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哲学》的关键词

告别一个想法……那些取消, 那些否定,从不是最后的。父亲坐 在凄凉的注视的空间里,无论他坐在哪里,

是一个双眼的浓毛里透出强壮的人。 他向不说不又向是说是。他向不 说是;而在说是时他说告别。

他度量改变的速率。 他从天堂跳跃到天堂更迅疾 快过坏天使们从天堂跳跃到着火的地狱。

——华莱士·史蒂文斯,《秋天的极光》

给大家拜个晚年。图书角播客决定在下个月四号之后彻底关闭,因为一个人做播客太不经济了。暂时就只做文字,更新也就有一出没一出。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书尝试不同的笔记形式。比如这本书我主要梳理了几个关键词,没有阅读顺序,主要供自己复习和巩固。这本书读了好几遍了,一开始的感觉只是很单纯的振奋,而这最新一次重读才发现德勒兹无比细致和严谨的一面。用关键词的方式以为能更好地把握概念,但是在又一遍读完之后才真正意识到德勒兹行文谋篇的流畅。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必然使得原文支离破碎,所以仅仅对于已经对原文有所了解的人用作路标。()里的页码是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1版,对照的英文是Columbia Univeristy Press 1983版。这个中译本还是很流畅的。

系谱学偶然与必然永恒轮回权力意志怨恨内疚宗教文化人的本质虚无主义肯定与否定查拉图斯特拉与狄奥尼索斯辩证法悲剧真理艺术思想上帝死了形而上学马克思康德

系谱学

  1. 系谱学意指价值的区分性因素(高贵-低贱)。“系谱学意味着起源或出身,同时又意味着起源时的差异或距离。它意指起源中的高贵与卑微,高贵与粗俗,高贵与颓废。”(3)起源就是指起源中的差异,起源中的差异就是等级体系【参力3】。
  2. 进化论是系谱学的反动形象。(83)

  1. 现象在力中找到它的意义,意义产生于各种力的交替,意义总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力也不可能单独存在,力总是力群,力的存在总是多元的。对意义或者说力的阐释就是哲学的最高艺术——多元主义的阐释艺术。“对于一个事物【事物,或者说客体,本身也是一种力。】而言,有多少种力能够占有它,它就存在着多少种意义。”(6)那么“本质”的观念被取消了吗?“本质可以被界定为事物所有意义中的一种,它给予事物那种关系最为密切的力。”(6)【参虚无主义3】
  2. 力与力的关系在本质上不是否定的(辩证法却是以否定为核心的【参辩证法】):“在与其它力的关系中,力即使处于服从的地位,也不会否定它者或其它的的力,相反它肯定自己与它者的差异,甚至享受这种差异。”(12)
  3. 力与力的关系构成一具具身体(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政治的……)。身体是由多种力构成的多元体,身体的统一是一种多元的统一。身体中支配力被称为能动力,被支配力被称为反动力。“能动与反动是表现力与力之间关系的本原性质……我们把这种由量差决定的能动力或反动力的性质差异称为等级体系。”(60)【等级体系的类型:能动的等级和反动的等级(89)】
  4. 能动力与反动力

    能动力:塑造的力、变形的力、开发环境、创造形式。

    反动力:机械性和功利性的调和;保持、适应、实用。【反动力依然是一种力,并且必须和能动力相联系才能真正地认识。尼采反对达尔文:后者仅仅从反动力的角度理解进化和偶然,而没有理解能动的一面。】

  5. 量与质的关系。尼采并不直接强调量和质之间的不可转换,尼采强调的是量的差异不能被简化为量的等值。质就是量的差异,就是量不可等值的那一面。“纯粹的量差与量是根本不同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不可化简为量的质。”(65)【尼采对于科学的警惕:“作为科学的批判者,尼采从不援用质的权利来反对量,而是援用量差的权利来反对等同,援用不等的权利来反对量的等值化。”热力学和机械论如何落入现代虚无主义。(67-69)】

  6. 反动力如何胜过【参权力意志1、2】能动力?反动力并不通过成为更强大的能动力(become active)胜过能动力,反动力通过剥夺、削减、分离能动力与其所能来胜过能动力。

    1. 反动战胜能动并不足以让反动停止反动。“奴隶并不因为获胜而改变努力的本性。”【苏格拉底和卡勒克里斯的争论(86)在这个例子中,D指出了欲望和快感的区别,可以和他与福柯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做比较】
    2. 反动力对能动力的这种剥夺的手段包括:虚构、赋魅、歪曲。

    反动力因此是:

    1. 关于适应性和实用性限制的功利主义之力
    2. 分离能动力与其所能,否定能动力的力(奴隶的胜利:部分)
    3. 与自身所能分离、否定或反对自身的力(奴隶的统治:全体)

    能动力因此是:

    1. 可塑的、支配的、征服的力
    2. 全力以赴、尽其所能的力
    3. 肯定差异、把差异作为享乐和肯定的对象的力

    注意:反动力不是一摸一样的,“根据与虚无意志之间的关系的发展程度,彼此之间的差异也会不断变化……诠释是要对每一种情况中反动力的现状进行诠释——也就是解释它们和否定、和虚无主义意志的关系发展到了何种程度。”(98)【尼采在教士中也看到了激动人心的东西(《道德的谱系》);同理“能动力与肯定的关系”,“高人”和“文化”中能动力的退化问题】

  7. 能动的类型:“不仅是包括能动力的类型,它还表现延缓行动的某种反动力与猛然作用于这种反动力的能动力之间的‘正常’关系……因此,能动力包含反动力,但包含的是那些能够服从、能够被作用的反动力。”(164)【act the re-action,反动说到底还是一种行动】D指出,“正常normal”在这里并不是“经常”,而是“规范性(normative)”和“罕见”。

    反动的类型便在“怨恨”中体现出来。【参怨恨】

偶然与必然

【掷骰子的例子要在宇宙学的背景中去理解,参杂任何功利思维(赌博、比大小)就会破坏这个象征的全部意义。赌徒通过多次投掷渴望得到那个最大的数,这是对偶然的否定,用概率替换了偶然。赌博游戏中的掷骰子是有既定目的的(各种规则),但是命运的掷骰子是没有既定目的也没有既定规则的。】【赌博是个人类学问题;帕斯卡(56-57)】

掷骰子有两个时刻:

  1. 掷出:对于偶然的肯定。
  2. 落回:对于必然的肯定。

但是第二个时刻同时也是第一个时刻的回归,是偶然本身的再生与在肯定,是两个时刻的合一,是整个游戏——永恒回归的游戏。

永恒回归

物理学/宇宙学面向:

  1. 循环的概念和混沌不冲突。混沌与循环(规律性的运动)并没有出现的先后顺序,所有的一切都是永恒的。混沌是永恒的,混沌在每一次循环中重复出现。
  2. 回归即生成之在:“一切回归之物意味着生成的世界与存在的世界史无前例地逼近——这便是沉思的最高境界。”(71)永恒回归不是“同一”的回归,而是多样性和差异的回归:“不是‘存在’回归,而是回归本身只要肯定生成和流逝就构成存在。”(72)【只要是“存在”就必然是永恒回归的了。】
  3. 永恒回归是一种综合:“时间与它各个纬度的综合,多样性与多样性的再生产的综合,生成与生成中得到肯定的存在的综合,以及双重肯定的综合。”(72)
  4. 永恒回归是某一种原则的表达(expression of a principle),这一原则被用来解释多样性与多样性的再生产,以及,差异与差异的重复。这个原则就是:权力意志【参权力意志】。

伦理学面向:

  1. 作为思想的永恒回归:

    永恒回归是选择性的,它给出一种比与康德的道德哲学一样严格的实践综合原则【与作为物理学中的思辨综合区别】:无论你意欲什么,你必须以这种方式来意欲:意欲它的永恒回归。“如果每次你想要什么的时候,事先总问:我一定能无限次地重复我想做这件事的意愿吗?这种追问应当成为你最坚实可靠的重心。”(100)

  2. 作为存在的永恒回归【D认为这是永恒回归最深刻和最晦涩的部分】:

    1. 永恒回归是虚无主义最极端的形式,失去永恒回归的虚无主义是不完整的虚无主义。
    2. 否定生命的反动力是保存反动生命的原则,因而并不是完整的虚无主义。
    3. 永恒回归确保了虚无主义对于反动力本身的回归,不是仅仅保存反动的生命,而是彻底摧毁反动力本身。
    4. 虚无的意志与永恒回归相联系就能确保反动力本身不再回归:“渺小、卑鄙和反动的人不会回归。否定作为权力意志的性质,凭借永恒回归,在永恒回归中改弦易辙,把自己变为肯定,变为否定只肯定,变为肯定性的和好肯定的权力……多亏了永恒回归,虚无主义才能征服自己。”(103)

    这样的永恒回归,“不再是一个把一切脱离永恒回归的东西从意志中清除的简单思想,而是一个永恒回归迫使某些东西改变本质从而构成新的存在的问题。它不再是选择性的思想,而是选择性的存在:永恒回归就是存在而存在就是选择(选择=等级)。”(104)

永恒回归是双重性的,它是生成的普遍存在【包括了能动生成反动和反动生成能动】,但它更是某一种特殊的生成(a single becoming):生成-能动。“永恒回归作为选择的本体论(selective ontology),它将这一生成之在确定为生成能动的自我肯定过程。”(105)【注意这里对于“实然”的物理学和“应然”的伦理学之间的区分】

权力意志

  1. 权力意志根据尼采的定义:“力的胜利概念——我们的物理学家用它来创造上帝和世界——仍然需要完善;必须把一种内在的意志赋予它,我把它称为权力意志。”(73)
  2. 力的本质即力与力之间的量差,这种差异就是力的性质。权力意志则是是力的综合原则的本质,权力意志也是力的系谱学因素(区分和起源)。单纯的量差无法决定力与力之间的胜负关系,只有权力意志才能确定这一关系。
  3. 力是所能,权力意志是所愿。【注意和奴隶道德的主体理论区别】
  4. 权力意志是可塑的和易变的,这是因为权力意志把偶然置于它的中心。“偶然把力带入关系,权力意志为这种关系确立原则。”(78)
  5. 能动与反动是力的性质,肯定与否定是权力意志的性质。肯定与否定体现的是生成本身的性质:“肯定不是能动,而是生成能动的权力,它体现的是反动生成能动。否定也不是简单的反动,而是生成反动。肯定和否定对于能动和反动而言既像是内在的又像是超验的;它们用力之网构造了生成之链。”(80)
  6. “重估一切价值”的含义——价值的价值:事物所表现的权力意志的性质:这种权力意志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有什么差异?【比如:“真理”这一概念,它的权力意志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这一点需要精细地进行评价,而不能当作超验的规范。】
  7. 权力意志是一种感知力(sensibility),是一种对于力的情感/感知性,且一切感知性只是力的生成。斯宾诺莎曾正确地指出:一种“力”与其接受情感的能力是不可分的。尼采将斯宾诺莎的“力”【作为性质的力】精细化为了权力意志【作为力的生成】。能动力生成反动力——能动力的反动生成,这是虚无主义的感知性。这是人的本质吗?“人类是地球的皮肤病,是地球的反动。”如果有另一种感知性、另一种生成,它还会属于人类吗?
  8. 意志的问题就是意愿的问题:
    1. 那些诉诸“真理”的人想要什么?“宣称‘我在寻求真理’的人到底想要什么?——意志与其它行为不同,它是我们一切行为、情感和思想关键的和本原性的例证。”(114)【这一问题是指向在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这种提问的方法,就是“戏剧化”的方法:这是一种区分性的、类型学的和谱系学的方法。】【参真理】
    2. 意志想要的是什么?意志想要的不是对象、目的或结果【这些只是症候】。意志想要的只是性质(quality):意志想要肯定差异,或者是否定差异。意志想要的不是目的,而是类型。【非常微妙】【是否过于人类学?不是。人类仅仅是否定意志的症候。存在着另外一种意志,一种超越人类的意志,一种新的类型(比如大地的意志:大地想要什么?)。参肯定与否定】
    3. “权力意志”中,权力并不是意志想要的对象,权力不是意志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动机,对意志哲学的误解有以下三点:
      1. 虚幻:权力被解释为某种再现的对象(the object of a representation):权力作为一种认可(recognition)和虚构的优越感。“再现”的概念毒害哲学,是奴隶的产物,是对权力最为卑劣的诠释。
      2. 缺失:当权力成为再现的对象时,权力便被依附于某种决定事物能否被再现或认可的因素。这一因素,就是现行价值和易被接受的价值才能提供认可的标准。而“平庸之辈只会接受灌输的价值,自己并无任何价值观念;他从不习惯于设定价值,除了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的价值以外,他不会再去寻找新的价值。”(《善恶的彼岸》)“从霍布斯到黑格尔,整个权力意志的概念预设了意志想据为己有的既定价值的存在。这种意志哲学表现出来的明显症状即是从众主义,它完全没有认识到权力意志创造新的价值。”(119)
      3. 矛盾:既定价值作为战利品被归于权力的过程就是战争。“战争决定哪些人将从主流价值中获取利益……斗争的特点,无论是为权力而战,为名声而战,还是为生命而战,在于它往往求助于既定价值。”(119)尼采说自己教养太好不愿争斗,反对达尔文混淆了斗争和选择。
  9. 意志哲学必须取代陈旧的形而上学【参虚无主义】
    1. 意志哲学的两个原则:意愿=创造;意志=欢乐。
    2. “权力意志并非意味着意志想要得到权力。无论权力意志的起源、含义还是本质都不涉及任何人的特征。它必须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权力是意志中想要的那一个(power is the one that wills in the will)。”
    3. 权力想要的是什么?权力想要的就是以自己作为起源所衍生出来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权力意志就其本质而言是富有创造力的和慷慨大方的:它不渴求,不寻求,也不欲求,最重要的是它不渴望权力。它只赋予:权力是意志中难以形容的东西(它是流动的、易变的和可塑的的东西);它是意志乐善好施的美德,通过它,意志本身可以给予意义和价值。”(124)
  10. 为什么高贵比低贱一定有价值?为什么肯定一定比否定好?如果我们从抽象的角度考虑权力意志,认为权力意志天生就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峙的性质,我们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与否定也是在永恒回归中生成出来的:“我们将看到唯一的答案只能由永恒回归的检验给予:更好的、绝对更好的是回归者,承受回归者和愿意回归者。”(126)【永恒回归消除了权力意志作为概念的抽象,赋予了其时间的维度】

怨恨

  1. 怨恨者是拒绝回应(re-act)的人。反动拒绝被执行出来(reaction ceases to be acted)。“反动力之所以战胜能动力,是因为它们逃避行动。”(164)
  2. 【拓扑学意义上】两种反动力的混淆导致了怨恨:刺激(意识)与痕迹(记忆)【注意这里的记忆仅仅是反动的记忆,还有一种能动的记忆】。遗忘作为一种能动力在刺激与痕迹之间斡旋,但是当刺激与痕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痕迹取代了刺激,怨恨就诞生了。怨恨者永远活在过去的记忆之中。【关于刺激和痕迹,我们可以感觉到后者似乎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人类的记忆力似乎比起其它生物“强得多”,而也正是在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卑贱……】
  3. 怨恨是可知觉却又不再被执行的反动力。怨恨不是一种疾病,疾病反倒是怨恨的一种表现形式。
  4. 怨恨者于是形成一种类型,即使怨恨者拥有和其他人一样强大的力量,怨恨者的特征决定了他的卑贱:
    1. 不懂得赞美、尊敬和爱。【怨恨者不尊重朋友,不尊重敌人,也不重视灾难和灾难的原因:“特洛伊人注重甚至敬畏始于海伦的灾难的起因,而怨恨者只会庸俗化灾难的意义,对于指责,他们只会反唇相讥甚至相互推诿,只要看一看他如何贬低起因的价值,如何把灾难归咎于‘某个人的错误’,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与之相反的是,贵族重视灾难的起因……”(173-174)】
    2. 消极。消极并不意味着被动,消极意味着不动(反动不再被执行)。怨恨者不知如何去爱,不想去爱,却想着被别人所爱:怨恨者只是一个孜孜求利的人。当怨恨者称赞无私的时候,他其实只是在对自己获利的结果进行赞赏。
    3. 相互归咎、分配责任、无休止的非难。奴隶的公式:你邪恶,所以我善良。“这种反向确定价值的方式……就是怨恨的本质所在:奴隶道德为了生存总是先需要构造一个敌对的环境。”(176)奴隶的三段论:先通过否定构想一个非我,再否定这一非我,最后才能树立一个自我——奴隶需要两个否定才能得到肯定的表象。这就是辩证法的真相。【猛禽和羔羊的“戏剧化”例子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181)。但是为什么要强调戏剧化?因为很明显责备猛禽会是荒诞的事,我们似乎能够确认猛禽无法作出除了捕杀羔羊以外的选择,而羔羊也绝不是“选择”不反击,而是“不能”反击。但是在面对人类的时候,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当我们觉得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我们究竟是为什么判断一个人“坏”呢?是因为我们期待他能作出更好的选择吗?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他作出了最卑贱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坏”吗?但是这个坏人在他所处的情况下,真的能作出更好的选择吗?即,他真的是否没有充分发挥他的能动力呢?这一情况其实是很复杂的,一定要小心地去诠释和评价。】

内疚

  1. 能动力变为反动力的途径【拓扑学意义上】:被迫转向自身——“所有不允许发泄的本能转向内部,我称其为人的内向化。”(189)通过力的内向化和向内投影来增值痛苦,这是内疚的第一个时刻。
  2. 内疚的第二个时刻,类型学时刻,即痛苦变成了负罪感、恐惧和惩罚。
  3. 痛苦有什么意义?
    1. 从能动的角度考虑痛苦,痛苦是为了提供教训,而教训则带来了更好的生存。“必须把它放到外部因素中考虑……痛苦不是反对生命的凭证,恰好相反,它是生命的兴奋剂,是‘生命的诱饵’,是有利于生命的凭证……痛苦具有最直接的、有利于生命的意义,即外在的意义。”(192)
    2. 从反动的角度考虑痛苦,痛苦便具有了一种内在的意义:痛苦本身变成了拯救的手段。痛苦变成了罪孽——病态的灵魂史上最大的事件。
  4. 罪孽的概念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通过对作为种群活动的文化【参文化】的歪曲。责任-债务变成了责任-罪孽。“债务失去了它借以促进人类解放的能动品性:在它的新形式中,它没完没了、无法彻底的偿还。”(208)痛苦不再起到清偿债务的作用【参文化1】,反而是把人变成了永恒的债务者——这就是痛苦的内在意义。

宗教

尼采区分宗教的类型:反动的宗教和能动的宗教。但是D指出,所谓能动的宗教仅仅是能动类型中的健康的反动力:“宗教作为哲学家手中选择和教育的过程”【参文化】。“能动的”宗教是屈服于哲学的,它不能没有哲学的存在。而反动的宗教则是将自身作为意义。这里D作了一个很细微的区分:能动的宗教自身恰恰不是更高等级的,因为能动的宗教采用的是能动的等级体系,其中宗教仅仅是手段。与之相反,反动的宗教则通过对怨恨和内疚的开发,将自身变成了更高的等级,反动的宗教把等级体系整个变成了反动的。(212)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力,也是一种意志。一定要区分力与意志。D的例子就是牧师:禁欲主义牧师作为一种意志,组织和繁衍那些作为反动力的畜群。如果没有一种意志捏造假象,反动力就永远不会成功。【对假象的提及不能让人不想到艺术家的类型,但是这里的问题不是假象本身,而是假象背后的意志。这也是尼采在反动人身上发现一种深邃和伟大的时刻。】

禁欲主义理想:反动力与虚无主义的亲密关系,是虚无作为反动力的“动力”存在。

文化

  1. 从史前角度看:

    尼采所认为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普遍的、一般性的、对于反动力的训练。文化活动的一个重大产物就是与遗忘力相对的“记忆”。但是这里的记忆并非是关于过去的痕迹的记忆,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记忆:“它是一种承诺的能力,是对未来的承诺,是未来本身的记忆。记住许下的诺言不是回想【旁观者】起再过去的某一刻曾经许下诺言,而是必须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信守【行动者】这一诺言。这便是文化所选择的对象:塑造一个能够承诺、由此能够利用未来的人,一个自由而强大的人。唯有这种人才是能动的人,才能够运用他的反动力。”(198)

    而为了训练反动力,暴力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每当人们认为有必要留下记忆的时候,就会发生流血、磨难和牺牲……文化总是采用如下手段:它使痛苦像货币和等价物那样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使痛苦可以抵偿遗忘,抵偿招致的伤害和未履行的承诺。”(198)惩罚就是文化的手段,惩罚和文化的联姻就叫做正义:人需要为承诺/债务负责。而这一活动的产物是能动的人,自由而强大的人,能够承诺的人。

  2. 从史后角度看:

    “正义是一种一般性的活动(generic activity)。”但是作为种群活动(species activity)的文化本身将在它的产物(自由而强大的人)的诞生之后扬弃自己:“我们不能把文化产物及其手段混为一谈。人类的种群活动把他造就成对其反动力(责任-债务)负责的人。但这种责任只是训练和选择的手段:它不断地衡量反动力被执行的适应能力。种群活动的最终产物并不是负责任的人本身或是道德的人,而是自治的和超道德的人,也就是说,那个真正发挥他的反动力并使一切反动力被执行的人。正因为他不再对任何裁决机构负责,所以只有他能够独立作出承诺。文化的产物不是服从法律的人,而是独立自主、为自己立法的个体,这一个体用超越自身、超越命运并超越法律的力量来描述自己,他是自由的、轻盈的、不负责任的人。”(202)

    文化的普遍运动中,责任、债务在这个过程中扬弃了自己,手段在产物中消失。“文化是人类的种群活动,但是这种活动是选择性的,它把个体塑造为它最终的目标,与此同时,种群本身受抑制。”(203)

  3. 从历史角度看:

    但是历史中并不是能动人在生成,而是反动人的胜利。这是怎么一回事?“与正义及其自我毁灭的过程不同,历史呈现给我们不希望灭亡的社会,以及无法想象比自身法律更高等的东西的社会。”(204)文化不再被用来训练人的反动力让他成为自由且强大的人,而是被用来当作保存、阻止和繁殖反动生命的工具。反动力的胜利并非是历史中的偶然现象,而是“普遍历史”所奉行的原则和具备的意义。

问题:为什么史前和史后的能动变成了历史中的反动?这一变化是必然的吗?尼采的“文化”难道不是一种幻想吗?

回答:人在本质上是反动的,所以人类的历史必定是反动的历史,文化势必达不到目标。因此文化必须在另一平面继续,在一个全新的创造的平面上,创造出的是那些不同于人的东西。【“人在本质上是反动的”这一断言值得仔细体会。】

人的本质

在什么程度上人本质上就是反动的?我们只能回答:构成人的还不是反动,而是比反动更深刻的因素:“构成人及其世界的不是某种特定的力,而是一种总体的力的生成模式,不是特殊的反动力,而是一切力成为反动的过程。”(245)

光凭人自己是无法生成能动的——这就是高人的问题:“高人停留在能动行为的抽象因素之中,从不将自己提升到肯定的因素,哪怕是在思想上。高人宣称颠倒了价值,将反动转变为能动。查拉图斯特拉则说:改变价值,将否定转变为肯定。反动绝不会变为能动,除非发生这一更深的转变:否定必须首先变为肯定……肯定的因素是超人类的因素。肯定的因素正是人所匮乏的……”(250)【作为概念的人】【参永恒回归】

虚无主义

  1. 第一层含义【否定的虚无主义-犹太教基督教时期】:虚无主义中的虚无nihil并不是指“非存在”,而是指虚无的价值(the value of nil)。虚无可以是“更高价值”的不可缺少的对立面:虚无的、不真实的生命——有价值的、真实的上帝、本质、善。对生命的否定(生命只有虚无的价值)导向了对“更高价值”的追求。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对更高价值的追求无法从这个否定的前提中剥离出来:“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以为更高的价值为意志设置了一个阈限,仿佛因为我们与神圣的相遇而被从意志的强制下释放出来。并不是意志在更高的价值中否定自身,而是更高的价值是与否定的意志、贬抑的意志相联系的。”(216)
  2. 第二层含义【反动的虚无主义-欧洲意识时期】:虚无主义进一步发展则不仅仅否定生命,并将“更高的价值”也一道否定了。这时,虚无不再指生命只有虚无的价值,与之对立有着更高的价值,而是指价值本身的虚无the nullity of value。没有什么是真的、没有什么是善的、上帝已死。第一层中生命被以更高价值的名义所否定,第二层中情况微妙了起来,更高价值被否定,而生命却依然保留了下来,但是这个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生命,一个在没有价值的世界里被剥夺了意义地向虚无越堕越深——直到虚无主义的第三层:被动的虚无主义【佛陀意识时期】。
  3. 虚无的意志和反动力的合谋:“当普遍的生命在虚无意志的影响下变得不真实,作为特殊的生命就变得反动。”(218)但是虚无的意志对于反动力的态度是十分微妙的:“虚无的意志将反动的生命作为近乎乌有的生命状态而加以容忍,又因为它作为导致生命否定和驳斥自身的途径而离不开它。”(218)【注意这个容忍,或者说,怜悯。永恒回归的否定将不会容忍,因此这构成了对反动生命的一种威胁】反动的生命什么都不想要,如果一定要说它要什么,那么它要的就是被动地消失。【但是这里还是出现一种“意愿”,意愿“不意愿”,这真的是能被想象的吗?】
  4. 在虚无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价值被发明出来——上帝、进步、全人类的幸福、社会的利益……但是这些价值从来都是从一个视角被发明的,即反动生命的虚无主义视角。“否定的、反动的、和被动的虚无主义:对尼采而言,犹太教、基督教、宗教改革、自由思想、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等,都只是同一种历史。”(223)【他们都是高人的类型(241)】
  5. 虚无主义克服自己:嬗变。嬗变是对一切迄今为止已知价值的批判。但是“一切迄今为止已知价值”是什么?虚无主义是权力意志否定的那一面,但是如果没有虚无主义,我们关于权力意志、关于人类精神能知道些什么呢?“从而虚无主义,虚无意志不仅仅是一种权力意志,不仅仅是权力意志的一个性质,而且是整体权力意志的认知原则。一切已知和可知的价值本质上是从这一原则派生出来的。——如果虚无主义能使我们认知权力意志,那么反过来,后者教会我们,它只以一种形式为我们所知,以一种否定的形式,这一形式只构成它的一个侧面,一种特性。我们借以‘思考’权力意志的形式与我们借以认知它的形式是不同的。(所以永恒回归的思想超越了我们知识的一切原则。)这与从康德到叔本华的主题遥相呼应:我们实际上对权力意志所知的只是痛苦与折磨,但权力意志仍是未知的喜悦,未知的幸福,未知的上帝。”(253-254)因此,权力意志的另一端,即肯定,也不仅仅是权力意志的一种特性,而是整体权力意志的本质原则:“新价值从肯定而来:那迄今为止尚未知的价值,也就是到立法者取代‘学者’,创造取代知识本身,肯定取代一切否定的时候为止。”(254)

    虚无主义的嬗变来自于虚无主义对准自身:毁灭自身,然而是能动的毁灭。这一能动的毁灭必须和被动的虚无主义中的末人的被动消亡进行区分:“一个是变成反动的最后结果,倦怠于意愿的反动的人保存自身的最后手段。而另一个则是选择的结果这一选择确定无疑地经过末人,但并不就此停留。”(255-256)这是狄奥尼索斯哲学的关键时刻:否定表达生命的肯定,毁灭反动力和回复能动性权利之时。

肯定与否定

  1. 肯定似乎是作为否定的一个结果出现的,这与尼采的宣告“任何否定不得玷污肯定”难道不是矛盾吗?要注意肯定与否定在拓扑学和类型学上的意义:
    1. 驴子的肯定:驴子是不会说不的动物,但是它的肯定并不是从超人的角度说的:驴子只能肯定一切已知的价值,驴子没有对未知的、超人的价值进行肯定——肯定被限制在否定的范围内。“驴子的肯定只是忍耐,自我负担,默认现实,承受现实,除此外什么也不是……驴子不懂如何说‘不’;但首要的是它不知如何对虚无主义本身说‘不’。”(265)因此这种肯定实际上是屈服于否定的。【对于“现实”的批判参辩证法6】
    2. 狄奥尼索斯的肯定:狄奥尼索斯肯定过去的苦难,但是这并不是他肯定的唯一事物——对苦难的肯定是为了更好地肯定未知未来的欢乐。狄奥尼索斯的肯定是超人的肯定,是宇宙视角下的肯定,对一切的肯定,他甚至肯定了否定,但是他肯定的是否定对于自身的否定。因此这种否定是作为肯定权力的否定。“否定只有作为肯定的权力(爱)才会达到其更高的限度。”(263)肯定:“不是真实,也不是实在,而是评价;肯定不是接受,而是创造;生命的新形式不是人,而是超人。尼采如此强调艺术的重要性,因为艺术能实现这整个计划:虚构的最高权力,狄奥尼索斯式的肯定以及超人类的天才。”(271)【史蒂文斯的诗歌是多么巧妙且有力地证实出了这点!】
  2. 尼采放弃了实在real,但是没有放弃存在being,因为“肯定本身就是存在,只有存在才是肯定的全部内涵。”(272)在何种意义善肯定就是存在?“肯定除了自身之外,再无其它对象。更精确地说,只有当把肯定当成其自身的时候,肯定才是存在。肯定作为肯定的对象——这就是存在。【比较否定作为否定的对象】【对勘永恒回归】”(273)
  3. 单独的肯定就是生成,而生成是某种事物与自身的差异。而对单独的肯定进行肯定【将单独的肯定作为被肯定的“异己”对象】,这便形成了多样性和偶然【偶然是“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分布(277)】。
  4. 差异是纯粹的肯定,双重的肯定,而回归是把否定全体排除在外的差异的存在:“上帝之死需要时间来最终发现其本质,从而变成一个欢悦的事件。需要时间来驱逐否定,来祛除反动——能动之生成所需的时间。这一时间即使永恒回归的循环。”(279)

查拉图斯特拉和狄奥尼索斯

  1. 查拉图斯特拉是超人之父,是狮子,而狄奥尼索斯是永恒回归,是孩童。【为什么D非常刻意地避免了用“超人”来形容狄奥尼索斯?“永恒回归和超人恰好处于两种系谱,两条彼此不等的遗传路线的交叉点。”(282)】
  2. 查拉图斯特拉依然携带着人的属性,查拉图斯特拉的时间依然是一种目的论时间:各种原因的时刻最终指向原因-结果的回归。而狄奥尼索斯的时间是非目的论的永恒回归的时间:回归不再是各种原因的结果,而是决定其它所有时刻的动力学因素——回归作为终极存在。
  3. “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欢笑、游戏和舞蹈都是嬗变的肯定性力量:舞蹈将重转化为轻,欢笑将受难转化为欢悦,(掷骰子)游戏将低转化为高。然而对于狄奥尼索斯,舞蹈、欢笑和游戏是反映和发展的肯定性权力。舞蹈肯定了生产和生产之存在;欢笑或哄笑肯定了多样性和多样性之统一;游戏肯定了偶然和偶然之必然。”(283)【注意D的用词,查拉图斯特拉的部分更有人性的感官,而狄奥尼索斯的部分的抽象程度非常之高,但是这种抽象不是黑格尔式的抽象,狄奥尼索斯的抽象是肯定的抽象】

【作为本书尾声的这一部分比较困难,概念辨析已经推进到了一个及其精细的程度】

辩证法

  1. 辩证法把否定作为自己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则。“奴隶的道德却从一开始就对外部世界,对异质的东西,对不是自己的东西说不,这不属于它的独创。”(14)
  2. 主奴辩证法里没有主人,所谓的主人仅仅是奴隶的投影。主奴辩证法中的权力概念是错误的,权力在此不是权力意志,权力仅仅是一种权力和优越感的表征。【参权力意志8-3】“奴隶只会把权力看作有待实现的目标、需要表现的内容和竞争的赌注,因而在战斗行将结束的时候,往往使权力依附与既定价值。”(14)
  3. 道德的谱系中的“辩证”三段论:怨恨-内疚-禁欲主义。
  4. 从康德的批判哲学到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一个最初的问题被回避了:“‘谁必须承担批判的任务?谁是合适的人选?’他们谈论的是理性、精神、自我意识与人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指向谁呢?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们谁是人或精神。精神的背后似乎隐藏着随时准备与任何权力,与教会或国家妥协的力。当卑贱者重新拥有卑贱的事物,当反动的人重新拥有反动的决心,这是否意味着批判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并且证明了它的能动性?如果人是一种反动的存在,他凭什么权利来承担批判的任务?”(129)
  5. 辩证法的运动-和解是虚假的运动-和解。黑格尔版本的上帝之死是特殊的人和普遍的上帝的和解,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在这里人和上帝从最一开始其实都只是一个类型:否定与反动的合谋。辩证法的和解是阴谋,辩证法的运动是原地踏步。(233)
  6. 辩证法是症候的囚徒,无法到达产生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力量和意志。
  7. 辩证法中的肯定是什么?“辩证法将肯定混同于真实的真实性或实在的实证性;而这真实性、实证性,是由辩证法用否定的产物首先制造出来的。”(268)黑格尔的实在从来不是实在,不是肯定的“实在”,而是否定炮制的产物。
  8. 结论中总结辩证法的三个特征:
    1. 在对立与矛盾中表露出来的否定权力作为其理论原则。
    2. 具有内在价值的苦痛与悲哀作为其时间原则。
    3. 实证性的观念作为否定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物。

悲剧

  1. 成熟的尼采式悲剧中的对立:狄奥尼索斯-基督。两者之间的对立不是辩证法式否定的对立,而是悲剧的肯定与辩证法的否定之间的对立。两者也表达了两种不同对待痛苦的态度:
    1. 狄奥尼索斯:肯定生命;通过痛苦的外部肯定痛苦。
    2. 基督:否定生命;通过将痛苦内在化摆脱痛苦。【参内疚】
  2. 悲剧是快乐的美学形式,而不是医学术语或用来解除痛苦、恐惧和表示怜悯的道德手段。悲剧=快乐。
  3. 悲剧问题就是“生存是否有意义”的问题,“什么是公正”的问题。基督教用苦难来为生命正名,实际上却只是在非难生命。对这两个问题的真正悲剧性解答是:生存不因苦难神圣化,而是生存为一切它所肯定的东西正名,包括苦难。

真理

尼采对“真理”本身提出价值批判:真理预设了哪些力和哪种意志?求真意志究竟意味着什么?真理的概念必须被戏剧化地诠释:

真理描述了一个与虚假现象不同的真实世界:“如果一个人想寻求真理,他不是以世界是什么的名义,而是以世界不是什么的名义。”(140)——求真者不想被欺骗也不想欺骗(不想欺骗自己也就包含了不想被欺骗)。通过否定世界,将世界变为表象,生命变成了错误,此世与超越对立,生命与知识对立,虚假与真实对立。因此,真理概念体现着道德起源的差异:求真者总是道德家(给错误归类,开责任清单,控告生命的荒诞)。这些道德家用生命反对生命,拒绝此世的生活向往彼岸,这就构成了禁欲主义理想的基本内容。(139-141)

知识、道德和宗教对应于高于生命的三种价值:真、善、神性。即使三者之间互相保存,抑或是互相交替【基督教的衰微,科学主义、功利伦理的兴起】,三者仍然都是虚无意志的症候。摧毁了道德和宗教的求真意志依然是一种虚无主义,而只有当“求真意志”对准求真意志本身的时候,即虚无意志对准虚无意志本身的时候,虚无意志就会将将自己摧毁——一切知识、道德和宗教的虚无主义根基被彻底毁灭——从而迎来一种全新的“真理”【参思想3】。

艺术

  1. 知识是臣服于“理性”的一种思想,因此是一种反动的思想,它否定生命。但是思想的另一种类型,即能动的思想则可以肯定生命。艺术的本质即思想和生命形成高贵的亲和性:“生命把思想变为能动的思想,思想则把生命变为肯定的生命。”(148)
  2. 尼采的艺术的悲剧性概念:
    1. 反对“无利益disinterested”美学(亚里士多德、康德):艺术不悬置欲望,相反它激发欲望,激发权力意志。亚里士多德的确赋予了艺术一种利益,但是这种利益是反动的利益【压抑-释放】。康德没有赋予艺术任何利益,但是两者实际上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艺术。尼采需要的则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美学,一种真正的艺术家美学。
    2. 艺术拥有制造假象的最高权力。【注意和反动力的“虚构”进行区分,反动的虚构其目标在于既定价值,而艺术的虚构则是创造新价值:艺术的欺骗在于对既定价值的背离】“正是创造谎言的艺术将假象提升为最高的肯定性权力,是它将欺骗意志变为制造假象的权力中被肯定的因素。在艺术家眼里,表象不再意味着对这个世界真相的否定,而是和意味着以上那种筛选、纠正、强化和肯定……真理即是表象。真理意味着实现权力,提升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尼采那里,‘我们是艺术家’=‘我们是求知者或求真者’【这里的求真者已经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求真者了】=‘我们是给生命带来契机的创造者’。”(150)

思想

  1. ”思想的范畴不是真假而是高贵与低贱、高等与低级,这些范畴取决于占有思想本身的力的性质……有些真理微不足道,它们是属于奴隶的真理。我们最高贵的思想反倒注重假象……“(153)
  2. 思想的否定状态并不是错误,而是一种卑微的思维方式,愚昧(stupidity)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症候:”无论是在真理还是谬误中,愚昧的思想只能发现最卑微的东西——诠释权力胜利的卑微的谬误和真理,到处盛行的微不足道的价值以及既定秩序的权力。“(154)
  3. ”真理的概念只有在多元主义的类型学基础上才能建立。而类型学始于拓扑学。这是一个弄清楚这些错误和真理属于何种区域、何种类型,由哪种类型的力构想并阐明它们的问题。使真理面对卑贱的测试,并使假象面对高等的测试——这是真正的批判性任务,也是知晓在何处我们与真理相关的唯一途径。当有人问‘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时,回答必须有攻击性,因为对方试图以尖酸刻薄的语气发问……哲学并非为国家或宗教服务,这些机构关注的是别的东西。它也不听命于既定的权力。哲学的作用在于使人悲哀。如果某种哲学从未使人感到过悲哀或苦恼,那么它就不是哲学。哲学有助于减少愚昧,令愚昧成为一种耻辱。它的唯一用途在于暴露思想的一切卑贱形式。“(154-155)
  4. 思考(thinking)取决于占有思想(thought)的力:思想之为思想,必须对它施以暴力,权力,即思考之力,必须把思想强行抛入生成能动的过程。尼采将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和训练称为”文化“(文化的本质就是训练和选择)。【文化(无意识)与方法(目的论)的区别(160)参文化】
  5. 力的理论取决于力的类型学,而力的类型学来自于拓扑学——思考需要取决于一个坐标:“我们应当获得的真理取决于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注视的时刻和频繁诉诸的因素。没有哪一个观念比真理的‘源泉’更虚伪。只有在真理所处的地点、时刻和因素中,我们才能发现真理。每一真理无不是某一因素、某一刻、某一点的真理:正如弥罗陶不会从迷宫中离开。我们不会思考,除非我们被迫走向某个地方,在那里为思想提供养分的力、使思想变为能动和肯定的力能够得到充分利用。”(162)

上帝死了

  1. “上帝死了”不等同于“上帝不存在”。前者是一个戏剧性命题,后者是一个思辨命题。因此前者则是一个综合的,在本质上多元的、有差异的、类型学的问题。“诸神死时,总是有种种不同的死法。”
  2. 上帝死了的三个层次:
    1. 父亲-上帝杀死儿子-上帝:犹太教的儿子-上帝之死让他变成独立于以色列的、普世的。
    2. 儿子-上帝杀死父亲-上帝:从死亡中诞生的普世的儿子-上帝立刻杀死作为犹太教的父亲。【或者也可以说第二层次其实就是第一层次的另一面,这里发生的其实是上帝的自杀。】
    3. 我们杀死儿子-上帝:圣保罗:儿子-上帝之死是我们的罪孽造成的——内疚的肇始。“那父亲不再是为使自己的儿子独立,而是为了我们,因为我们才将他杀死。”(226)
  3. 基督和圣保罗不同,真正的基督类似于佛陀:“当反动生命仍在与权力意志搏斗时,他便已向其展示了它的真正后果。当人们仍然出在犹豫是否要取代上帝的阶段时,他给予反动生命某种享乐主义,给予最后的人某种高贵性……在内疚和怨恨之外,耶稣给反动的人上了一课:他教他去死。他是最温柔、最有趣的颓废者。”(229)

形而上学

  1. 虚无主义是一切形而上学的预设,而不仅仅是某一特定形而上学的表达方式。同一、因果律、终极目标——这些理性的范畴本身就预设了一种对于力的阐释,一种怨恨的阐释。虚无主义是我们思维方式的先验原则:“心存怨恨与消除怨恨,这是真正的差异或是先验的类型学,是标示谱系和等级的差异。这是超越一切心理学、历史学和形而上学的最大的差异。”(53)
  2. 形而上学表述关于“本质”的问题:“什么是……?”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是虚无主义的。比起“什么是?”,“哪一个?”才是更好的问题:“因为它【哪一个?】并非像苏格拉底认为的那样是指向离散的例子,而是具体事物在生成中的连续性。”(111)“哪一个”的问题意味着:哪些力支配着事物?哪种意志占有了它?“本质“就是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而言是什么?“多元主义的艺术并不否定本质:它使得本质在每一种情况中都取决于现象与力的密切关系,取决于力与意志的默契配合。”(112)
  3. 斯蒂纳:“‘人是什么?’这一概念性的问题因而转化为一个个人性的问题:‘谁是人?’用‘什么’提问,实在搜索概念以实现它;用‘谁’提问则不再是一个问题了,答案同时就在提问者个人的手中。”(235)
  4. 尼采突破斯蒂纳:不再问“谁是人?”而是问“谁超越了人?”——“一切事物中只有更高的等级是重要的。”(5)实现这一提问的方法就只有“价值重估”。(241)

马克思

马克思同意斯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类依旧是一种异化),但是他也看到了作为最后一个辩证法家的斯蒂纳的局限:唯一的自我将自身除外一切都变成了虚无,而这一虚无恰是自我本身的虚无。马克思要终止这一致命的虚无倾向,于是便拒绝斯蒂纳的抽象的自我,并阐释了自己有关受各种条件制约的自我的理论:“种类与个体,作为种类的人与个别的人,社会秩序与自我主义在受到社会和历史关系制约的自我身上得到调和。”(238)但是,谁是种类?哪一个个体?辩证法在虚无主义之前止步了吗?还是只是找到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化身,社会主义的化身?

康德

尼采与康德的批判概念在五个方面对立:

  1. 起源性、可塑性的系谱学原则-规范性的先验原则。
  2. 反理性的思想-臣服与理性的思想。【反理性的依旧是一种思想,思想要从理性中夺回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掷骰子】【关于思想,参艺术1】
  3. 系谱学家(未来哲学家、先知、真正的立法者)-“立法者”(监管领域划分和既定价值分配的治安法官、警察)。
  4. 作为超人父辈的批判者-作为反动的人的批判者。【批判者是超人的父辈,超人不是批判者,因为超人是批判本身的肯定性产物】
  5. 超人作为批判的目标-理性/人类作为批判的目标:“批判的要点不在于辩护,而在于不同的感觉方式:它是另一种感知性。”(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