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这里收听! https://bookhorn.fireside.fm/1

()中的数字是页数;【】中是我的插嘴;!!!是我认为的前方高能

大家好,欢迎来到图书角。这是一个简单直白任性的读书笔记分享节目。节目内除了和书本身的互动以外不涉及其它的互动,节目外欢迎大家发邮件或者留言指出你觉得节目内不好的地方和你对节目本身的意见建议。在第一期一开始,我们有两个希望:第一,我们希望这不是唯一一期节目。第二,我们希望如果有想要督促自己读书,分享自己笔记的朋友可以联系我们,让我们一起探索读书笔记的潜力!

第一期我们的书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卡尔·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如下:上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介绍同样是德国犹太裔思想家沃尔特·本雅明的专题课,那堂课的核心文本是本雅明的那篇《历史哲学论纲》,而这篇文章的核心便是本雅明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基督教时间性与犹太时间性的思考与演绎。时间与历史意识非常有趣且重要,它们往往构成了我们无意识里的形而上学。结合时事举例的话,前段时间的爆款后浪视频的评论区有一条高赞回复。它是这么说的:“这个时代不再是左右、东西、中外,而是新旧。”其实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看到类似说法,这有一个从空间到时间的转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可以说,原视频或者说不少对它的批判和戏仿只是一种时间意识和历史哲学的表象,对于这种表象的动力学机制我们需要仔细研究。

节目中使用书籍的版本是三联书店2002年李秋零的译本,对照的英文版是芝加哥大学1949年版。现在我们开始正题:

绪论

历史思想中的两种倾向。一是作为不可被科学论证的救赎历史的神学解释,二是作为可以被科学论证的世俗历史。前者是基于启示与信仰的独断历史学说,而后者是现代的、科学的历史哲学。但洛维特认为:“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5)即我们所认为科学且现代的历史哲学有着一个无法摆脱的神学起源,或者说是神学氛围?

方法论:是从今到古倒退着介绍各位思想家的历史理解的。

历史的“意义”中对于苦难的理解。希腊:普罗米修斯神话。基督教信仰。

“希腊人比较有节制。”(8)没有要求探究终极意义。时间观是循环的。天体运动的永恒秩序与美。Re-volution是自然的圆环,而不是与历史传统的决裂。古希腊哲学家是不谈论历史的。他们没有历史(源头)。历史只能是政治的。

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历史是救赎历史。历史是先知和教士的(神学的)。要追问终极意义。一种救赎史的终极目的末世论信仰。

目的和意义。历史事件必须有目的才有意义。“整个的”历史——只有在具有一个明确出发点和最终末世论的终点的限制下才可能。未来在“希望”之中。对过去的解释就是为未来的一种有意义的“准备”。

而古希腊哲学家不重视希望。希罗多德:报告重要的、发生了的事。意义在事件之中,而非事件的彼岸。事件与神谕之类的人类之外的暗示契合——历史成为圆圈。循环运动中的命运是由罪孽和报应的平衡来调节的。修昔底德:更加现实、史诗性与宗教性减弱、命运无常。

大丈夫气概承认命运无常。波利比乌斯:历史经验——道德教训:决不傲慢和冷酷地对待战败了的敌人,而是要考虑命运的突然转变……胜而不骄,前车为鉴。(13)

因为循环而可以认识未来(命运)。因为启示而可以认识未来(天意)。现代人不认为未来可以认识,因为他要自己创造未来。(15)

斯宾格勒。尼采:自愿地去实现命运。“没有一个古典作家曾经想到过人们应该选择和欢迎命运。”因为命运是一种必然性,人不需要做出决断去热爱。不是预言,而是预先对历史作出判断的冒险。(17)

汤因比。自然的周期循环怎样适应不断进步的宗教发展?历史学家的宿命论与信徒的满怀希望如何调和?有趣的比喻:当一个轮子借助每一次转动带着一辆车接近其目标时,它的不停旋转就不是一种无目的的重复。古典循环轮(世界),带着基督教末世论(车),驾驶员(上帝)把自然的转动力引导到超自然的目标。(22)

古典历史学家:事情如何发生?现代历史学家:事情将如何发展?现代对于未来的关怀来自犹太教的先知预言和基督教的末世论。

“历史概念是先知主义的一个创造。”(23)

*

一、布克哈特

不是哲学的体系构造,不是专业的博学,而是升华的智慧。《世界历史研究》。“历史哲学是一种悖论,因为历史是各种观察列举出来,而哲学则使它们服从一个原则。”(27)意义不可知。怀疑论?“在一个起点和终点都不为人知、中点又处在不断运动中的世界里,真正的怀疑论肯定有自己的位置。”

“连续性”原则【绵延?】构成了连接所有研究的线条。“连续性高于一种单纯的延续(肯定历史更新传统),低于一种进步的发展(自鸣得意天选之人)。”(28)

反对激进平均主义的民主——自命不凡的平庸与新型专制主义。文化被夹在钳子中间:解放了的工人阶级+军事等级制度。

历史的连续性是布克哈特唯一追求的东西。有点玄乎。清醒的认识。“成熟就是一切。”“从这一场景能够得出的唯一合乎理性的结论,不是以一种更高的世界筹划为慰藉,而是对我们的尘世存在的一种较为朴实的‘评估’。”(32)Taxation(25)。不幸与幸运不是天意的计划,而是得与失的无常。

对基督教的态度。轶事:1870年警告在蒸蒸日上的德国的一位朋友:“嘱托你的后事”。科学研究和精神创造的自由不是不言而喻的,要记住黑暗时代(中世纪)的教诲对一种超世俗的、不服务于任何实用目的的知识培植。宗教而非自由教养能解救我们。但是“与现代基督徒相比,古代异教徒具有多么强烈的宗教情感啊。”(37)现代的基督教是一种自相矛盾,“因为现代生活的恶的守护神,即它的盈利欲和权力欲,是与自愿的忍耐和自我克制背道而驰的。”(38)

*

二、马克思

与“过去的哲学信仰作了清算”的拥有杰出历史感的“唯物主义者”。要与包罗万象的传统沉思哲学决裂。动摇一切的突变。克尔凯郭尔:决定性时刻。“理性在整个物质现实领域里确实得到了实现,那么哲学自身也就被取消了。它成为一种实践的理论。”(41)

问:马克思认为要创造共产主义共同体的前提条件是否有得到很好的澄清呢?无产者:自身异化达到极端的人。不是同情(普罗米修斯?):“把无产阶级看作是通过一场世界革命实现全部历史的末世论目标的历史工具。”“无产阶级之所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特选子民,恰恰是因为它被排除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特权之外。”(44)无产阶级提出彻底要求,因为自己异化得最彻底。例外。普遍的使命与拯救的功能。它在社会之外,成为了绝对的希望。

“在这一程序的终点,无产阶级将不像资产阶级那样是一个统治阶级,而是将消灭它自己作为一个阶级的统治……最终,整个生存必然性的领域将被一个‘自由王国’在最高的具有共产主义特色的社团解除: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国——马克思的历史弥赛亚主义的终极目标。”(50)

《共产党宣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不是“意识”决定人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唯心主义忽略了物质,只承认意识的历史,而与意识形态有断裂偏差的经济与物质只是作为一种“隐秘历史”。洛维特指出,唯物主义自己也有一种“隐秘历史”——先知主义的精神。

“即使马克思借助他的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剥削的事实,‘剥削’也依然是一个道德判断;如果用某种正义理念来衡量,那么,它是一种绝对的不义。”(51)根本恶。原罪。剥削远远不止是一个经济的事实。无论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还是在奥古斯丁看来,奴隶制都是众多事实中的一个事实。是一个自然的现实,绝不是应受谴责的……可以由慈善来缓解,但绝不需要彻底的拯救。只是随着自由的市民社会出现,才从解放的要求出发,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剥削。“《共产党宣言》的奠基性前提不是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毋宁说,对抗在于这一个阶级是黑暗的子民,而另一个阶级是光明的自命。”(52)反犹太主义的现代人马克思却依然受《旧约》局限的犹太人。“在科学上论证无产阶级的弥赛亚主义使命观,并通过纯粹确认事实来激励千百万追随者,这是不可能的。”(53)

马克思似乎意识到了这个困难。他问道,“在避雷针面前,朱庇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赫耳墨斯又在哪里?……阿喀琉斯能够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对于《共产党宣言》应用这些问题就是,古老的弥赛亚主义为什么依然能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本?马克思觉得这个他提出的希腊艺术的问题只是一种思乡病。那么这一回答能回答他自己犹太先知主义吗?洛维特认为,对全部历史程序的一种解释需要一个建构原则,而不是一个中性的事实,例如经济条件。

宗教批判。“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消失之后,就必须揭穿其非神圣形象,这种非神圣形象的人的自我异化,采取的不是精神罪孽的形式,而是物质剥削的形式。”(57)但是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宗教投射?要从现实的生活关系中进行研究。摧毁宗教的条件“因此,对宗教的真正唯物主义的批判,既不在于纯粹地抛弃它(鲍威尔),也不在于简单地把它人本化(费尔巴哈),而在于积极地要求创造剥夺宗教来源和影响力的事态。”(59)具体的使用价值-抽象的交换价值。商品形式是作为必须批判与改造的新偶像。只是一种表面的世俗。印刷术神话(60)。黑格尔哲学的最终实现。黑格尔的问题:忽略了在实践上实现理性。

“在历史进程中,一切在历史上曾经现实地存在过的东西都将又成为非现实的;也就是说,它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权利和相对的-历史合理性。”(61)历史合理性的历史化。“唯物主义立场和唯心主义立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原则,而在于其应用。”(61)黑格尔选择与现实世界和解。与马克思相比,黑格尔是现实主义的。

*

三、黑格尔

两段引用。历史的罪和受难的全景画。这么巨大的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封闭循环是东方式的。西方式的精神在焚毁自己之后不会回到同一个形象中,而是以神采飞扬容光焕发的新面貌出现。历史哲学:一种理性统治世界的神义论。

天意与神学不能说明的,哲学就要阐释上帝在世界历史中的意图。理性的狡计:在行动者、在人的激情中和背后活动的。“大的历史行动的结果总是不同于人们预期的目标,这并不是偶然性,而是恰恰在于历史的本质。”(67)“对自己个人利益的追求乃是一由一种规定它们的意志和决定的隐匿冲动推进的。普遍的目的和特殊的意图在热情的行动的辩证关系中相遇了。”(68)

奥古斯丁与黑格尔的区别。黑格尔的思辨。宗教也是一种理性,是理性进程的一部分。“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审判。”原初动机是宗教的:世界在全部历史终结的时候面临审判。世俗运用是非宗教的:审判不是超验上帝下达的,而是历史程序自身中的理性完成的。(70)历史哲学作为一种混合:救赎历史被投影到世界历史上,世界历史被提高到救赎历史的层次。上帝的意志-世界精神。

*

四、进步反对天意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进步不是革命的,是时间的实现(基督教意义上)。而对于启蒙思想家和后来的革命派,进步意味着一种越来越多的合理性、自由、无限制的幸福前进。进步的理念结果了天意的功能——预见+为未来筹划。“古今之争”。现代-古代。基督教?理性-启示。三位思想家:孔多塞、孔德、蒲鲁东。

蒲鲁东:

进步论神学家+天意最极端的批判者。现代革命任务:天意的非宿命化。人取代上帝。人的进步信仰取代天意信仰。历史神学/哲学-社会学。用社会学透镜理解“宿命”是人的特权。革命的历史:宗教(上帝前)-理性-法律-人自己。粉碎神明。人成为创造的主人——人不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恰恰相反。革命的天才路西法。“只有我们才懂得《圣经》……”“如果说现代处境的特点就是,在19世纪,末世论的火焰不是由自由派神学家,而是由像蒲鲁东、马克思和尼采这样的‘无神论者’维持燃烧的……原初基督教也被异教徒指控为‘无神论’……”(80)

孔德:

实证的历史观。联系一切事件与起源和目标。黑格尔:绝对的精神宗教(理性)。孔德:相对的实证秩序(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科学的相对主义(确定运用)取代宗教的绝对主义(任意运用)成为绝对原则。三阶段:神学虚构-形而上学抽象-科学实证。“实证哲学是科学普遍性的特殊阶段,它仅仅致力于我们能胜任回答的问题;与此相反,原初的人们仅仅对不可回答的问题感兴趣,例如所有事物的起源、目的和本质这样的绝对问题。”(86)

“精神上的无政府状态。”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的并立导致三种秩序的冲突。实证哲学要带来全新的统一秩序与进步。实证主义兴起前进步较小的原因:“对于经典的古代来说,历史的进程根本不表现为进步,而是表现为不断重复的时期的周期性顺序;它还缺少对一种旨在未来目标的改造的体验。”(89)基督教促进了进步,但是自我矛盾了(断言自己是人类精神的终极阶段)。

对天主教和新教的评价。天主教体系和实证体系的亲和性体现在它们共同的目的和能力上: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组织。惩戒新教的无政府状态。孔德的伟大人物不是耶稣而是保罗。天主教教义:衰亡。天主教组织:发展。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之分。一种特别的秩序权威。穿越民族界限的强有力纽带。(92)古代的个人德性向共同体德性让位。家庭。妇女地位。国际法。(93)伟大的中世纪。宗教改革是破坏性运动,解构的但是没有为社会创造/建构出替代新秩序。天主教的堕落:面对新教的攻击,从抗拒政治变成拥抱世俗政治,退步的本性。分离原则是应该一个有益的原则。但是——拿破仑:世界霸权。黑格尔:形而上学神权政体。

这一进步的信仰在什么程度上还是神学的?洛维特评价:他批判了神学信仰的不确定,却没有考虑人道信仰更加的不确定……他指谪基督教要成为人类历史的最终阶段从而阻碍累积的进步,却把终极性给了科学。(99)“基督教的未来信仰与世俗的未来信仰的基本区别在于,‘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不是一种向一个无法达到的理想的不确定的进步,而是一种面临上帝的选择和决断。”(100)现代意识依赖基督教的上帝国,就像是一个逃亡的奴隶依赖于他远方的主人。孔德渴望一种非神学的崭新阶级来支持分离原则:“哲学的教士”。他们到底是谁?孔德竟然觉得现代工业必然的要消灭战争【……】因为现代工业时代是“科学的,从而也是和平主义的。”(103)孔德还认为,人的寿命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因为太长世代交替减缓会导致创新活力不足于是延缓进步,太短则革命的新生权力过多,影响稳定的进步。死亡与出生只是一种统计学现象,作为社会进步的历史发动机。但是洛维特提醒:“我们史无前例地用尽科学进步的一切手段,来力争维持个人的生命,又同时大规模地借助同样进步的发明摧毁它……所有进步的手段也同样是倒退的手段。”(104)

人性取代了上帝。实证主义成为新的福音。“孔德是一个虔诚的无神论者,他拒斥作为主体的上帝,但保留上帝传统的人类属性,例如爱和正义。”(105)孔德的实证实际是幻想。如果孔德站在纯粹实证的基础上前进,就不会高估人的重要性和科学家的客观性,不会试图揭示进步的规律。

孔多塞和涂尔戈:

孔德是孔多塞的学生,写过涂尔戈的老师伏尔泰的传记。18世纪对理性和正义的激情点燃起一种宗教的热情。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人的完善能力是无界限的。“为了能够在历史运动的整体中科学地辨明方向,并且预先规定未来的历史进程,只需要一个历史学的牛顿。”(109)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精密科学,使我们几乎以数学的精确性规定“善和恶的量”。对此洛维特评价:“孔多塞对人在未来完善的预言不是科学推论和证明的结果,而是信仰和希望的梦想。”(111)福楼拜和波德莱尔在不久后便意识到了这种进步带来的虚无感。布克哈特,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预言的都不是进步而是西方的衰落。托尔斯泰说:“文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不需要努力,而且获得了赞同;真正的启蒙则要求鼓足干劲,并且因此在大多数人那里得到的不是赞同,而是轻蔑和仇恨,因为它揭穿了文明的谎言。”(115)进步却没有希望的世界。孔德把死亡都当作进步的要素,而我们却时常被自己的进步吓个半死。

涂尔戈的“必须达到的”理想目标:尊重个人的劳动和自由、财产的不可侵犯和权利的平等……美国梦。但是他也意识到“历史运动并不是一种单维的进步,而是热烈的意图和出乎意料的事件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119)“可感知的行动与历史事件的隐秘动力之间的这种差异,起源于神学上的上帝的意志和人的意志之间的区分。则种区分是救赎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二维性的基础,神学的历史理解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启蒙运动的历史哲学决没有扩展和丰富历史解释的神学图式,而是通过把神明天意拉平和世俗化为人对进步的预见,而限制和淡化了它……(但)就依然在发挥作用。”(120)

*

五、伏尔泰

进步取代天意。波舒埃《世界通史》(1681)-伏尔泰《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1756)。前者是历史神学,后者是历史哲学(伏尔泰)。历史哲学的反宗教主题。伏尔泰从中国开始。中国通过法国传教士的报道第一次出现基督教西方视野。问题:基督教的传教是否应该顺应中国宗教?耶稣会士赞同而教会反对,伏尔泰支持耶稣会士对抗教会。伏尔泰抨击《圣经》的创世史。理由:赞同文明,反对野蛮。犹太人历史的神迹狂妄。中国人的历史没有胡编乱造。孔夫子像在伏尔泰家。智者大于先知。

“文明”即科学和技艺、道德和法律、商业和工业的进步。两大障碍就是教条主义的宗教和政治战争。“通过全部历史在18世纪达到巅峰这一假定,他为蒸蒸日上的资产阶级特有的理想,提供了历史的辩护。”(125)创世说的失势。人的渺小。在这个世界的历史上为上帝辩护是荒谬的。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

批评波舒埃《世界通史》是西方(基督教)中心主义的。但是伏尔泰自己的《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即使增添了多种民族,其依旧是根据编年史的顺序和作为假定原则的进步才凝聚起来的。“以一个唯一的目标为目的,至少潜在地把各种事件的全部进程富有意义地连接起来的世界通史,并不是伏尔泰,而是出自犹太教的一神论和基督教的末世论。唯有《圣经》的上帝,才世界性地为历史指明方向,把历史置于中心位置。”(130)

古代世界中的宇宙循环秩序内部每一种进步都同时退步,一种不可逆转的进步没有地盘。洛维特让我们区分进步宗教religion of progress、宗教的进步progress of religion和宗教性的进步religious progress。

宗教性的进步与世俗进步毫无关系。!!!“各福音所宣告的,决不是我们的世俗关系在未来的改善,而是与这个世界的国截然相反的上帝国的突然降临。”【沃格林所说的灵知诺斯替vs基督教?】“拯救不是通过我们自然禀赋的一种逐渐发展来实现的,而是只能通过一种断然的转变来准备的。”“基督教并没有像现代的进步宗教那样,所开启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的视野,而是终极性地预言了未来,并由此加深和强调了决定性‘时刻’的庄严性。”(132)发展的自然法则和人的不懈努力都无所谓,因为历史已经在基督身上实现了目标。基督教没有进步,因为基督徒在宗教方面的进步在于效仿基督,而基督并不关心世俗的改革。“一种历史性的世界宗教的转变,将或多或少与普遍的世界关系的转变保持一致,但所有的宗教改革都试图在新的条件下重建原初的、原始的福音。”(133)

而现代的进步宗教是非常不同的。信仰人的逐渐完善而不是绝对完善的一次性启示。现代进步宗教的前提和结果都是反基督教的进步理念。但它依然是基督教的孩子。不确定的世俗内末世-确定的超世俗末世。

*

六、维科

《新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民政世界”的一种理性论证的神学。维科挑战笛卡尔。!!!笛卡尔:怀疑一切不能完全确定的东西,通过方法上的怀疑达到绝对的确定性,并由此达到科学的真理。“公众意识、法学、医学、修辞学、语言学、历史……启示神学、哲学……都不能解释一种绝对确定的真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传统的权威之上,建立在‘实例’和‘习惯’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可靠的认识之上。”“伪称精通古罗马历史的历史学家,对古罗马历史所知还不如罗马的一个厨子。”必须在“我思故我在”与天赋观念在形式上的确定性的基础上重建世界。(139)维科的笛卡尔批判则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一切真实的知识都必须是关于原因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仅仅真实并且透彻地知道也是我们自己造成或者创造的东西。真实的是根据被创造的宿命来度量的。”(139-140)笛卡尔的确定性是形式的意识,而不是真实的知识,只是单纯的思,而不是真实的认识。“怀疑的汪洋大海”中,有一小块独一无二的陆地——唯一的阿基米德点:真实的和被创造的之间可以代换——这是历史的-民政的世界毫无疑问是由人创造的。自然世界是上帝的造物,只能由上帝认识。人类自己的精神变迁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可以认识。之前的哲学家选择的对象错位了。维科“借助真实与确定的辩证法来克服笛卡尔在理论真理和感性-实践的或然性之间所做的全部区分,这种辩证法先声道出了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的真理’。”(142)“真正的哲学在上帝里面观望的是人类精神的世界。”(143)但是上帝在维科这里没有被取消,神明天意依然还在。天意作为《新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历史世界建立在无神论之上。“如果听凭自己,人就会处在自私的专制统治下;他只热衷于自己的私利,这种私利将会摧毁全部社会生活和历史生活,从而摧毁人自身。”(145)天意以人的自然习惯的轻松方式展开自己的秩序。

这种对于天意的强调来自对命运的信仰和对偶然性的信仰之间的争论。天意的必然性与意志自由的辩证法。历史的辩证法。克罗齐认为历史是自由的历史而不是天意的历史,人就是历史的上帝。这是黑格尔的主客、特殊主体与一般主体辩证法。天意在其中是多余的。【理性的狡计取代天意】但是这并不是维科的立场。“他把历史理解为一个由人创造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同时又为某种与自由选择相比更为接近命运必然性的东西所征服。历史不仅是自由的活动,是决断和行动,而且还是并且主要是发生的事件和事件的发生。因此,历史不是单一含义的,而是双重含义的。”(149)“所有这些都是精神的作品,因为人们这样做凭借的是理智;这不是盲目的宿命,因为人们这样做凭借的是选择;这也不是偶然性,因为每当他们这样做,就总是产生同样的结果。”(151)【可以看到理性的狡计的影子】

真宗教和假宗教。洛维特赞美维科的公允态度。搭建从假宗教到真宗教的桥梁。“这最初几代人以其纯粹质料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各种神灵,只不过他们是像诗人(字面意义就是“创造者”)那样来虚构的。”(153)初版题词——维吉尔:缪斯出身于朱庇特。雷电的智慧不是启示的也不是理性的,而是一种粗朴的、占卜的宗教智慧。雷电带来好奇心,带领人们穿越乌云,来到神明天意的真理面前。神话的意义——民政。希伯来人的例外性:“与所有异教的宗教相反,希伯来人的宗教建立在对预言的明确禁止之上,因为以色列的上帝是精神,是感官无法达到的。”(156)

历史的进程与复归。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前赴后继是一种进步的。但是这种进步只是从无序到有序,从野蛮的英雄习俗到理性化的习俗。然而这个进步是没有终点也是没有完成的。(中文版翻译这里很奇怪,所以参照英文版132)这个进步的终点只是堕落,然后再从一种新的野蛮时代的复归中重新开始。维科关于神明天意内在与自然时间的循环程序之中的观点:“产生和衰亡的自然历史进程,是不能根据一个目标而在一种‘进步性丰富’的意义上超越的。”(158)《新科学》强调,历史没有实现,没有答案,而是在其进步中被复归性支配。!!!“复归不是一种纯自然的宇宙论的复归,而是历史的一种自然结构,它具有法律上‘上诉’这种附属含义。”(159)没有目标的进程要向更高的法院上诉,接受自己的案件。作为最高法庭的天意规定的历史。历史的法则要求一个堕落的、过分文明的野蛮时代复归到创造性的感性野蛮时代,为的是能从头开始。

洛维特评价:“维科的观点与其说是基督教的,倒不如说是古代的。和古人一样,他对起源和原初的建立感兴趣,而不是在希望和信仰中对未来的实现感兴趣。”(161)复归不是毫无希望的,而是历史发展自然的合理形式。复归是治愈性的。“野蛮时期的复归,拯救人类免于文明化的自我毁灭。”(161)不是伏尔泰的人定进步,也不是波舒埃的正统历史。原本无意义的宇宙论循环本身有了天意调节的属性。模棱两可。

*

七、波舒埃

善恶分配的不公被自由思想拿来反对神明天意。波舒埃反对自由思想。天意说保护了道德,拒斥不可教诲的自由。眼前的恶如果拉开距离用“信仰的眼睛”看,表面的无意义中启示着隐秘的正义。这一事实的唯一合理结论:人必须期待未来,牢记着末日审判的终极正义。两种心态:不赞美任何尘世的伟大,不惧怕任何尘世的灾难——历史的唯一主人耶和华分配最后的奖赏与惩罚。帝国历史归根结底为基督教会服务。上帝的绝对任意性。

历史意义的唯一尺度:基督之死,没有神迹,人不该要求基督都没有得到的东西。“正是天意在世界历史中缺乏任何明显迹象这一点,证明了信仰不可见者的必要性,并唤醒了信仰。信仰并不是可以客观证明的确定性或者百分之五十的或然性【帕斯卡的赌局】为基础的,而是以它们的(即确定性)缺乏为基础的。它要求奉献和冒险,要求对不确定性的勇气。”(171)信仰是针对不确定性的勇气。“要事后在世界的政治历史中理解和说明天意,这是无信仰者的尝试。”(171)一个自称为基督教世界的世界是荒谬的,因为“基督教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只能建立在上帝的国与这个世界的国之间的基本冲突之上。”(172)

*

八、约阿希姆

在13至14世纪点燃早期基督教的狂热,间接规定了近代的进步宗教。“永远的福音”。在战胜了异教的偶像崇拜之后的唯一任务: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直到世界末日。最终的历史时期——真教会:非世俗化的教士等级体系而是修道院式的圣徒社团。

天意规定的向历史末世的进步。约阿希姆在圣约翰的《启示录》中得到启示。《新约》。类型学和寓意解读终极和全面的历史理解。普遍图式立足于三位一体。三个位格、三个不同时期、三种秩序。1、犹太人是圣父律法下的奴隶。2、基督徒比起律法道德已获得片段的灵性与自由。3、圣灵敞开在其完全的自由和丰满中。交织展开。第二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里面开始,第三个阶段从第二个阶段离开时。成婚者——教士——修士。艰辛的劳作——学识和纪律——灵修与赞美。知识——局部的智慧——心智的完满。字句——精神。水——酒。(178)

“不能把‘时间的实现’理解为过去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时间,而是要理解为某种将在未来展开的东西……基督教会不是一个永恒的基础,而是一个不完满的征兆。”“一种双重的末世:它是救赎历史的一个最终历史阶段,先行与由基督的再次降临所开创的新时代的超验末世。”“最后转变将废除讲道和圣礼;圣灵秩序借助于直接的灵修就拥有对上帝的认识。”(181)

洛维特认为:“当约阿希姆宣布一种新的和最终的秩序,从而开启了从根本上改善教会的可能性时,他必然不仅对教会的传统权威,而且也对时代的尘世秩序提出了质疑……教会必须强调自己状态的不变性,抑制对手的末世论激情。”(184-185)“因为它在一种历史连续性内部既指向前也指向后;在这一连续性中,基督之后的各世代和在他之前的各世代同样重要。”(185)

奥古斯丁-约阿希姆。前者期待世界的末日,后者则期待圣灵的时代。共识:尘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奥古斯丁:一切都是暂时的(不必要的)。约阿希姆:所有的一切都要经历变化(必要的变化)。神学的历史主义。弗兰西斯修会运动提醒教会不要忘了还有末世。要对末世有激情。但是约阿希姆未能预见到,他使教会世俗化的意图在别人手中转向了世界的世俗化。末世论的思维被用于终结前的事物了。第三阶段。第三国际。第三帝国。

*

九、奥古斯丁

【豆瓣上的江绪林评论这部分写的不好,认为奥古斯丁反对的不是古代的循环历史观,而是古代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我的神学知识浅薄不能分辨,在此标记一下】

反对无目的循环论。创世论。“从信仰到观察,不存在任何过渡。”(190)古希腊的理论是一种世界-观:对可见者的静观。基督教的信仰是对不可见者的无条件信赖。宇宙的秩序、美丽与从无到有的永恒上帝的不可见秩序、美丽相比毫无意义。“一个从无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其自己的、本真的存在。”(191)凡是可变的,就不能是永恒的。时间是与变化的世界一起创造出来的,之前是没有时间的。没有时间就是永恒上帝。唯一的创造在时间之外。

奥古斯丁“借助信仰的眼睛知道,人并不纯粹是生育的产物,而是一个一次性的、绝对的创造。”(193)无始无终的循环重复不能孕育希望与未来。基督教为爱上帝的人许诺了拯救,无神论却用循环使希望和爱失去力量。太阳底下无新事——无信仰者。“在复活的奇迹中,创世的奇迹重新的得到完成和提高。正确的学说导向未来的一个目标,与此相反,‘恶人却做圆周运动’。”(196)圆周无目的的,十字架是意义,在一个目标中实现。

历史神学。奥古斯丁:“教会的任务不是在世界历史前后相继的各时期里发展基督教的真理,而是宣告和传播一次性地启示的和确定的真理。”(198)一切世俗历史与接受还是拒绝基督教的福音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信仰突破一切历史的发展和危机。拒绝历史时间内部的期待。

对于罗马的态度。罗马帝国只是作为传播福音的手段,国家只有相对意义,起源于罪。

上帝国与地上国的斗争。不是国家和教会的对立,而是两种神秘的截然相反的人类存在方式构成的共同体。“进步”仅仅意味着孜孜不倦的向着超验的朝圣。“本真的历史也就是信仰和无信仰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

黑格尔的上帝在历史中。奥古斯丁的上帝在历史外,是历史的主人。“历史是一个由上帝建立的学院,它主要是借助受难来进行教育的。”(203)

*

十、奥罗修

为身为罗马人和基督徒而自豪。历史之所以是救赎的,因为受到原罪玷污的历史只能由教化和惩罚构成。异教徒问:万能的上帝为什么不直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要让历史绵延呢?奥罗修回答: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会对耐心不满。在人滥用了自由之后,应该感激造物主给予自己的赎罪的机会。“人类的苦难不是驳倒了上帝的统治,而是极其清晰地证明了它。”(210)上帝之子降临在凯撒时代,不是凯撒伟大。奥古斯都的帝国是为基督的未来做准备。

“回忆只唤回丰功伟绩和成就,却遗忘了由它们所造成的苦难;他人的灾祸在回忆的、歪曲了的视野中成为轻松愉快的叙述。”(213)历史的幸运与不幸。人首先是一个忍耐者,历史是一种病理学。(215)保罗的开朗平静:被监禁时没有想改善自己的条件或者越狱而是觉得自己的遭遇有助于在执政官的近卫军中传播福音。奥罗修的开朗平静:希望蛮族入侵时能在这些异教徒中间传播福音。

“救赎历史与奥古斯都统治下的罗马更为接近,只是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是现实的接近,而在救赎历史的意义上,这种现实的接近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接近,因为救赎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是不能以世界历史的方式证明的。”(217)救赎历史和帝国民族人民无关,只和每一一个个别的灵魂有关。

*

十一、《圣经》对历史的解释

基督教是从一个时间实现时发生的中心事件出发的。犹太教的弥赛亚还在未来。基督教的救赎历史不是一种单纯的将来时,而是一种现在完成时,是已经发生了的主的降临。“历史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个从背离向重新和解进步的运动,是为了通过一再重复的反抗和奉献活动在终结时达到开端而走过的唯一大弯路。”(219)原罪和救赎的中间的时间是一种甄别麦粒的关键性时间——一种极度紧张。“生活于一种斗争之中,这一斗争的目标既不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理想,也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而是许诺了的救恩。”(220)

世俗的事件是在罪和拯救的关系中发生的,所以从来不能完全世俗,而是在圣殿之外。“自基督以来的一切历史:时间已经实现,但是还没有完成……由于这种实现的二重性,虔信的基督徒生活在现在与将来之间的极度紧张之中。他们已经有了信仰,并且还在希望。”(224)

决定性战役与胜利日。决定性战役可能早已发生但是没人意识到,直到胜利日人们才相信。耶稣受难和复活作为决定性战役。之间的紧张充满了中间时期。它是最后的,但是不是目的(和平)。

《新约》的精神:“作为世界的一段历史,基督之后的历史与基督之前的历史没有质的不同……历史经历了所有的时代,是行动和承受、征服和屈服、罪和死的历史。”(228)历史上一切悲惨的重复都是为了完成基督的受难。

*

结语

历史问题在历史自身的范围内无法解决。布克哈特把历史还原为纯粹的连续性。为什么?因为这种连续性是那种“完满的意义”的可怜剩余。现代对历史的过高评价来自于我们背离了古代的自然神学和基督教的超自然神学。没智慧也没信仰。福音书中的耶稣不是一个历史教师,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古典宇宙论和基督教神学是限制历史的,阻止历史的毫无节制。历史从古代和基督教的限制中一解放出来,转而就开始制服人类。

只有犹太人的历史在今天还是可以做宗教解释的。“他们提出的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对上帝关于其特选子民的预定意图的不可动摇的信仰……在以赛亚看来,犹太国的覆灭不是巴力的胜利,而是耶和华的胜利……只有各民族,而不是个人,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233)对于基督教,救赎史不再限制在特殊的民族身上,这是国际性的,救赎史被个体化了。

天意、命运、基督教的崇敬。奥古斯丁区分两种宿命论:占星术与一种更高的权力(命运)。基督教信仰是与后者调和的。

“基督教对神明天意不可捉摸的干预的信仰,与对世界可能突然终结的信仰相结合,与希腊人关于生生灭灭不断重复的循环说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即阻止了一种无限制进步的信仰出现。”(239)

宇宙既不是永恒神性(古代)又不是暂时创造(基督教),那么“后基督教世界是一个没有创造者的创造,是一个缺乏宗教视角的世俗世界,它不再是‘在圣殿之外的’,而是彻头彻尾尘世的。”(241)

基督教的世俗运用削弱了基督教,但是西方的能动性的巨大动力是否与它内含的宗教因素毫无关系?我们要把变成人的上帝当作改造世界的模版吗?

*

后记

希望是一种好的灾祸(潘多拉),必死的人不能没有这种可疑的馈赠。愚蠢的火-作为幻觉的希望。保罗谴责异教社会没有希望,指的是真实的信仰。保罗与斯多葛准则:我们将在恐惧与战兢中获得拯救。

“信仰的希望并不能消除信赖和自明之间令人尴尬的冲突,毋宁说是加强了它。”(245)【本雅明的《神学政治断片》中的射向相反方向的弥赛亚与世俗之箭】“基督教的信仰并不是某件很可能发生的世俗期待,而是建立在对上帝拯救计划的无条件信仰上的一种信念。”(245)这种看似发狂的信仰并不只对现代人来说是疯狂的,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正常公民的健康人类理智来说都是极不可信的。

现代历史思维从进步思想中取消基督教的创世和完成,在古代世界观里提取永不止息的运动,却抛弃圆周。它用两个不同的眼睛看世界:信仰与理性。他的视野势必模糊。

*

附录一:约阿希姆学说的变形

极端主义:基督教原则——一种对终极的答案和拯救的信仰滋养。黑格尔用哲学取代上帝国。给谢林的信:“我们的手也不是多余的。”谢林的三段论:彼得——保罗——约翰。天主教——新教——人类宗教。基督教最初也并不是历史的(基督不是历史事件链条上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环,而是一次性的救世主)。基督教通过新建空间改变时间意义。尼采:骆驼——狮子——小孩。你应该——我要——我在。

“遥远的历史结果和意图的原初意义之间的不一致说明,按照世俗化的导线进行推导的图式,不能混同于一种因果规定。”责任的两个方面:筹划和教导者的责任与行动回应执行者的责任。

*

附录二:尼采对永恒复归说的恢复

尼采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在十八岁。《宿命和历史》《自由意志的宿命》。“无宿命的绝对自由使人成为上帝,而宿命论的原则却使人成为自动机器。”“只有在自由意志是‘宿命的最高潜能’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257)《快乐的科学》中〈最大的重点〉:永恒复归不是形而上学,而是伦理的命令。永恒复归的占卜者对抗虚无主义的占卜者。虚无主义占卜的最后绝望最终在“光明的深渊”中扬弃。查拉图斯特拉不对无目的循环绝望,而是对这种复归感到高兴。这是无时间性的定在此刻的永恒。【自我复制充满时间】这个圆环要粉碎直线进步(万劫不复)的现代幻觉——末人的时间观。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个祝福者和肯定者。“最必然的灵魂,它愉快地投入偶然之中。”尼采是唯一意识到在永恒复归中有一种道德教训可以对抗基督教并创造未来的哲人。

洛维特竟然表示尼采是彻头彻尾地基督教的和现代的,以至于尼采只处理了一个问题:想象未来并立志创造它。没有一个真正的希腊人考虑未来。希腊人的永恒复归不需要任何人来承认,尼采的永恒复归需要超人来热爱。永恒复归成为一把实践的锤子,把绝对责任心钉入人们心中取代期待末日审判的责任感觉。

圆周中任何向前的运动也是向后的运动,怎样包含一种不可逆转的意志呢?尼采的回答:必须学会向后意欲自己拯救自己。现在要拯救过去。而这一切都来自基督教中的的上帝意志创造世界和人的信仰。洛维特最后表示尼采没能完成从“我要”到“我在”的决定性步骤,因为“把现代自我的偶然存在永恒化的意志不能和自然世界永恒循环的观点相适应”。(268)【这最后一段我认为讲的并不清楚,没有解释为什么人类命运与宇宙宿命的结合是必然失败的。也许在洛维特写尼采那本书里有详细的阐释吧。尼采说,永恒复归是一个婚戒,我们不仅要从时间的循环上理解永恒复归,还需要拓扑学视角来考虑婚戒的负形,即未婚妻的手指。】

*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还是写的比较清楚明白的。是一个很不错的梳理。布克哈特(尼采的那篇《历史学对生活的利与弊》就是在听完他的课之后写的)强调的那个有点玄乎的连续性让我想到柏格森的绵延,有机会可以找他的书来读一下。维科那个部分讲到复归作为上诉我觉得也蛮开眼界的。洛维特对尼采的解读让我有点好奇他的尼采专著,但那本书我一看有七百多页……第一期节目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这样的长度是否有些啰嗦。这本两百七十多页的书整理笔记大概花费了一天半。之后会看情况对形式进行调整。好了,这期就到这里。我们的开场音乐和退场音乐是来自世界末日女朋友的专辑《Hurtbreak Wonderland》中的〈8重人格と11羽のカラス(The Octuple Personality and Eleven Crows)〉。下一期的书籍会是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的《政治与历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