而言的——对上帝而言则是偶然性:但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他所做的事情有其必然性。所得出的结果正是上帝的自由。”(27)预告了黑格尔。

B)实用悲观主义

原因:16世纪封建社会的解体。帕斯卡尔:“真正的自然(善)既经丧失,一切都变成了他(人类)的自然。”(29)习俗而非自然法。正义的实质=力量。政治权力的基础就是篡位,但只要我们想要稳定,就必须隐瞒正义的实质。“最大的罪是内战。”两种真理:记忆的真理(有限的、习俗的、权威作为原则)-理性的真理(无限的)。历史批判的政治方向是保守的。科学方向是进步的。进步的可能:理性的真理是无限的(动物只能永远保持自身)。保存与无限性。

错误的必然性。“应根据当时人们当时所拥有的手段,去判断古人的理论。”(31)避免两大危险:1)历史的回溯性幻觉(投射当前的知识)。2)纯粹的历史相对主义:没有判断标准。错误是回溯性的(历史性的),是一种被超越了的真理。

C)宗教论战

历史论据。教会史(世俗历史)与《圣经》。辩护的矛盾(保护教会权威的反面:世俗历史保障宗教真理)。两个方向:1)宗教真理与世俗历史联系起来。2)世俗历史中内在的宗教真理(波舒埃)。人的历史只是宗教历史的现象。人的历史的暂时性(手段)服务于宗教的“永久性”(目的)——非历史的历史。历史的唯一主体:上帝。历史哲学的两个新概念:1)理性的狡计。2)Verstellung行为倒错。后者是前者在人身上的显现。行动超出了行动者的意识。但是,上帝的秘密人怎么能认识?《启示录》里上帝的启示。《圣经》可以用来判断历史。循环。

贝尔:判断历史的真理本身从属于历史(《圣经》本身要靠教会的权威保证,教会的权威性?)。真理的历史起源要做出说明。

D)政治、经济和法律的论战

17世纪重大事件:绝对主义——贵族没落——第三等级上升。

反对绝对主义:封建主。怀旧古老的封建自由。绝对主义背叛人民利益。 拥护绝对主义:法学家学派。论据:求助于历史(假设的与真实的)。

假设的历史:

演绎。为制度创造某种概念的 、逻辑的起源。自然状态——矛盾——为解决矛盾而定的契约。三种形式:(人民与君主之间)服从的契约(封建的契约)、(人民与君主之间)绝对的权力交付君主(有没有造反的权利?)、无君主的契约。

历史的理想的起源。霍布斯:向契约过渡的历史的原动力——矛盾(【马克思:历史的火车头;本雅明:踩刹车】)。自然状态的悖论(“一切人反对的一切人”正是现在的情况(作为过去-形式的内容))。“现在”作为其自己的“过去”而上演。历史关系着现在。!!!“历史的过去是一种逻辑上的过去,也就是说,是‘现在’的逻辑的货币和现象。”(39)——历史哲学的首要难题。

真实的历史:

日耳曼法学家:封建法律的起源?日耳曼人对高卢的征服。罗马法学家:日耳曼人不是征服者,而是客人,是罗马皇帝的继承人——健全的君主制传统。不同阶级的斗争。社会团体的斗争作为历史的基础。还是要求助过去:什么是理想的日耳曼民族?

*

二、18世纪

封建自由主义(孟德斯鸠);上升的第三等级(异质的百科全书派);反对者(卢梭)

1)孟德斯鸠

非常实证:抛弃神正论的历史理论+抛弃自然状态(假设的历史)。

无限的多样性。尊重风俗、法律、事实的多样性。采取科学的立场(悬置道德判断)解释它们。“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43)

区分政体的性质与原则。性质:结构——谁掌握权力、如何行使权力——形式上的。原则:动力学,赋予政体生命(德性、荣誉、恐惧)。原则是:1)生活和行动的原则(微观的)。2)作为统一的内部原则(宏观的、社会的有机总体)。3)在外部支配着政体本身(比如原则腐化导致政体的腐化)。4)理想性——“应该”有什么样的品德。

实证的和科学的类型学逐步转向理想的类型学。从运行原则转变为理想原则。作为近似值的社会。(45)

气候决定论。气候生理学。寒冷国家:力量、自信、勇气、直来直往、不敏感。炎热国家:相反。气候理论为什么服务?把政体的纯粹类型带回历史的实际现实。气候给予政体以合理性(天然的奴役在炎热国家是必然的)。“对历史的判断完全在历史本身中;但他诉诸的是最没有历史性的东西:地理学,气候。”(47)

多样性与两样东西连接:理想类型+气候的物质规定性。

2)伏尔泰

历史方法的奠基人。历史事件的识别标准:区分历史和神话。“凡不在自然中的,绝不是真实的。”(48)不存在偶然:内在的必然性。莱布尼茨:一切都很重要,一切都是原因,不存在可能的历史(分析是无穷的)。剩余的交给上帝。伏尔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都有结果——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有孩子。一种新的必然性:删除没有后果的事件+不分叉的直线。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对象的新重点:事实的真实性批判、事实的历史性质、历史对象及其必然性。

各时代、民族的精神决定历史。不是孟德斯鸠的政治的精神,伏尔泰返回了文化。人类精神(=哲学)的进步。但是:伏尔泰持人性永恒论——矛盾?18世纪的解决办法:进步是人性的表现。人性作为原则被整个给定了。从自在变成自为(黑格尔)。

3)孔多塞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1793)。巴黎公社成员,后成为吉伦特派反对雅各宾派。逃难中写出。启蒙意识形态被革命的历史考验粉碎。

孔多塞如何想象历史。四个阶段:有书写之前(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推测——理论的历史);书写出现之后(在各个民族的历史中加以组合对比);自希腊以来(有历史性的记载了,不需要猜测);未来(自然法则的“恒定性”做出的保障)。

第一阶段的理论的历史,没有事实的记载,但是依旧有价值。“孤立的人们”的“最初的完善化”的历史。“这种历史是一种人类能力的(起源)理论,一种形而上学。”(55)

历史与形而上学的同一。《纲要》从一种人性理论开始。三种基本能力:接受各种感觉的能力;体验快乐和痛苦的能力(道德的);可完善性(无限的)。

可完善性的应用:科学+道德。历史就是人性的发展。“历史和形而上学具有相同的对象。”(58)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模棱两可的同一性。阿问:“历史给形而上学增加了什么?既然它们有着同样的内容,那么,历史能给形而上学的真理增加什么?”(59)

历史的目的(合目的性)。历史的产物:认识和道德方面理性/启蒙的统治。德性、自由、尊重人权。自由的统治。“因此历史有一个目的:发展的重点,那就是对这种发展的各种原则本身的认识,即对第一阶段各原则的认识。这样一来,人类历史只不过是获得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历史,而人性又是哪个自我意识的根源。”“历史是真理、理性的表现。”(60)历史给形而上学增加的东西:理性/形而上学的自我意识,它的有意识地生成(黑格尔)。

“理性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它还是历史的内在原则和原动力——因为这种产物无非是向它自己作自我揭示的理性。在历史中,我们摆脱不了理性,我们永远只能从无意识的理性走向有自我意识的理性。”(61)结果与目的相同(?)理性的显灵作为历史的原动力。有待澄清的一点:如果理性从无意识走向意识,那么“理性首先具有一种非意识的和非理性的形式。”(62)

关于错误的理论。错误的必然性。错误建立在个人能力之上。错误也构成进步的一部分。历史即是理性胜利的历史,也是错误败退的历史。“所以历史的原动力不是单独的理性或错误,而是理性与其对立面的斗争。”“人类的历史……无非就是这种战斗。”(64)

技艺与启蒙。产生于“需要”的技艺。简陋的技艺。认识需要某种后撤=闲暇。游牧/农民——天文学的进步。天才人物回应“需要”。比如书写、货币(必然性)。进步是从启蒙的角度考虑的:知识;知识传播。印刷术:控制知识、使知识发展。知识在人民中散布——理性得到解放(从政治和宗教的枷锁中)。但是,技艺必须服务于真理。

启蒙与错误。两种理论(第二种的基础还是第一种)。1)人类学理论——关于错误的心理学。错误只是一种无知。(心理学)自以为是的幼稚。2)宗教理论和政治理论。真理和一种制度联系在一起。“一个制度,对人类精神的进程起着正反两种影响:它们既在加快着知识的进步,而同时又在散布着错误……”(70)

人类分裂为两个部分:(把自己置于理性之上的)教导者-(接受信仰、把自己贬低到理性之下的)被教者。两个阶级。祭司阶级的权利和利益。“科学的进步对于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次要的目标,是一种延续或扩张自已权力的手段而已。”(71)

宗教的诞生。有学问的阶级权力。“为了保有真理,必须传授错误。”双重的学说。宗教的起源,使:祭司阶级权力的神圣化(参考苏格拉底的审判)。错误的散播。人民把自然界的真理当作超自然的真理。科学的力量被篡改为神话的力量。但是最后总是要完蛋的——追求真理与进行欺骗谋取私利的矛盾。

对真理利用的最初败坏——暴政。一切都基于人们之间不平等的偏见。偏见的目标:给错误和偏见提供自然的外观。“要把自然本身也转化为政治不平等的同谋。”(76)知识的垄断+物质的垄断(甲胄)。自然的平等被人为的不平等消灭了。阿问:偏见的结果是人为的不平等,还是人为的不平等导致了偏见呢?

火药的发明。孔多塞认为是件大好事。增大战斗人员的距离。减少凶暴程度。火器的普遍性要素(抽象的对手)。甲胄(物质)和骑术(知识)作为贵族对平民的垄断消失了。而孟德斯鸠表示反对:“仅仅炸弹的发明,已令全欧人民丧失自由。君主们不能再将城市交给市民去守卫,他们可能遇到第一个炸弹就投降;于是君主有了口实,维持庞大的正规军,后来即以此压迫其臣民。你知道,自从发明了火药,就没有不可攻取的要塞;这就是说,地球上从此无处藏身,无处躲避强暴与不义。”(78)孔和孟的共识:火药摧毁了封建制。但是孟认为这是自由的终结和君主专制的开始;孔认为这是不平等的终结和人类自由的开始。

知性的改进。理性与错误战斗。历史发展——最终走向理性的胜利。真理和错误之间的比较就会摧毁错误:希腊-奴隶制——法国革命(知识革命)-真正的人权。

从法律角度看,真理和错误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伪矛盾。无知的问题运用知识是能解决的。但是矛盾并没有被消除。政府非理性地抵抗真理的进攻。教育的重要性——真理通过一己之力改造世界。

理性主义启蒙史观的双重优势。内容上:人类活动整合为一个整体。方法上:历史因果性的问题(科学的抽象办法)+历史发展表现为矛盾。但是这些积极因素受到机械论和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哲学的连累。历史的结果及其原则的单一性:意识的发展(进步史)。!!!阿评价:“归根到底,历史不是意识的内容(理性)而是意识的形式(历史过程中的发展)——这意味着内容的恒久不变……由此产生了这种历史、这种进步观念的悖论:事实上在孔多塞那里,理性主义历史观是对历史内容的无历史性、无发展的确认,历史的理性内容具有永恒性的论点……”(83)形而上学就是历史的真理。机械的线性进步观。能力的发展。“在其形式被给定之前首先被给定了内容的理性的发展。”(83)历史什么也不创造,只是内在原则的展开和注释。一种非辩证的历史观。这是一种历史判断上的唯心主义观念:把历史的现实性用形而上学的真理、无时间性的理性和人性对照。这种历史判断理论就是投射:“当孔多塞把理性和人性的原则置于历史的起点时,他实际上就把历史自己的自我意识作为内容投射到历史的起点了……”(84)忽视了帕斯卡尔的工具。“存在于哲学家意识中的历史发展的结果,代替了历史的实际过程。”(84)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关于“历史真理”的存在条件的理论。将历史真理理论与它自身的存在条件联系起来理解。

4)爱尔维修

18世纪最纯粹的功利主义。17世纪对人性的悲观与怀疑:皮浪主义(人类风俗与习俗的无限多样)+道德悲观主义(人性和善失去了一致,一切服从激情与利益法则)。17世纪悲观主义与宗教皈依理论的辩护。

18世纪。历史怀疑论变成:批判的(不是放弃理性,而是摧毁现存的不合理)+积极的(历史的多样性不是历史无理性的论据,变成历史智慧的对象去把握)。道德悲观主义不再是护教的。积极的理性。爱尔维修:利益悲观主义变成了利益乐观主义。从利益出发认识人类历史的多样性。激进道德唯物主义——被孤立。爱尔维修的两种基本理论:1)关于利益的普遍理论(统一性)+2)个人与环境的辩证法(解释多样性)=3)政治观与改革观。

1)关于利益的普遍理论

a)现实主义。实验物理一样的道德学。尊重事实。如其所是地看人。人的必然性——傻子的必然性。憎恨必然性是不义的。

b)拒绝一切关于人的道德理论。“爱尔维修把道德家们对邪恶的诅咒揭露为虚荣和欺骗:道德家揭露邪恶,是因为他不理解它们。”(88)“用辱骂代替智慧……大多数道德家对人类没有任何帮助。”(89)【德勒兹与斯宾诺莎:“律,不论是道德的还是社会的,没有给我们任何知识,它没有任何认识作用。”律是知识被获得/被阻碍的条件(超验权威)。《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中的〈论伦理学与道德之间的差别〉】“道德家的根本错误=根据一种虽则由私人利益激发却表现为人们的理想的原则来判断和谴责人们因此——这是不理解‘人们就是他们不得不是的样子’,不理解他所揭露的后果的必然性,是不能通过其原因来理解其后果的必然性。”(89)例子:风流女人。道德家谴责。而哲学家从政治的角度研究并理解。根本的必然性:利益。

c)一整套人性论为前提。物质-力。肉体-感受性。记忆和判断作为感觉的能力。肉体的感受性受道德的感受性改造,后者服从于利益法则(增进快乐、减少痛苦)。利益(激情)至上:不仅是道德世界的也是知识世界的原动力。“正是激情的锐利目光,穿透未来那晦暗的深渊。”(92)激情与天才。好奇心(积极)+厌倦(消极)=精神与发现的中介。激情统治智慧。

d)激情的统治——利益的统治——自爱的统治及其变形。利益(快乐)推动一切1)人类行为+2)价值判断与社会制度。

1)一切人类行为,甚至是最复杂的。

两种激情:自然直接赋予的;建立社会产生的。共同基础:利益或肉体的快乐。例子:贪婪(守财奴的矛盾,推迟快乐)。例子:野心与虚荣。“人们爱尊敬绝不是为了尊敬本身,而是把它作为其他人承认自已低一级,作为他们对我们有友好倾向,殷勤地为我们免除痛苦并为我们谋取快乐的保证……”(96)快乐不仅有作为目的的快乐/利益,还有伪装成手段的快乐/利益(守财奴的守财)。利益的动力学。利益有一种深度。

2)一切价值判断(关于利益的社会学)。不是单纯的道德理论,而是关于判断、风俗、法律、艺术的理论。

从个人角度看:利益是正直的唯一判断者。各种行为本身是“无动于衷的indifferent”:道德价值来自我们作出判断的利益。利益的主观性。羊和草(昆虫)。视角:昆虫看羊(恐怖的);昆虫看狮子和老虎(慈善的复仇者联盟)。!!!但是阿尔杜塞认为:行为是否indifferent的判断仍然是从判断者的利益的主观角度下达的。行为本身是谈不上无动于衷的,因为行为必定产生于当事人的利益。一个矛盾的双重的必然性:被判断的行为的内在必然性(无动于衷);判断的内在必然性(出于利益)。这个悖论假设了一种可以从利益中抽出身来的智慧,或者恰恰由这种智慧本身的利益激发出来的智慧。悬而未决的难题。【该部分有点绕,这个indifferent是否只能在一个包含第三方的场景中作为一个过渡(潜在)状态出现呢?】

从社会角度看:尊重——社会的有用性。反对两种观念:柏拉图主义者(德性是绝对的);怀疑论者(德性是纯粹任意的)。前者忽视历史,后者没有深入考察历史的事实。新的原则:“一个社会在历史(和空间)中的利益的变化,可以说明判断、观念和风俗的多样性。”有趣的例子:斯巴达关于盗窃的立法(盗窃在斯巴达是被允许的,只处罚被抓住的窃贼手法不灵。吕枯耳戈斯的法律:流通货币是一种笨重的铁钱,金银是无所谓的。母鸡和蔬菜是唯一可偷的。一些永远干的灵巧的盗贼培养了斯巴达人勇敢和警惕的习惯。盗窃因而对斯巴达有利)。例子:游牧民族把老人赶到树上——缩短了缓慢而残酷的死亡过程。

艺术:民族趣味与民族利益之间有隐秘联系。(104-106)

爱尔维修解释了人类制度的多样性。用社会利益串联。风俗和制度(制度与意识形态)是根本利益的手段(派生性)。需要一种利益-意识形态的历史辩证法。废弃过时的法律,以防法律与利益的矛盾。一种离奇的事情:历史死后为什么继续存在?答:没有无时间性的真理,是政府的无能和玩忽职守。死后的东西继续存在的政治原因:某些人的利益维持着现存却过时的秩序。利益的分裂。矛盾。

若利益是普遍推动力,那么难题:1)个人之间、公众与暴君之间利益的矛盾。2)各种利益革命:利益的变化?3)利益的性质是什么?这个词对不同对象意味着什么?4)怎么解决冲突?爱尔维修的解答:教育。

2)个体与环境的辩证法

“人确实只是其教育的产物。”(111)广义的教育:环境。教育的两个阶段:儿童——成人。

a)儿童的教育(有差别的和发生学的)。“没有人接受同样的教育。”“一切个体的差异,都是‘教导’(=环境)影响的产物。”(112)不同对象/事件——不同感觉——机遇=外部影响。天性的根本统一性基础上的差异理论:“机遇”“教育”“环境”的理论。

b)成人的教育。新的教导者:政府和风俗的结构。

“环境”生产人。唯物主义的两条道路。1)狄德罗和爱尔维修的论战。狄德罗:教育的作用有限,决定性因素是肉体的差异。爱尔维修批判:构造的不同是次要的,才能从一开始是平等的。2)孟德斯鸠的气候。环境在孟德斯鸠那是非历史的(纯粹的地理学),爱尔维修则把环境构想为一种人类的和历史的环境。唯物主义。历史环境辩证法。政治制度的难题。

3)利益与政治

两种形式的利益:个人的、主观的利益 – 公共的、普遍的利益。爱尔维修的两个断言:人类的最后推动力是个人利益 – 公共利益通过法律和风俗塑造个人,公共利益赋予个人利益以形式和内容。

1)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例子:女人的虚假。女人通过虚假解决自然欲望和各种法律(公共利益的表达)。两种利益的本质冲突。2)特殊社会集团与民族的利益的矛盾。前者是特殊的,更加强有力,压过后者。

矛盾是事实。另一面是正当。社会的起源。契约——公共利益就是全部特殊利益的集合。同一性(但是理想的、内部的)。惩罚和奖励(外部的)代替这种理想的同一性。内在的同一性 – 外在的统一性。如何外在同一?强制或偶然(幸运)。后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同一性。例子。!!!各种学术团体“对它们来说,最广泛有用的观念是那些格外让人舒适的观念,其中私人利益通过这种手段与公众利益混淆在一起……”【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圣哲:把普遍利益视为个人激情——“把互相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人,相互之间不可能是自由的。友谊只是一些交易:只有独立的人才能进行馈赠。”(122)悖论:为了达到普遍利益,为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能一致,人就必须独立与他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了理解社会而摆脱社会:为了认识它而把自己从它那里解放出来。对于普遍善的激情变成了一种对各种激情绝对超脱,变成一种否定。

阿的评价:关于利益的唯物主义完结于道德唯心主义——圣贤理想主义。立法者“迫使人们具有德性。”还是知性改进论。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连接是虚假的,至少是“有待在人们当中形成的”。爱尔维修把自己的历史物质性理论否定了——渴望无私的非历史立法者+用理想利益代替了历史利益。

爱尔维修带给我们的难题性problematics:个体-环境的辩证法+历史利益的性质及其生成原则。

5)卢梭

统治18世纪为历史提供最深刻的文本。《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让我们抛开事实不谈,因为它们与我们探讨的问题毫无关系。”(127)。文明进步人类堕落的历史。概念的历史。卢梭在理想的起源中使用的概念,“是一些使得在新的范畴中思考真实的历史过程本身成为可能的新概念。”(127)类比:抽象的数学 – 物理学具体难题。

卢梭面对的独特局面。两个社会集团:封建自由派与资产阶级派(百科全书派)。两个拥有财产且对立的阶级:封建主阶级 – 资产阶级。背景:剥削人民群众。双重剥削:封建主剥削(经济+人身)+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破坏生产组织)。

卢梭从属启蒙哲学。理性主义者。支持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内部的批判立场。启蒙哲学的内部批判。批判的立场:卢梭的概念和要求的平民色彩。直抵根本的批判。

卢梭的历史观:1)历史作为一种过程。但不是连续的线性而是波节的辩证。发展本身是二律背反的。完善理性的同时人类也败坏了。2)历史不是个人的,不是有关个人能力的,而是作为物种的人类。3)人性经历种种实际改变。“要分辨人的性质中哪些是原有的那些事人为的。”有没有纯洁的自然状态?4)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影响。5)历史的辩证法不在错误和真理之间(永恒理性的自我意识)上演,“如果某种物质的必然性在支配着人类的进步,那就再也不可能将改进的希望仅仅寄托在理性的胜利上了。”(133)

理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先于理性的要素。“我们在造就人之前,就绝对用不着把他造就成哲学家”。卢梭并没有想证明文学和艺术伤风化俗(《第一篇论文》),只是想用一种极端的论证驳斥启蒙运动的根本论点:理性作为历史的原动力。

卢梭的局限:1)限于启蒙运动的主题,他的批判形式知识他所批判论点的否定性对位。2)乌托邦作为卢梭批判哲学的前提条件。悖论。18世纪最唯物主义最辩证的理论终结与道德唯心主义(爱尔维修)。这一局限是社会坏境的历史局限:雅各宾党+罗伯斯庇尔。

a)在自然状态中

自然状态中的人:自由、平等、善良。三个原则的两个条件:1)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简单、无障碍。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1)人在自然中很自在(在自己家)

反对人在自然中身处敌对环境。低于动物,但是人的多面性(手)——适应一切。独立于自然+可完善性。

与自己身体的关系:1)不需要别人的身体就能满足需求。2)疾病。【疾病=社会制度的柏拉图批判,不太清楚】没有死亡。动物不知道死亡。对于死亡的感觉不在自然状态提供的能力中。人的身体就是他自由的身体。

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直接的需要。食物、性、休息。森林提供食物和庇护所:一切都在手边不需要劳动。野兽是障碍?不,人能爬树躲避。况且野兽也有同情心。没有未来感(加勒比人的卖床单的例子)。人的天性和真理就是睡眠(黑格尔:自然与自我的和谐)。人的自然的自由就是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的存在。自然的慷慨 – 人的独立。预示着的社会契约:人与环境的普遍和谐——自然已经发生着普遍意志的作用。(138)

这种自然是什么?1)物质的现实:人类的整个历史必然在自然(自然的自然与人为的自然)中发生。2)象征的现实:对理想性的支撑(自由——精神能力)。思想对应这两个层次。后者的真理性支配前者。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孤独的基础。自然的慷慨与无边。广阔的森林,人和人可以不必相遇。没有联合也没有对抗。荒谬的霍布斯。即使人与人相遇了,也会和平相处。恶意牵扯到道德判断(以社会为前提)。!!!战争状态以社会关系为前提。三种善良:前道德状态的、善良前的善良;社会中反思后的善良;卢梭的乌托邦中的善良。没有强者的统治(奴隶可能在主人睡觉时逃入森林)。没有承认关系。人的平等建立在“没有关系”之上(只有偶然的性关系)。但是竟然有怜悯心。

b)社会状态的起源

自然中,人活在自己中。社会中人活在自己之外。“偶然”导致了人和自然的分裂。所有权。“这块土地是我的。”市民社会的两个条件:所有权的事实+所有权的观念。历史发展的必然带出了所有权的。但这种必然性又是一系列偶然的产物。偶然和必然的矛盾——三个时刻:1)自然 – 人类青年;2)人类青年 – 战争状态; 3)战争状态 – 政治社会。

1)人/自然分裂

自然变成了障碍。人遇到了困难。不适应和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自然的。必然需要偶然揭示自然的变化。人类自然的物质性(必然性)与理想性之间的距离。自由被必然性逼迫。为了填补理想和物质性的距离需要中介——人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自然与自己的第一个中介。理性和反思的诞生(诞生于中介的非直接性。黑格尔:概念=使捕捉与迂回成为可能)。理性和实践相互的起源。自我意识出现(统治着自然;骄傲的目光投向自己)。他者是模棱两可的:自然+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临时的、不必然的关系。共同利益=特殊利益的短暂相遇。瞬间性(无筹划)。共同利益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人只受特殊利益约束。森林还存在。人还是独立的。

最初类型的所有权:窝棚。没有人为了窝棚斗争。强者造窝棚;弱者也造一个不和强者抢;强者不需要第二个窝棚。弱者不需要抢强者的窝棚,因为森林里有资源,可以解决经济问题——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关系的难题没有意义。人和自然环境还不错。经济活动还没有社会功能。

一系列后果:1)家庭的诞生(内心世界开始发展)。2)语言(岛屿上空间/资源受限。岛屿是社会生活的象征而不是孤独)。3)民族(家庭组成共同体)。4)价值观(无私的尊敬:人们赏识唱歌跳舞最棒的人【可爱】)。(145)

田园诗般的状态。“独立自主的交往。”经济相对独立。情感和抽象的普遍性连接。没有(经济)必然性的联系。但是被“致命的偶然事件”打破了。

2)“从一个人需要别人帮助时起”

一切的恶从这里开始。经济独立结束。劳动分工开始。致命的革命。冶金和农业(偶然事件)。劳动分工的后果:1)人(必)需要人。2)人陷入到超出自身能力和预期的生产进程。三种时间性:直接的需要 – 瞬间的时间;被中介了的需要 – 远见(短暂);劳动分工 – 社会时间(漫长)。3)技艺与需要的相互因果。一切都是相互的。

模棱两可的所有权。只是占有。有逃脱的可能性。森林还在——还有足够的土地能被占有——不会导致什么社会后果。经济独立的物质基础还在。劳动分工可摆脱。自然还没有被纳入社会进程。人类关系的必然性还是局部的必然性。社会要求全体。

奴役状态出现: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承认而是纯粹的经济依赖。最终的恶化开始于森林的终结。再也没有森林可以开发了。占有形式的转换:自然土地 – 人占有的土地。土地饱和导致——战争状态(统治和奴役,或斗争)。“人类关系现在是必然的了。”(149)

两种出路:1)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2)社会契约。

力量的统治。不是身体力量而是经济力量。“因此,这种力量不是原始的,而是经济关系发生危机的一种出路:是人们解决他们自己的矛盾的办法。力量本身并没有先天的社会涵义:不是原因,而是人类关系的后果,人类关系危机的解决办法。人陷入战争状态中,只是因为被迫无奈——对霍布斯的反驳。这种必然性无法再逃避,它只能通过契约来升华:人与人的联系是不可避免的。”(150)

3)反思战争的悲惨状况

霍布斯认为,所有人都在反思。卢梭认为,只有富人才会反思,因为富人在战争中损失更多。算计穷人。把特殊利益说成普遍利益。穷人上当签订契约。契约的价值:同意(尽管是被欺骗的)。契约是:普遍的形式+愚弄的形式。

关于契约的两种观念:纯粹形式的普遍同意;内容 – 转让。内容是什么呢?

所有权变成了不可废止的权利。【占有从纯经济的变成了权力的游戏】所有权的发展:窝棚——耕地(森林)——耕地(森林消失 – 战争)——被承认的占有:所有权。民法的诞生。

政治法。国家产生于市民社会的存在之后。民法没有强制力——渴望一种特殊机器。只有从所有权出发才能理解国家。国家是为市民社会服务的功能性角色。

《社会契约论》:契约怎么成为合法的?1)强调物质进程;历史辩证法;经济的作用,2)人性的完美性与历史的堕落。两种方式阐释卢梭:1)作为异化的历史(黑格尔)。2)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马克思)。交叉口的卢梭。

*

三、黑格尔

历史哲学。启蒙哲学的完成。历史的总体。历史目的的主题=精神的自我意识(孔多塞)。意识形态与社会条件的矛盾(爱尔维修)。辩证法和异化(卢梭)。行动的悲观主义:利益和激情。Verstellung和理性的狡计。

A)历史的不同形式

三种历史:1)原始的;2)反思的;3)哲学的。

1)原始的历史

直接的历史学家。叙述的历史仅仅针对现在。“传说”属于精神混乱的民族。“历史”属于有自我意识的民族。主题:环境里实际存在的。不作反思,生活在事件的精神本身当中,没有超越。

例子:伯里克利的演讲。不是反思也不是虚构,而是一种行动。表达了历史的个性(精神必须存在)。一个民族只有获得历史个性时,这个民族的历史才存在。有一些民族在历史之外。

2)反思的历史

超越现在的。“作者带给作品的精神与作品内容的精神不一样。”矛盾:“李维让古罗马的君王们‘像李维时代的聪明辩护律师一样’说话。”(159)这还是无意识的。实用主义的历史:利用过去(“道德价值”)教育现在。悖论:对教育儿童有效,但对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的复杂要另当别论。事实:没有谁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反思历史的深层思想:把现在的目的投射到过去。

反思的历史中区分——批判的历史(原始资料的历史)和局部的历史(艺术史、宗教史)。历史内部的历史(真正的精神但不普遍)。普遍性外在于历史的内容(现在投射到内容之上)。

这一区分产生的重要论点:

1)历史的目的:通过生命和独特的灵魂来“触及现在”。但这个目的被历史的各种手段本身背叛。

2)原始的历史的真理是内在与自己现在的历史,与自己的目的成为同时代的。但是失败了。直接性导致只能表达但是不能理解。缺乏普遍性。不能在普遍历史的总体过程中定位自己的现在。某种个性的真理,但不是普遍的真理。

3)这个矛盾含有的真理:作家的精神必然是他的时代精神。

4)反思的历史彻底失败——对历史的反思无非是通过过去而对现在的反思。李维把自己的精神结构投射到了过去。实用主义的历史把自己的主观目的(时代的目的)投射到过去。

“被现在的规定性支配着的历史学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真正地对过去进行反思?在什么条件下,现在能成为过去的真理呢?现在的精神可能成为过去的精神的真理吗?在这里,再也不是通过爱尔维修那里的对机遇的求助,而是求助于一种条件:!!!现在的精神可能恰好把在历史中起作用的、变得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真理当作自己的内容。”(162)哲学的历史解决了现在与反思,历史对象与历史学家的历史条件之间的矛盾。普遍的观点。

B)历史和哲学

哲学和历史表面的矛盾。思想隶属于历史的现实。但是哲学抽象处理历史的材料“历史哲学对历史进行先天的构造”。(163)

黑格尔驳斥该矛盾的两个理由(阿评价自负):

1)历史对象的合理性层次:

世界历史是合理的。“历史中这是假定,但在哲学中不是。在哲学中理性就是自持的,自我转化的,自我为目标的。黑格尔要求历史学家主观上要相信这种“哲学”。

哲学没有给历史特别带来先天内容。因为任何历史学家都必然投射自己的范畴(先天内容)。“把哲学带进历史的唯一要求,是历史的合理性的要求,这种要求使得历史的建立成为可能,正如它使得各种自然科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一样。”(165)

智慧统治着这个世界——不是作为自觉的理性。例子:太阳按照一些法则运行,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法则。神意/天意?依然是不确定原则,不能解释整个历史。要理解恶的必然性。恶的合理性。“认识上帝”的必要性。

2)在历史对象的结构的层次上:

抽象理论。开普勒的例子。没有对原则的认识就不能处理经验。抽象理论要在“科学的知性过程中……通往真正本质……”(167)抽象理论把本质的东西从非本质的东西中区分出来。本质的东西构成被考察对象的结构类型(抽象-经验)。

黑格尔的哲学与历史的关系原则。有两种解释方式:

1)认识论的意义——历史想要成为科学的,必须把它的对象看作是可理解的、合理性的+需要一种抽象的理论。这种抽象理论“是关于其对象的结构本身的理论,具有其特别的实质性——因此,哲学无非就是以科学原则本身的形式出现的科学。”(168)

2)纯哲学的意义——历史合理性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原则,它就是理性的产物:历史哲学的难题就是历史诸目的的难题。

理性。认识上帝。普遍历史。合理性与历史对象的本质的意义:从科学 – 哲学。“本质就是……‘自由’的意识”,“普遍历史是在‘自由’的意识中的进步——我们必须认识这种进步的必然性”。(169)

C)历史的本质

“物理的自然也同样出现在普遍历史中……然而,实体的东西,就是精神。”(169)一切以自然和历史(精神)的对立为基础。怎么样的对立?

自然:自我的外在性——物质实体=重力。有重量的物质在外部寻找目的,如果本质和自身重合,它就变成了几何学上的点。精神:自我的内在性——精神实体=自由。精神=内在性=自为的=自我意识。

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异化”。自然有时间但是“没有历史”。自然是无变化的循环。精神领域里才有新东西的产生。历史有着自然没有的“可完善性”。比如:有机的自然物——种子/卵。不同点:自然发展不受阻挡。精神在发展中有着艰苦的、无止境的与“自己”斗争。但是“它还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骄傲,并充满快乐。”(172)自然的时间不是创造的(循环)。历史的时间——到终点我们得到与开端不一样的东西。

精神向其目的生成时的辩证法。1)“转变”。精神的异化模式。精神离开自己,然后生产出一种文化。转变不是“过渡”,而是“自我的改变”。“每一个曾经满足了它的作品,都重新作为材料来反对它,并迫使它进行新的劳作。”(172)2)转变的辩证法。精神自我实现,使自己客体化。自己满足自己。

自我异化的结果:自我的有意识的内在化。有机自然界持存的是同样的(有限的)物种。在历史中是无限的物种——思想。扬弃是精神的活动,既是保存又是转化。历史的目的:获得对精神的本质本身的意识——自由。(174)普遍历史:精神的再现。东方人(只有一人的自由) – 古希腊人(奴隶制:有限的自由) – 基督教。长期的过程。“自由”的意识中的进步。

D)精神的手段

历史的目的如何实现?精神的手段解释了历史现象本身。“这种历史的目的(内在的目的,它看不见自己)利用可见的外在的手段为自己服务:那些手段就是人的激情和利益。”(175)普遍历史的经纬线:观念与激情。观念和激情统一在国家。自由(个人的活动)与必然性(普遍的东西)。如何调和个人主观目的和普变得目的?

Verstellung是行动的本质。造房子的例子。各种要素以反对自己的方式被使用。同理人的激情。“人类的各种激情也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满足的,它们的目的在追随它们的自然归宿时,就造成了人类社会这个建筑物,同时却使得权利和秩序得到了权力来对付它们自已。”(177)

阿问:理性的狡计和Verstellung难道和黑格尔批评的神意有什么区别吗?“绝对”纯然超验外在于历史吗?黑格尔的解答,历史之中也存在“绝对”——国家作为精神的存在本身。

E)精神的存在:国家

存在于历史之中,披着精神的外衣的绝对的实现——国家(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民族)。国家=主观意志激情+理念的现实。现实的普遍的东西。

1)作为精神的存在的国家

道德的整体。主观意志与合理意志的统一。享受自由的个人要接受普遍的东西(法律作为根本特征)。!!!国家不是主观性利益的一种手段。国家是主要的普遍的愿望与主观愿望的同一。“历史的记载只有从历史对千记录它的民族成为真正的历史存在的时候开始才存在=即当这个民族开始关心作为历史特征的内在化的时候才存在。而这种内在化,正是由国家产生的:国家,为了延续下去,不得不将自已的过去内在化以保存它,它感觉到了保存普遍的东西的需要。”(181)

历史的开端。家庭=史前史——精神的统一必须走出情感的(自然的)圈子。国家的存在包裹吸纳对过去的意识。印度没有历史。原因:种姓制度是自然的,不是伦理生活。没有目的。

2)作为精神总体的国家

赞美孟德斯鸠的总体论。“国家因此就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其他具体方面的基础和中心,也就是说,是它的艺术、法律、风俗、宗教和科学的基础和中心。”(184)

要理解某个历史事件,就必须用两个坐标1)(单个民族)历史的总体;2)普遍历史的全体。

F)历史的原动力

历史的三个方面:目的(自由意识的进步);手段(人类的激情和Verstellung的辩证);存在(国家)。历史的总体是如何自己运动起来的?伟人——在其目的中包含了一种普遍价值的个人。他们赋予无意识的内在性以意识。“这样一来,伟人就不是历史的作者,而是一些陷入历史动力辩证法中的助产婆。他们不是跃过自己的时代,而是抓住了在自己的时代中别人没有抓住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是现存的秩序与新的内在精神之间的矛盾(果壳与果核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本身是一种内在于精神的矛盾,因为现存的秩序也是此前精神的产物。”(186)1)推动历史的矛盾=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是自在精神的实现)。2)精神与制度的矛盾就是先前的精神与新的精神之间的矛盾的现象。

原动力:自由,对自由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哲学的历史:即获得对推动历史前进的永恒理性的意识的历史。

原始的历史与反思的历史之间的矛盾解决:现在的精神就是达到了自我意识的过去的精神(精神的同一性)。黑格尔:历史已经终结了,所以他的智慧才是可能的。阿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想象一种历史的开放。

*

四、青年马克思著作中的历史的难题性

国家。1830年的七月革命。普鲁士警察国家。黑格尔体系中的反动内容与革命方法的矛盾。自由和理性的实现?国家应该变成自由的国家。马克思的思想三个环节:黑格尔自由左派——乌托邦和道德的革命理论——唯物主义和科学的革命观。

A)国家=黑格尔意义上的实现了的理念

普鲁士国家的奴役。具体的不合理的国家如何走向合理。为什么国家的存在会与国家的本质相违背?

B)费尔巴哈的影响

国家/宗教的不合理不是偶然而是本性。被异化的不是精神,而是经验的人——唯物主义人类学。宗教不是一种幻想:它的内容是真实的:人的本质。它是非现实的:显示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非存在,人在人类生活中没有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在彼岸沉思)。本性投射到了天国。“为了使宗教成为现实,必须消灭宗教。”(193)为什么人不是人?被异化了。如何克服?

1)宗教

人的两个层面:本质与现实性(国家和社会)。必须在现实性层面寻找宗教的起源。虚假的世界?与哲学所定义的人的本质不同+苦难的抗议。

2)国家=宗教的基础

反对鲍威尔:政治解放不伴随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不是人的解放。“国家中存在的自由,其本身只不过是经济奴役的一种异化形式。”(195)国家=被异化了的人的本质=人民生活的宗教。!!!政治生活是非现实的领域。“人是那些政治属性(自由、平等)的主语,但那些政治属性并没有消灭他的社会环境,而是必须以它为前提。”(196)公民权与人权的矛盾。人权的利己主义。

3)必须在市民社会的那些矛盾中寻找人把自已真实的本质投射到公民中、投射到政治生活中的理由。

自私的被异化的人。竞争。货币中实现。人的解放=消灭经济生活领域与政治生活领域之间的矛盾。回归共同的联合。人的本质的内容,就是共同体。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

4)人的本质的完成:无产阶级的革命

无产阶级性质与人的本质的性质的内在关系。矛盾——愤慨。“总体”的异化+人的本质与其存在的无人性的矛盾。革命作为矛盾(人的本质的不可(应该)异化性与它的异化之间的矛盾)的必然后果。哲学的作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98)人的本质=哲学反思的对象和无产阶级的存在。仍然是历史哲学。1844年后的转变。经济学+社会运动的认识。

C)马克思决定性观念的方法论思考

科学的历史理论:拒绝古典意义上的历史哲学+科学的辩护。

1)拒绝历史哲学

清算哲学信仰。

历史哲学被两种要素规定:历史的要素(材料和内容)+超历史的要素(目的与意义)。历史判断的尺度来自于历史的外部。但是这种尺度本身就是历史的要素:“它的内容无非是对于历史的当前意识(或关于当前的意识)。”(201)历史哲学的缺陷:把自己现在的意识作为判断历史的超验尺度。因此,要把历史哲学强加给历史的尺度,还给历史本身。创造一门历史科学:1)研究关于历史的哲学观念;2)要把科学家的意识支离被历史内容支配的意识。阿基米德支点。在历史的内容中抵达历史判断的客观性基础。

2)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辩护

科学性的全部条件。

a)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知识,而是一门开放的科学,它像其他科学一样,自我建立并自我发展。列宁:“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204)一般理论,使得对那些事实的发展认识成为可能。抽象的一般理论首先是一种假设,要变成科学真理,必须接受检验。

b)两种检验:事实的检验(数学)+实践中(经验中)的检验(物理学)。

“历史学家或历史哲学家通常来说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孤独的思考者,他所企求的仅仅只是发展出一套能符合可理解性和一致性这种内在标准的一般理论,但并不寻求有效的实践标准。”(207)

科学有效性的标准:内部的严密性+检验理论的条件+科学的条件(利益和真理之间没有冲突)。只有无产阶级没有冲突。历史理论的命运在现在上演。“在现在的实践和现在的历史行动中上演,而在对过去的认识进行检验时,这种现在的实践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209)“对科学的历史学来说,‘过去’必须通过参与到现在的历史实践中去的理论在当前的进步,被越来越深入地理解。”(210)

还是有关建设未来的。“它在本质上不是一门冥想的科学,面向着过去的本质;而是一门行动的科学,面向着未来。”(211)“历史科学之所以能成为建设未来和改造历史的科学,只是因为历史本身是对自己的改造。只有当那种在历史中实现的改造与历史的改造的一般意义相吻合,与它未来的法则相吻合时,历史才能成为科学。”(211)改造世界(矛盾)顺应历史运动。【黑格尔浓度逐渐超标】

3)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理

科学的方法(理论+实践)+科学地被定义了的对象。需要一片客观性的地基(古典历史哲学失败的理由)。“必须在‘过去’和历史的‘当前性’之间存在一种深层的、共同的联系,即摆脱了现在的相对主义的绝对客观的有效普遍性。”(214)帕斯卡尔的直觉。历史中的真理来自“那个历史要素与它的存在条件的关系。”(215)相对主义的威胁——转变过程的客观方式(过度的必然性)?历史真理的存在条件发生转变的客观的动力学规律。

社会条件与意识形态。古典哲学只是联系起来,没有继续发展。爱尔维修意识到,卢梭表达了但是没分析(社会条件取决于经济条件)。马克思抓住了这种灵感:“人们在自已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17)

a)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化 –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b)生产关系(下层建筑)。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财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和分配的经济形式)。

c)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并不机械地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产物。既是产物也是条件。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功能。“所以生产关系是服务于那些生产力的,所以它们代表了生产力得以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生产力生产了它们自已得以发展的条件。”(222)过度的必然性:发展形式变成桎梏。【质料拒绝形式】“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各阶级之间生产关系的层次上得到反响,并在那个层次上发挥作用得到解决。各阶级根据利益的不同,或与新的生产力站在一边,或与旧的生产关系站在一边。”(222)上层建筑服务于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终的现实)。

矛盾作为一种科学的动力。绝对的要素。阿基米德支点。历史科学的客观性地基。

*

片段

启蒙运动中的历史感。“求助于历史,并不等于有历史意识。”阿评价孟德斯鸠为了支持封建制反对绝对君主制引援历史时,求助过去是为了反对现在,求助于历史却是反对历史的本质。“对他们来说,历史不是对各种社会制度和形式进行超越的实在进程,而是某种倒退的理想的历史权利。”(226)如何辩护新事物?历史意识与理性。但是:对于理性的求助,是一种论战意义的。它的本质依然是对历史变化中的变化的承认(理性的逐渐实现)。理性是某种历史论据的代用品。

*

革命的爱尔维修

对形式主义教育(经院教育)的批判。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矛盾。批判卢梭的性善论、有机构成、道德本能。将卢梭和爱尔维修彻底分开的理论背景:教育含义的衍生——“它与人们给小孩子所提供的学徒期毫无关系,而是涉及在整个历史自身当中的人的生产。”(231)人没有先天结构。“机遇”塑造一切。但是:“机遇”收到个体本身身处环境结构的支配。环境决定论就是自由的象征。爱尔维修的激进主义:“我们面对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历史的全面生产。”(233)家庭与社会的两层教育被统一至一个概念之下进行思考:政府。“激进地改革人类的政府模式来彻底改革人类。”(234)阿评价:理论上的激进主义只是相对平庸的改良主义。卢梭不相信知性改良。不是真理与错误的抽象斗争。而是人与人、物质的、具体的斗争。

*

马基雅维利(1962)

对马基雅维利的四种解读:1)客观、中立的纯理论家;2)作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马基雅维利——政治上不道德的厚颜无耻之徒;3)民主的、共和的马基雅维利;4)葛兰西。【手稿到这里结束】

如此矛盾的对象。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理论家。斯宾诺莎评价:acutissimus敏锐的人。但只是经验性的敏锐,不是理论家的、实践家的、哲学家的敏锐。没有上升到理论形式的经验主义。马基雅维利对于概念世界的陌生。马基雅维利没有建构作为理论对象的政治对象。悖论:“一个因自己的思想在公认的政治理论中找不到其位置,因而被看作经验主义者的作家。”(244)被严肃对待的模棱两可者。一种令人不安的、古典理论家无法表达和辨认的潜在的理论意义。“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否马基雅维利不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而是别的什么?我们能否在这个成问题的赌注上押上古典政治理论的内容本身,不是为了摧毁它或驳倒它,而是为了一旦弄清楚了马基雅维利理论自身的意义,就通过他的见解去照亮它的意义。”(245)马基雅维利的孤独。

《君主论》引言。一个身居卑位的人,“胆敢探讨和指点君主的政务。”(246)不识庐山真面部,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民才能认识君主。vice versa。

《君主论》结尾的祈求。新君主可能获得荣誉。此时此刻的“质料”:时机和人们。救赎意大利的条件:意大利的彻底沉沦。【对比无产阶级的彻底异化】万事俱备,只欠一位懂得采用何种新形式的君主。

A)一些理论主题:现实主义态度+经验性的历史哲学+历史行动的哲学(幸运 – virtù)

B)一些政治主题:核心主题:新君主的降临。罗马:不是人文主义的、法学、文学、哲学的罗马。而是政治 – 军事的罗马。统一意大利的伟大复兴。

一、起点:检视各种君主国

新君主来创制民族国家。赋予质料以形式。但是——“并非将乌托邦投射到质料之上,而是寻求将政治方案嵌入质料本身以及现存的政治结构本身之中。”(254)

意大利的质料之混乱使得创制的进程与开始几乎不可能。质料混乱没有形式也没有意志(目的)。“意大利的质料是一个权力的真空,等待着从外部带给它或强加给它一种形式。”(255)《君主论》前十一章分析各君主国作为形式的原因:“对现存消极形式进行彻底盘点的必然性,只不过是对将新形式应用于现存质料的彻底的偶然性的承认。换句话说,新形式的必然性的条件,是其开始和诞生的彻底的偶然性。”(255)

1)世袭君主国:君主是“自然的”。“革新的理由,由于世袭权力的古老和其时间上的连绵久远而被取消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对权力起源的记忆。”(256)对起源的遗忘。

2)混合君主国:征服与兼并的各国浑然一体。但是如果语言和习俗不同就很困难。这种创制必须:“征服、兼并对于这个民族来说虽属外族、然而又必须被合并入这个民族的地区。”(259)

3)自由城市:自由的人民难以兼并和统治。夷为平地,或,借助那些自由的人民自己的手去保留它。

4)个人创建的国家:从无出发。全新的君主国。靠virtù或运气或纯粹的卑鄙。典型。

5)市民的君主国:“这一次,权力的起点在各社会力量之中,后者直接干预、直接活跃于建立君主国的过程中。”(261)君主权力来自社会集团干预。深层社会基础昭然若揭。两种情绪(医学术语):人民(稳定)与贵族。阶级斗争。可见的起源。

6)教会的君主国:君主拥有臣民却不统治他们。讽刺超验权力。

全面枚举。形式自身是中性的。意义:“清理出一个同质的、空的、无论什么都没有优先权的纯粹可能的空间。”(264)三点值得关注:1)没有指望的类型——世袭国家(历史上的沉睡状态)、教会君主国(超出了政治层面)、卑鄙征服的国家(君主只满足私人目的而不是政治目的)。2)新国家——个人创立或市民君主国(君主与人民之间的一致才是力量和持久的基础)。3)共和国?《论李维》——民族国家的降临不可能从共和国起步。意大利的例子——共和国只是一种堕落形式的存在。

二、军队与政治

必须组建军队。不好的军队:雇佣军(不愿打仗);援军(外国人);混合军。好的军队:民族的军队。“一支民族的军队,是独立自主的条件……而享有自由的条件:是那些国民都被武装起来,不再畏惧暴政。”(267)创建由城镇居民和农民组成的民兵部队。军事民主。技术性与政治性:“军队不应该仅仅是技术性的力量,其本身就要是一种政治力量,并以某种方式,对它所能达到的目的有审慎的预料。”(269)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位意识到必须给暴力的形式和手段赋予其本身是政治的内容的理论家。”(269)良好的军队意味着良好的法律。谈论军队,就是谈论法律。

三、统治术

军队从本质上说就是政治的。翻转的克劳塞维茨:政治是战争的延续。

1)关于暴力及其手段的理论

“应受谴责的是毁坏事物的暴力,而不是纠正事物的暴力。”(272)建构的而非解构的。“因此,暴力及对不道德的方法的使用,只有在有一个正义的目的——即创建或保有一个国家——这种正当的情况下才可以得到辩护。”(273)强调:所有君主中,不可能避免残酷之名的是新君主。1)“好的政治目的征用所有的手段,无论是不是暴力的,也无论是不是道德的。所有的手段,无论好坏。”(275)2)所以除了暴力的其他方法也是可以用的。3)不是盲目的武力:狐狸和狮子。

2)一种关于表象(appearance)的理论

手段和目的的复合体在人类总体(表象)中上演。君主的手段和目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但是执行的环境是被统治者们的舆论(道德领域)组成的。“人们用双眼而不是用双手来作出判断。”(277)政治在两个层面行动:目标的层面与实际计划的层面。并且考虑:道德 – 宗教因素与意识形态的想象因素:人民的行动根据。政治要认识到这种表象的本质,利用它而不是消灭它。

3)一种关于君主与人民关系的理论

爱戴与憎恨的评估。【阿的笔记没有展开】绝对开始的幽灵:“从那里某种政治的东西得以开始、诞生。这种困扰,与古典政治有根本的不同:必须对非存在进行思考……古典思想只思考那些巳经达成的同意的可能性条件:权利的难题。对他来说,成问题的是降临。这是他从否定的方面思考的东西,其他人甚至没想到它。”(279)

4)幸运和virtù:一种关于行动的理论

命运的三种面目:

a)无法预料、不可思议的自发的和消极的面目:命运就像泛滥的河流。建立(保护)秩序。以一种人类 – 政治的必然性对抗非理性的必然性。需要virtu:“使历史变成这样一条河流:它只在人的行动和可预见性这两道堤坝间流淌。”(282)但是这种virtu的使命,“应当成为必然性根源的virtu本身,反过来在它的承载人身上从属于一种彻底的偶然性。”“对virtu的思考完全是从它应当带来什么东西出发,而不是从某种使它本身得以产生的必然性出发。”(282)virtu纯粹是命运的产物。失势的伟大个体——人还是那个人,变了的是时间和命运。Virtu在人身上藏得如此深,只有通过人的作品才能认出,又如此脆弱,不久就被自己的作品本身埋葬。

b)积极的却又隐秘的面目:virtu只是真正命运的现象。必然性不是virtu的产物,virtu是必然性(命运的目的)的产物。因此:“马基雅维利陷入了一种不可能性中,即他无法指出在预示新君主的必然性与新君主出现的彻底偶然性这两者间的连接物是什么,这非常准确地反映了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处境。”(285)综合的困境。

c)命运的新观念。“我常常想,人们是成功还是失败,取决于他们是否懂得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错误犯得最少的人,是那些其活动与有利的情况相一致的人……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命运才变得不一样:时间在变化,我们却不愿改变。”(285)消极的命运:人类面对时间必然性的不明智。积极的命运:人类适应变化的virtu。《论李维》:“共和国之所以比君主国更持久并始终更幸运,是因共和国公民天资的多样性使它具有比君主国更容易适应时间变化的能力。”(286)“这里所谈到的virtu,不再是指历史的必然性本身的创造性力量,而是指关于局势的智慧和对必然性本身的适应力。”共和国:“virtu的产生这个问题同时得到了解决,不是因为恰好具有为那些局势所需要的virtu的某个人偶然出现了,而是因为共和国储备了那些能适应所有局势的具有不同天资的人。”(286)但是阿提醒,这里的共和国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政治形势,而不是当前的,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

解决了命运和virtu关系的共和国,却不可能是这个新国家本身。矛盾还是不能解决。

结论

马基雅维利强调武装先知,但是马基雅维利自己的理论并没有被武装。【列奥施特劳斯也是这么说的】马基雅维利与斯宾诺莎的雄心壮志。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与历史理论——作为政治思想的基础?

1)人类学难题

伽利略式革命。伽利略 – 运动。马基雅维利 – “人性”。一种相同的本性?受相同的激情的驱使?不是道德或宗教(社会概念)的人类学。是把人与欲望等同起来的世俗人类学。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人。欲望本身就是对变化的欲望。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欲望理论与他的政治理论之间没有演绎的关系(反例霍布斯)。联系是不明确的。人类学外在于政治理论。马基雅维利很少提人性或者单数的人。代替:复数的人在政治与社会关系中的团体性。“这里给人的欲望这个空洞的人类学概念所赋予的内容,与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论只有一种遥远的联系,但却与相互对峙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性的平衡状态有一种很紧密的联系。”(293)人类学只是伪装。马基雅维利只提取自己需要的概念(无限的欲望):“在一种人类学(或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论)的肤浅表象下面,他描绘的实际上是社会的和政治的行为。”(295)只是政治学的表象。

2)历史理论

人类学理论背后是历史理论?波利比乌斯的循环:君主 – 贵族 – 人民政府。暴政 – 寡头 – 无政府的放纵。但是历史循环的无限性是抽象的:第一次循环时循环的无限性就被别的国家干预打断了。同样无法为政治学奠定基础。

马基雅维利的绝对孤独——排除古典政治哲学的对象+排除人类学和历史理论的基础。也是揭露古典政治哲学的联系。一种批判的孤独。无意识的批判哲学-人类学基础的政治学。这种孤独揭露了一个具体的难题:绝对君主制的难题。不是反对还是辩护,绝对君主制本身的存在是不成问题的。绝对君主制是一个现存事实的状态——古典政治哲学的思考对象。“马基雅维利,他以及使得他孤独的东西,正好将古典的思考所遗忘了的难题即创制民族国家的难题、绝对君主制的产生的难题提了出来。”(301)绝对的新与这个事件发生的纯粹条件:幸运和virtu。把握一种彻底的开始?斯宾诺莎:国家的脆弱。卢梭:社会契约的脆弱。

*

片段

霍布斯 – 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的根本要素:恐惧——却是马基雅维利的手段。恐惧不是普遍的、不是纽带。“马基雅维利的悖论之一在于,由于他的概念并不是个人主义的政治概念,所以他利用的不是个体心理学,而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学。”(305)马基雅维利的根本要素:暴力的政治用途。霍布斯的恐惧的两个面向:竞争和政治斗争——已经存在于经济个人主义的有机体内部。霍布斯:同意/承认的理论哲学。马基雅维利:关于奠基的哲学。

关于行动的理论?

不是人性。而是人类行动。“人性论无非是神秘化了的投射,却被思考为政治社会范畴的基础。”(308)马基雅维利的萌芽中有着这种投射的不可能性和可能的诱惑。

马基雅维利的处境

“他意识中的所有分裂和含糊不清,都与下列事实有关系:他被迫纠缠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理论(没有与之相符的概念),一种没有先例的降临,一种独一无二的降临的理论,在这种纠缠中,他自已也被支配并被撕裂着:一种政治未来的降临,一种在现实中还没有描绘好的、没有预兆的政治形式的降临。一种还没有形式化的、没有被概念化的降临,它以某种古老的或现代的形式出现。真实的历史,既没有避开他的意志,也没有避开他的预感,而是在缺乏其概念的情况下抓住了他。”(310)

*

卢梭及其先行者:17、18世纪的政治哲学(1965-1966)

对象 – 理论的难题性problematics。“那些看起来对于哲学来说被给定的东西 、被给定的对象,其实是根据那个难题性而在理论上建构出来的对象,为的是对那个难题性的种种目标作出回应。”(317)虚构的。霍布斯的心理学——他的难题性的产物。政治哲学总是患上它自己想要去医治的那种病。

一、17到18世纪政治难题性的一些基本概念

1)理论体系的三个概念:自然状态;市民状态、政治状态;契约带来的断裂。(见318图表)试图阐明社会关系和市民社会的起源问题。低于社会的状态——自然状态。“因此,自然状态既有作为起源的理论功能,同时又悖论性地具有保留理想的功能。”(319)帕斯卡尔:谈制度起源就是去动摇制度。自然状态的结果:战争状态。战争状态的解决: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的结果:平等的法律主体。这一创举与人生而不平等这种传统观点公开决裂。但是:这种所谓起源是一种历史事实?还是只是一种分析?一切存在于当下?契约是永久的,也永远是当下。起源和本质的重合。

2)社会契约。契约的不同结构。

a)人民与君主之间的总契约:人民/君主。【作为个体的主体还没有特别强调】 b)由平等的法律主体所订立的契约:霍布斯,但这种契约是为了将权利赠与君主。为了某个第三方的利益而订立的赠与式契约。 c)双重契约:法律主体联合成一个集体的主体的契约;人民的服从,但是服从是相互的(与君主)。 d)单一的契约:人民通过签订契约的行为变成人民,同时变成主权者。

*

二、霍布斯

《论公民》。三个环节的变体:A)自然状态;B)自然法;C)契约、市民状态、主权。

A)自然状态

1)自然状态是人的关系状态,而不是孤独状态;2)自由状态;3)平等状态;【虽然危险】4)自然权利统治的状态;5)通向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6)无所不在的死亡的恐惧和不幸状态。

1)人的关系状态:本质的和非历史的。社会制度表层底下的本质。恐惧。

2)自由状态:自由的定义——自我的保存和提升(唯物主义)。对于个体是积极的(自身发展能力)。对于世界是消极的(自由是“缺乏对运动的阻碍”)。“自由要求一个关千环境的消极定义:没有阻碍,允许在其中有运动的空的环境。”(324)

3)平等状态:非道德、非理想而是物质的平等——死亡是平等的标准。(但是对于卢梭,自然状态中没有死亡。死亡是一个社会的道德的事件,自然状态中的死亡不带来恐惧。)至恶的死亡。但是:“由人一手造成的死亡,就是一个想要空的(人类)环境的自由消灭另一个自由,即是另一个自由的消亡。平等自身中包含着矛盾,超越自然状态的原动力。”(325)

4)自然权利统治:伸张个人权利——强力。个人是唯一的标准。

5)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战争是自由处于其自身的否定中这一矛盾的现实化,是权利的现实化。”(326)战争是一种状态、一种条件:“战争是自由的结果。对于战争的这种推论是一种转化:战争可能看起来是一种后果。但因为战争是普遍的,它又像是自身产生的条件。”(326)战争体系中人类被迫为恶。异化理论的第一种形式:自由(作为人性的共同存在的善)导致了自由的毁灭(作为恶)。自然权利的内在矛盾。主体生产出与自己对立的秩序。

6)对无处不在的死亡的恐惧和不幸:自然状态和战争状态完全重叠。致命的矛盾——寻觅拯救之路。自然权利的原则:对好处和自己功利性的寻求。改造致死的环境使其服从于某种组织的自由。

拒绝天然的社会性。理论目标:为自由发展的人类的自由奠定基础。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扩张的功利主义。“然而,在自由与其环境、自然状态与其现实即战争状态的特殊矛盾中,这种自由主义产生了自己的对立物。”(329)死亡是竞争的后果。两种死亡:隐喻的死亡(经济) – 人为造成的死亡(政治/战争)。经济竞争+阶级斗争。另外的目标:超越战争状态来保留和发展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原则。

B)自然法

洛克:自然法贯穿所有阶段。卢梭:自然法在市民社会之前是否存在?霍布斯:自然法与契约同时开始,统治市民社会——权利-道德法则(爱邻人)。

1)自然法的身份

自然状态(战争)本身是一种矛盾。矛盾(不幸)到达极限——反思——自然法。理性取代激情。“自然的平等结束,实际的不平等开始。”(331)自然状态内部的反思时刻——生产超越这种状态的条件。不是超验的“应当”,而是对事实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推理:“理性指导下的功利主义计算。对自然法的一切违反,都来自错误的计算。这个定义是经验主义、理智主义、功利主义的。”(332)

但是理性的原动力还是激情(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理性的出生证。古典主义:死亡否定现象世界,真理在彼岸。黑格尔:死亡中此岸的现象。霍布斯:死亡没有丝毫模棱两可,作为现象,它属于自然界,作为本质,它属于另一个世界——不是照亮生命的真理,而是单纯否定生命的事件。

绝对恶。真理的虚无(虚无的真理)。至恶不应该存在。霍布斯:“搞哲学,就是学习不死。”(333)【斯宾诺莎: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死亡的存在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人必须超越当下的直接性,获得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激情——理性。“霍布斯的方案,以对死亡的如下思考为基础:即他必须摒弃任何外在于自然状态的要求,只通过利用自然状态内部的法则,即对死亡的恐惧,来对自然状态进行重构。”(333)

2)自然法的内容和戒律

应当寻求和平。分析目的。“人类(手段的)自由是人类(目的的)自由的障碍。”自由不应该是无限制的:应该放弃自己一部分权利。消极的转让——自由没有内容。放弃的内容本身就是消极的。契约是针对未来的,需要语言(不能与不会说话的东西签订契约)。“平等的形式定义了契约,然而其内容却是不平等的。”(335)

3)自然法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这些法则是个人自由的胜利:人从自发的自由秩序进入到由理性所照亮的自由秩序中。因此,理性-对未来的思考-相互性之间获得了一致性。如何确保个人到普遍的过渡?暧昧不清的“神法”。原因:个人主义。理性在个人身上产生,但是大多数人实际达不到理性的高度。个人的理性(冲突)普遍的自然法——达到了理性的人(冲突)其他人。理性的人在实践上的厚颜无耻(不这样做会死。)最深的矛盾:个人活动(冲突)活动的条件。自然法不是绝对命令(康德),而是假言命令:所有的义务都指向一种具体的意图(如果你想和平)。自然法是一种悖论,不是法则,而是对人性的改造。霍布斯的无能为力:“法律的内容被思考为一种可能的标志,即其内容被描绘为一种纯粹的可能,在一个空的空间中,应该赋予法律以有效性的义务并不存在。”(338)霍布斯拒绝在人类世界以外的地方寻找这一义务的根基:“任何东西,无论是上帝还是道德良心,都不能干预进来:拒绝一切超验性。义务的虚空就是承认,唯一充满这个世界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也就是说,恐惧、担忧和暴力。”(338)

C)社会状态

权力理论填补义务虚空。

1)市民状态

“市民状态的目的就是将自然法可实现性的条件具体化。”(339)最深的矛盾必须解决。求助于激情而不是纯粹的可能的理智——迫使人们遵守自然法。“这种保证在千通过另一种激情即恐惧,来阻止个人的争斗激情。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设置和构造恐惧,来将人们引向理性。”(339)

2)政治契约与绝对权力

!!!“这种服从的政治契约不是君主与人民之间的一种简单契约(封建的契约);‘君主/人民’这种类型的契约通向的是无政府状态,因为这里没有第三方,没有两者之外的仲裁者来保证契约得到遵守。这种契约是不对称的契约,它在两个层次上被构造:首先是社会上所有的个人承诺放弃抵抗,然后他们又一致同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转让给君主。”(340)个人间的相互性内容是某个外在于契约的第三方。第三方接受了权利的赠予。主权者不受任何拘束:他只接受。自然法的全部矛盾:个人之间内在的关系被投射到一种单方面的超验性中去了,但它在各种单方面的关系中没有得到反映(契约的类型:“为了他人的约定。”(340)问题:作为让一切契约可能性条件的绝对权力的创立,是取决于人们相互订立的契约的。怎么解决?

3)绝对权力

一切权力(无论是君主制还是民主制)的本质都一定是绝对的。“绝对权力”先于任何契约,是一切对人类生活进行合理化组织的根本性的先决条件。“权力是自然法的条件,而不是自然法的表现。”(341)人民是被统治的大众,没有个体的意志。人民的公共意志就是说人民可以变成任何人,通过统帅人民的那个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绝对权力的理论就是绝对个人的理论,这个绝对的个人与他的臣民相比,处于自然状态中,唯一者与所有其他人之间再次回到自然状态。绝对权力是唯一者对所有人的战争。但这场战争不可能发生,因为唯一的主权者自已具有一切权力。”这一切却终结在主权者职责的巨大矛盾中:“使权力的绝对主义与必须尽量少起作用(保障空的空间 – 自由)的主权者并存。自由的绝对主义……绝对主义的目的是自由主义,也就是说,是对种种工业成果的享受。”(343)

两个层面:政治(战争)层面(人类各团体间的对立被超越了,保障经济的自由);经济层面。死亡的双重性:“防止在战争中死亡,是为了确保在竞争中死亡,国家的一个功能:让经济发挥作用。”(343)

*

三、洛克

同是自由主义者。但是霍布斯的反面。霍布斯:国家、法律和道德的规定性来自非法律、非道德的原则:恐惧。政治状态:重新组织被恐惧充斥的空间——“恐惧被聚集到一个确定的中心,而不是让无数的臣民去承受。”(344)霍布斯:自然法产生自战争状态的必然性,人的良知在于反思这一必然性。【强调生产和反思】洛克:自然法是普遍的,一切社会秩序中都占据统治地位。阿指出:对立中包含着形式上的相似性:把所有的规定性化约为某种单一原则。洛克:义务不是来自权力,而是来自其自身。义务很自然,与理性(的自我生成)相吻合。

A)自然状态

1)结构

必须寻找一种有别于霍布斯的起源(强力和暴力的动物法则)。

a)自由:不受约束地处理财产。独立状态而非战争状态。所有权在市民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下就存在。 b)平等:权利的相互性。平等的基础是人的相同本质。相互审判的权力。 c)博爱:正义和仁爱是应有的义务。相互帮助。

自由不是放任。自由只有在职责的相互性范围以内才有意义。“这种职责只是一个人从反面为自己所要求的东西:自我保存,保存自己的健康、自由、财产和生命……被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的这些对个人的要求,构成了一个循环,其中铭刻着个人自由的运用从一开始就要遵循的规则。”(349)

2)自然法

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就是理性。双重的自然法: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a)众法之前的非成文法。在人们的意识中。 b)非成文但是被理性颁布。阿评价:市民状态的范畴投射到了自然状态中。 c)理性与自然法同一。自然法的实现需要理性的训练。 d)没有理性的人不懂自然法。孩子是没有自由的,他们没有达到理性的高度,所以没有自由(政治领域的)。 e)法 – 理性 – 自由的同一性——永恒的道德法则统治自然状态。这将颠倒战争状态的概念。

3)自然法的应用

“这种道德法则被描绘为好像在自然状态中就得到了遵守。”审判和镇压的权力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别人遵从他对自然法的解释,因为他就是自然法的法官。”(352)例子:如何惩罚外国人?只能根据自然法。

4)战争状态

霍布斯:战争是总体状态——永恒且普遍。和平是战争的产物。洛克:和平是社会本质。那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惩罚非理性(兽性)的混乱。“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正当的权利要求别人去遵守自然法,惩罚和战争就随之而来了。” “死亡意志是兽性的属性,并作用于应该对罪犯执行的处理,应该将死亡应用于他。死亡被确认为一种非人性,是所有惩罚的极限。非人,是人类的致命威胁,应该被减少到无:人性把以非人性即死亡为目的的行为变为现实,并把罪犯抛回其本质即虚无、死亡当中。” “谁用自己的暴力把自已排除在外,谁就不得不被排除:就好像他自已把自已排除出去。”(354)霍布斯的战争是非道德的、一元的、早于自然法的。洛克的战争是二元的:侵略者的暴力(兽性的) – 防卫者的暴力(人权)——奴役理论和战争理论。

a)奴役

奴隶是一种处于延缓期的死人。“因为我有权杀死一个人,所以我有权让他处于奴役状态。奴役权的极限是剥夺生命的权利。”(356)值得注意的是,奴隶在这里必须本身就是违反自然法的人。【违反自然法是否需要具备理性呢?不具备理性是否还能谈论自然法呢?】奴役状态是:(正义战争中)合法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战争状态的继续。但是:奴役不是契约(主动的)。人没有创造自己生命的能力,所以不能通过契约转交自己的生命权——必须严格遵循自然法。

b)战争

非正义战争:不能带来任何权利(本身就是非人性的)。正义战争:使有权利(合法)采用暴力杀死或奴役侵略者。奴役理论要求一种区分:1)战争不是普遍的。是某些个人的行为。所以不是侵略国的所有人民都罪当该死。2)即使是犯罪的个人,征服者也不能剥夺其财产。因为罪犯的财产是共享与罪犯的无辜家人的(身上含有无辜人类的种子)。合法赔偿的权利在面对无辜者权利时该止步。“甚至在战争的普遍性中,也总还存在着人性的避难所。自然法永远都不会被人性所驱逐(即使它被所有的人违反,仍然可以在他们的儿女们身上找到,并因此在人们的财产中找到)。”(359)

c)专制主义和绝对权力

绝对权力只有一种情况下是合法的:结束正义战争的胜利者处理被征服的国家。否则:绝对权力=侵犯生命=非法奴役=战争状态的普遍化。拒绝专制主义/绝对主义/普遍战争是人们的职责:造反的合法性。霍布斯:暴力来源于暴力的(战争的)普遍性。战争是一种没有开始没有侵略者没有正义非正义的恶劣气候。洛克:战争是局部的、对人性否定的可能性。战争状态不能延续。只有对被破坏了的自然法的恢复(以正义战争作为表达)才能延续。

5)所有权理论

在人性之中。在自然状态中。所有权:人的生命+自由+财产。人对自身的所有权。自然是共有的资源,那么占为己有从何开始?“每个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结果是,他私人的劳动和他双手的劳动成果,就正当地属于他。”(363)身体/劳动渗入自然;身体扩展到对象上。采摘 – 果实作为对象。农业 – 土地作为对象。货币 – 再次扩展的对象?“分配的不平等建立在货币的基础之上。货币这种天然的、合法的手段,成为非法的不平等的根源。”(364)

B)社会契约与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

自然状态的缺陷:回到兽性的危险。如何解决?1)自然法必须变成客观的成文法;2)缺少公正的第三方裁判者;3)缺少执行裁判着判决的权力。社会将成为自然法的现象。

1)契约:凝聚人民共同体,将属于个人的两种权力(立法和行政)转交给共同体。 2)各种权力:共同体的创制是自然法的直接存在+最高权力。其他权力只是现象。信托是明确的委托,不是服从的契约。只是权力委派。人民有废除信托的权力。自然法(人民共同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 3)结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不可不遵守自然法,否则人民有权废除、造反。

*

四、卢梭和《论不平等的起源》中的难题性

A)卢梭在启蒙意识形态中的立场

启蒙内部的反对派。共享启蒙思想家的难题性和概念。深刻的差别。起源有两个断裂:纯自然状态 – 人类青年时期状态;人类青年时期状态 – 契约状态。不是霍布斯与洛克的演绎的连续起源。!!!“结果与起点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终点和在开端,在不同的时间段,没有共同的本质。这意味着,开端处的自然,随着一个去自然化的过程,在重点不存在了……社会契约本身将是对这种去自然化的再一次去自然化。”(371)

B)纯自然状态及其后果

纯自然:彻底的孤独——没有历史且不带来发展。概念的后果:1)自然法不是自然的是被建构的;2)战争状态不是自然的是被生产的;3)起源成为真正创造性的。卢梭思考概念。先行者的错误:通过回溯性的投射,将后来的状态投射到自然状态中去了。洛克:市民状态。霍布斯:战争状态。普芬道夫:不幸状态。启蒙意识形态的历史的内在本质就是理性的发展——人在成为人之前就是哲学家了。“由此得出对哲学的批判:哲学家们总是对‘现在’进行评论,即最终为‘现在’进行辩护。他们只不过是现存政权、当前社会的奴才。”(373)真正的起点被现在的意识形态掩盖/异化,理论家变得错乱/被异化。纯粹反思不可能。卢梭的办法:求助于内心世界,直接与没有反思的本源进行连接。猜测性的历史。自然状态的不可观察性。【必须有一种方法论的革命】

C)“猜测性的推论”和循环

比较孟德斯鸠通过事实来考察事实(经验性的历史总体)。卢梭思考合法性得以产生的抽象场所。从未开化的小孩身上做实验。【小孩的抽象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纯自然状态;人类青年时期状态;战争状态。循环之间的转变如何可能?三种办法:

1)外部的偶然事件:a)自然界的偶然事件:纯粹的外在性——自然的节律和质料的改变(洪水、地震……)迫使人们相互接近。b)人类的偶然事件:冶金。

2)通过时间的无限性:如何解决语言、理性、社会要素的起源难题?两个概念:a)人类可完善性(消极的【参考霍布斯的“空”】);b)时间的无限性(无限性的不断作用产生惊人力量)。

3)建构性的人类的首创精神:契约。与其他难题不同。战争状态在市民状态中维持。

D)后果

1)生产性的、建构性的起源。 2)辩证的起源(非连续的、特殊的跳跃)。 3)差异的起源。偶然性造成一种新的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必然性。并且,这种辩证法是不可逆的(最多在战争状态和市民社会两个阶段摇摆),我们只能向前走。 4)起源告诉身处第四阶段(市民阶段)的我们:要服从必然性的起源(偶然性)。 5)起源展示两个决定性要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前者被后者支配。

E)出发点:纯自然状态(社会的乌有)

1)人的动物性和非动物性:直接性(需要的满足)。睡眠的特殊情况:死亡(没有意识)。怜悯心(动物也有)。可完善性:人的本能没有规定性(空)。自由:只是自然状态中自由好像没什么用。

2)人在人间的孤独:人对人没有需要。性是纯粹身体的、瞬间的。“因为空间结构的原因,人们不会再次重逢。”(383)瞬间的相会、没有记忆。

3)绝对孤独的可能性条件:森林的双重性:1)被充满的空间(食物、住所和庇护)——人可以利用周围的一切;2)空的空间——无限宽阔(人与人不会相遇)——笛卡尔式的没有地点的空间。

4)拒绝自然的社会性:拒绝zoon politikon。社会性是自然的异化。

5)身体需要和怜悯心:

a)关于身体需要

三种需要:身体需要;性需要(社会的雏形);舆论需要(人为需要)。身体需要作为基础是消极的。“正是在身体需要方面确认了没有对人的需要,才使得人们分离开来。人们彼此分离的积极原因,是自然的富足:自然使人与人之间没有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无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为前提的。” (386)人和人相近只是因为某个有水源的地方(自然地形)。霍布斯的无限欲望:对一切都有权利(主动的)。卢梭的无限可完善性:纯粹可能性,本身不具备推动力。力量和欲望:一致——纯自然状态和睡眠;分裂——无限的进程。能力与意志的平衡——幸福。“力量,就是超出满足需要的官能的剩余部分……人之所以是无限欲望的向前飞奔,是由偶然事件引起的,而不取决于他自己。”(387)

b)关于怜悯心

自然法以怜悯心为基础。天性运动。与自我保存联系在一起。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中是自然法的替代品。《爱弥儿》:“怜悯心是甜蜜的,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为那个受苦的人着想的时候,我们将以我们没有遭到他那样的苦难而感到庆幸。妒忌心是痛苦的,因为那个幸福的人的面孔不仅不能使羡慕的人达到那样幸福的境地,反而使他觉得自已不能成为那样幸福的人而感到伤心。”(389)怜悯心是只有以受苦经验为基础才是可能的。道德与受苦。

F)从纯自然状态到人类青年时期的状态的过渡

纯自然状态中本应不存在发展原则。矛盾推动过渡。偶然事件逼迫人们相互靠近。三重理论解释这种靠近:

1)注视理论:自我意识。在公共的目光下生活。

2)约束理论:一种新的实践性。捕猎的小故事(392)。

3)窝棚理论:村庄/社会的诞生。劳动分工的实践性。“人们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上,极端地迷失了方向。”(393)森林(与之神秘性)消失。直接接触满足不了需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异化。战争状态即将出现。霍布斯的方法:人类普遍的、对经验(死亡的恐惧)反思。卢梭的方法:只有富人反思(更大的利益)。

4)契约和政府:“反思不是来自那些被压迫者,而是那些富人:只有他们才拥有害怕失去的东西。”(395)契约是富人制定的一套在动机上占优势的程序。民法建立(富人-穷人的区分被认可了) – 政府建立(参考洛克)。

真实社会的重要矛盾:在竞争和利己主义方面,个人保持着自然状态;但他在一种法律身份下生活。法律身份带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平等。所有一切(包括平等)都是为我所用的手段。契约的张力:概念本身的纯洁性(形式上的) – 事实应用上的不纯性(现实的败坏)。

*

五、《社会契约论》

A)两种阅读方式

1)经典的论点(波拉翁)

卢梭与康德。无法以经验和激情为基础演绎道德。“事实不是对正当的驳斥,它只消极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以及其特殊的性质。因此,存在着一个法律的或政治的合法性的Faktum,它的事实性不是经验的。”(408)这个Faktum是一种超验瞄准的事实。但是这个被瞄准的Faktum的世界被打偏了,因为只有人们瞄准目标时,才有打偏这一说。唯一不同:卢梭 – 政治学;康德 – 伦理学。问题:《社会契约论》和《第二篇论文》似乎没有关系?这个Faktum何以突然构成?

2)第二种解读

《社会契约论》以《第二篇论文》为前提。不能回头了:“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409)拒绝洛克:洛克要求的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已经存在。拒绝霍布斯:对战争状态的解决办法没有超越战争状态的总秩序。卢梭的主要难题:自然法。自然法不是历史的内在真理。唯一出路:创造一种以内在性为基础的超验性——新秩序。但是:新秩序总是面临着初始秩序和自身失败的威胁。

B)阅读的诸要素

1)鸿沟理论:秩序与建立秩序的基础(原先秩序)的鸿沟。最初的鸿沟(政治秩序的创立)。最终的鸿沟(政府与主权者之间无休止的冲突:推迟政治体的死亡?)。现时的鸿沟(人自身的内在鸿沟——社会契约不牢固,而是瞬间的,每时每刻都必须得到重新确认。)

2)社会公约

错位的概念。错位要解决的是先前错位的难题。错位链。【没有展开细讲】《社会契约论》第六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415)

反对格劳秀斯:需要比起服从的契约还要原初的约定。反对洛克:自然主义式的少数服从多数只是约定的后果。必须阐明契约起源的问题。多数表决的法则只能在这个起源约定的基础上才有效。

a)难题的提出

1)起因:断裂点——原始状态不能维持。战争的致命矛盾。这一矛盾内在于人类关系——普遍异化的后果。生存方式改变。战争状态=特殊利益的冲突。

2)解决方法的条件限制:拒绝霍布斯(寻求第三方的超验性)。唯一的出路:“改变力量之间的现有关系,也就是说,改变这些力量的‘存在方式’。”(418)只能以人本身的力量为根据。另:“自由”。解决办法要满足力量 – 利益与自由 – 职责的二重性。

b)难题的解决

一种特殊的契约。“这些条款无疑地也可以全部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的集体。”(419)核心概念:转让。不是出卖(交易)而是奉献(无偿)。但是:“全部转让是一种词语上的自相矛盾,是违反人性的。然而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求的:个人的一切,他的财产,他的自由。”(420)!!!一种alienation转让解决另一种alienation异化(战争状态)。战争状态的总体异化total alienation只能由全部转让total alienation来解决。解决方法不能是来自超验外部的。只能在异化本身上做文章。前者是无意识的,后者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自由。卢梭使异化的矛盾极化来解决异化。

c)《社会契约论》的机制。错位一:共同体的身份。

契约的接受双方: 甲方:第一接收方:个体。付出:全部转让 乙方:第二接收方:共同体。付出:?

乙方到底是谁?付出了什么?“社会契约的所有悖论都归结为乙方的性质。”(423)乙方在契约之前不存在。乙方不是契约的主体而是契约的产物。共同体(乙方)是契约应该创造的形式。而这个共同体就是所有个体(甲方)的总和。双方的同一性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事先已经存在的接受双方之间的交易行为,而是对第二接受方即共同体的构造。第一个直接相关的错位:契约在交易的概念下被思考,但其内容却没有包括交易的概念,因为它是对交易关系的构造。”(424)道德个体的自我构造——道德皈依(从自然性转为道德性)。与康德的不同:私利/激情还是存在的——“迫使人自由”。

古典契约的接受双方是不相同的,交易也是部分的。卢梭的契约接受双方是相同,交易是全部的(因而不再是交易而是奉献)——只有在这个全部献出的契约之上交易才是可能的。霍布斯的契约也生产了第二接收方——绝对权力。“但霍布斯的悲剧在于,他的激进尝试在他那里是自相矛盾的:社会契约取决于外在性中的转让——虽然君主是由这个契约所构造的,但他却是个受益的第三方,他作为外在于契约的后果而被构造。”(426)而卢梭生产的第二接收方与甲方同一并内在与契约。“在卢梭这里,不需要仲裁人,不需要第三方,因为根本就没有第二方——那些个人只是在与他们自己订约,转让是内在的。主权者就是相同的那些个人,只不过他们以一种联合的形式而存在。”(428)

d)《社会契约论》的机制。错位二:全部转让和交易。

全部转让不是剥夺个人财产,而是真正合法所有权的生产。“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所有物,然而却是以所有权的形式,而不是以占有的形式。”(428)自然的自由 – 社会的自由。自我调节机制:“这桩交易恰恰对所有物最多的人来说才是有利可图的,因为正是他在战争状态下冒着损失最大的风险。在这种形式的平等背后,利益作为其条件和后果出现了……这种相互性以每个个人的特殊利益为基础,正是这一点,才是平等的内在原则。权利的平等和公平的观念,来自每个人对自己的偏私,即自爱、特殊利益。”(430)

e)政治的现实,社会契约的对象

1)构成的政治现实:契约本身。

2)主权者

集合为一体的人民。普遍意志。立法权:颁布法律将普遍意志变成条文。洛克的人民委托立法机关。卢梭的一切权力都是共和的:立法机关与集合起来的人民成为一体。政府的不同形式的问题。洛克:立法机关的级别。卢梭:行政机关的级别。一切政治体的立法都是民有、民治、民享的。

3)根本法的难题

神奇的第三者:立法者。主权者的职责:审查立法者提出的法律。“制定法律,是突然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的必然性。”(434)历史的突然闯入。立法者“超出了人性”。“立法者应该继续自外于其所构造的机器:他既不出现在政府之中,也不出现在主权者之中!”(435)思考共同体的法律需要:社会精神。需要宗教:“不再是为了思考法律,而是为了接受法律,为了看到法律是好的,为了在法律中认出其普遍意志。”(436)“立法者类似上帝,因而必须乞求上帝来使人们听从他。”(437)

4)政府的创建

政府不是一项契约。法律是针对普遍的对象,政府针对的是特殊的对象。人们怎么能在政府出现前执行政府的行为呢?主权突然转变为民主制。全体对全体的另一种新关系。【参考契约的部分】民主政府的本质具有一种优先性。“任何非民主的政府,为了具有其合法资格,都要以民主政府的最初(虽然也是短暂的)存在为前提。”(438)民主政府通过普遍意志的一次行为就可以确立。在民主制中,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同时产生。

5)其他机构

f)错位三:特殊利益 – 普遍利益;特殊意志 – 普遍意志;关于法律的理论

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关系。“如果说特殊利益的对立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那么,就正是这些特殊利益的一致才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442)似乎有两种特殊利益。普遍利益纯粹的、不可摧毁的存在对于卢梭是一种绝对的要求。如何保障这种普遍利益?1)开明的人们;2)摧毁一切小党派小集体。阿评价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神话。不仅仅是个人的特殊利益,还有集团的特殊利益。“正如一切意识形态观念一样,卢梭通过其虚幻的理论,暗示了某种现实的东西:各人类集团的集团利益的存在,即各社会阶级的存在或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或其他什么的党派的存在。”(447)不是理论的矛盾与悖论,而这是理论相对于现实的总错位。

g)新的错位:在意识形态方面向前逃遁,在经济方面向后逃遁

如何消灭阻碍普遍利益的小集体?意识形态上有三种干预方式:立法;舆论;风俗。经济层面上限制财产。“他只希望调节事物的力量,扭转事物的力量。卢梭在想象中实行了一次经济上的倒退,向封建生产方式(小手工业)解体时曾存在过的一种生产方式倒退。”(450)

错位的虚幻。卢梭意识到了。《社会契约论》中如同奇迹一般的条件。阿最后的总结:“历史的脆弱性,与其概念一致,无非就是对这种脆弱性的历史的敏锐意识。”(451)

*

霍布斯(1971-1972)

一、导论

·霍布斯的方法:为了发现真理悬置感性的事物。 ·人类学:怎么调和绝对主义、唯物主义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法权:1)私法 – 意志 – 道德。2)力量 – 强力 – 政治。前者是后者的现象。 ·技艺:人的特性是什么?技艺。什么技艺呢?语言 – 任意使用符号的能力。符号的任意性(拒绝起源的问题)。回忆的可能性。为未来做标记的可能性。技艺 – 语言 – 关于未来的记忆。理性不是超验之光,理性生长在技艺和语言的田野上。但是,欺骗也生长在这片田野上。反对虚假的形而上学教条+宗教迷信+虚假政治概念。

二、政治理论

自然状态(契约)市民状态

A)自然状态

两个环节:战争状态 – 自然法(反思前者)。

1)自然状态的六个特征【复习一遍】:

a)自然状态是人的关系状态,而不是孤独状态。

b)自由状态:不是自由意志的自由,是可运动的、没有障碍的、空的空间的唯物主义自由。

c)平等状态(死亡面前的)。

d)自然权利统治的状态:自然权利=个体的激情,这一“权利”无非就是强力,自然法则反思这一强力-自然权利。

e)普遍的战争状态。

序列:对抗-物质 – 猜疑-安全 – 荣耀-象征。“人类的所有战争本质上的是先发制人的。”(464)战利品从物质到未来。但是:这个序列不是起源的只是分析的,没有互相取代。未来的作用:“正是陷入对未来的考虑,使第一种形式过渡到了随后的形式……物质竞争的战争决定着其他的战争。”(465)

战争是:1)普遍的。没有例外。战争没有起源。始终在那无法摆脱。心理主义无法解释战争。2)永恒性。恶劣的气候。没有开始没有终结。除非建立国家。“霍布斯的政治学说所依赖的基础,就是把战争生产为国家。”(466)战争是一种恒定的关系,一种法令statut。内在的系统。

f)无所不在的死亡的恐惧和不幸状态:带来反思。

自然状态对与霍布斯意味着什么?

a)联合出于恐惧,没有道德方面的依据。 b)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担保。自然状态表达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空的空间反应:“是所有商人之间矛盾关系的反映和投射。竞争,就是空间加上自由的条件:在人类生活中赛跑。”(467)

2)自然法

“对霍布斯来说,它不代表任何实际的东西:它是反思的阶段。它是战争状态的恶的剩余,后者将启动对不幸的反思。”(468)激情如何走向理性?来自激情内部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和平带来的利益的追求。

a)死亡:死亡自带未来性。 b)契约:私立(恐惧)的后果。“死亡是所有恐惧的极限真理:对死亡的恐惧奠定了契约的基础。”(470)

自然法不是自然的,是通过记号进行计算的结果——与死亡斗争。也不是规律,没有强制力,是对战争状态中各种关系的计算。道德是关于手段的知识,没有超验性,是竞争的后果。

B)社会状态

恐惧(普遍激情)抑制了其他特殊激情。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的同意。一大批同时订立的契约。契约在一瞬间发生。不应该在时间性之内思考这种契约。“个人之间的契约并没有生产出主权者,也没有创造主权者,而是将其再生产了出来……契约是绝对政治权力的后果。”(475)契约是法律意义上对主权者政治权力的承认。

关于人的理论:主权者是演员。这个人的统一性创造了被代表者的统一性。神奇的虚拟人理论。霍布斯的契约要求个体放弃横向的联合。这一放弃转化为了统一性。横向的联合只是这种消极统一性的后果。“主权者,就是大众的统一性。”(479)这就是虚拟人理论:重要的不是从结合(主体间的、横向的)而是从统一性(去主体的、消极的)出发来思考联合。“在国家的舞台上,正是演员的统一性,将作者们的联合作为后果创造了出来。政治的本质,就是代表representation。”(480)【共同体的形成】

评注:a)“权力,就是所有契约、所有法律的先天形式;就是统一性的形式。先天形式,但却是未完成的形式。”(480)b)绝对权力是理性和必然性的顶点——代表的统一性;虚拟人作为所有法律人的可能性条件。c)政治对于法的优先性;公法对于私法的优先性;公法是一种理性,权力的核心关节,是作为双重的人(自然人/虚拟人)【虚拟的绝对自由】的主权者。“在主权者身上,虚拟人比自然人更强大。政治上的主权者形象是一种跋足的形象。”(482)

法律是源于恐惧的一种义务。法律是义务,权利是自由。

两个难题:

1)主权者的职责:如何避免任意?绝对权力不是任意。战争状态才是任意。保护自由主义:“远离内外战争的骚乱以便使每个人可以享受他们通过自由的工业所获得的财富。”(484)

2)民法和自由的关系。民法是自然法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法律应该给不确定的空间留有最大的余地。

结论:

“矛盾的是,霍布斯调和了绝对主义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成了绝对主义的目的。绝对主义的作用是‘防止内战’(党派斗争),集中权力,意识形态的权力,去结束暴力的阶级斗争,以保障在经济方面的个人自由……绝对权力是为了消灭阶级斗争并最小限度地对经济方面进行干预。”(485)为什么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霍布斯害怕内战。

*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是由阿尔杜塞的教案和学生的课堂笔记编辑而成的,本身就非常的紧凑。关键词与阐释都非常节制,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压缩的地方。做这一期有一种紧张的感觉,有一种把高汤块放在锅里强行再度浓缩的体验。阿尔杜塞是一位好老师。其他的我也不说什么了。这期节目长度应该是上一期的两倍,如果真的有听众听到这里,那我必须表示感谢!也希望你有所收获!这一期录完真的非常疲惫,希望还有下一期。我们的退场音乐是Earth乐队的〈Charioteer〉。下一期的书籍会是奥地利美术史家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