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与符号》(第一部分:符号)

受首页友邻启发,我也准备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强迫自己读完整本书,并整理分享出来。手头正在读的是德勒兹的《普鲁斯特与符号》,这是一本 1964 年出版的小册子。一直以来,我都是零散地读到其片段,最近感觉有必要从头读一遍。

因原文就十分精辟,且有些晦涩难懂之处我进行了冗长的阐释,这篇笔记极长,几乎是原文的浓缩摘抄,篇幅浓缩比可能达到了 1 : 6 左右。

这本书大量引用了《追忆似水年华》,所以涉及到的版本比较复杂,作为参考的有 Athlone Press 2000 英译版、PUF 2006 法语版,中文引自上海译文姜宇辉译本,文中引用的《追忆》原文则参考中译本引用的译林出版社 2001 年李恒基、徐继曾等译本,分卷缩写如下:

CG — 盖尔芒特家那边;TR — 重现的时光。

粗体和斜体是重点和高能部分,【 】里是自己的批注,( ) 标注页数,本来 / 前为英译本,后为中译本。后来发现这本书的中英译本页码高度一致,就不做区分了。

第一部分:符号

【前三章提出了四种符号世界,真理-时间,以及学习之路。学习之路最终通向艺术的符号,因此第四章先揭示艺术的符号和“本质”的联系,随后四至六章如一串下行音阶,从艺术的世界下降到世俗的世界,指出本质是如何对其他世界产生作用,作用又如何逐步稀释。第七章基本上是第一部分的纲要和总结。】

1. 符号的类型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并非找回 (rechercher) 记忆,而是追寻 (rechercher) 真理。【法语 rechercher 也有研究的意思,一如 research】 不是面向过去,而是展望未来。回忆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4/4)

《追忆》的核心并非揭示无意识的记忆(如著名的玛德莱娜段落),而是学习符号。学习和符号密切相关,符号是一种时间性的学习过程的对象,而不是抽象知识的对象。要学习,就得先认为物质/对象/存在不断释出有待破译的符号 【而不是一个有待认识的整体】。

在《追忆》中,存在着许多符号世界。首先是不同领域,例如外交密码、战略符号、医学症候 (4-5/5);其次是领域中划分出不同世界,例如同在社交界的盖尔芒特和维尔迪兰所用社交符号就完全不同。这些符号由对应世界中的人、对象、物质所发送,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读。

有四种不同的符号世界:

a. 社交界 (mondanité)

社交符号的特性是高速繁多。学习者需理解社交圈的接纳法则,和各圈中流通的符号体系。社交符号取代了而不是指向行动和思想,所以显得冷酷愚蠢。人们不用做或者想,而只是“制造符号” 【faire signe, 直译为“示意”,又是一个双关语】。例如,戈达尔医生不是讲笑话,而是示意自己在讲笑话,维尔迪兰夫人也不笑,而是示意自己在笑。因此,社交符号是空洞的符号,但它们成为了礼仪性的循例,所以也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事洞明皆学问”】。社交符号给人一种神经性的激动。(7/7)

b. 爱的世界

“陷入爱河,那即是通过一个人所表达或传达的符号来使其个体化。即是感知到这些符号,学习这些符号。” (7/7) 【个体化指的是在人群中把我们的爱人辨认出来。】 这里,把友情和爱情做了对比,前者借助于对话、交流,后者“得益于沉默的阐释”。被爱者代表了一组未知的可能世界。爱意味着对这一组未知世界进行展现 (développer, 既展开又表现,相对于 envelopper)。【因此爱是生产性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爱上和自己迥异的人。同时,爱人眼中的风景也代表了一个未知的视角,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呈现在这风景中的。

爱的悖论就在于,被爱者纵然向我们释出表示偏爱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现出的却是被爱者体内层层叠叠的其他可能世界,这些世界可能把我们排除在外,向他人展示,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就导致了嫉妒,也使得爱的符号成为一种欺骗性的符号。爱的符号激起探索的痛苦。(9/11)

对男人或者求爱者来说,所有欺骗性符号所掩盖的可能世界中,最隐秘的是蛾摩拉 (Gomorrhe) 也即一个原初女性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绝对将男性排除在外的。反过来,男性也有索多玛 (Sodome) 的世界。最后,我们的爱中存在着雌雄同体现象,但“它绝不是整合了两性,相反,它使得两性分离”,各自发射出蛾摩拉和索多玛的符号。

因此普鲁斯特爱情有两个法则,1) 嫉妒比爱更深刻;2) 同性恋比异性恋更深刻。这里深刻的意思是前者包含着有关后者的真相。对于这两个法则的具体解释详见第六章。

c. 感觉属性的世界

和“对象/属性”的亚里士多德式组合 【面向对象编程范式】 不同,我们体验到的眼前对象的属性,可能是遥远对象释出的符号。这种感觉符号在《追忆》中大量出现,非常有名(玛德莱娜,钟楼,三棵树,石子路,……)。它们先给人愉悦感,随后强迫其思考这符号的意义,最终揭示出符号隐藏的对象或失败(贡布雷,少女,没想出来,威尼斯,……)。(/12) 不过,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符号的到来会让人愉悦。

感觉符号是物质性的符号,给我们以充实的愉悦感。它们的意义具有物质性,例如玛德莱娜对应的贡布雷是一个地点。但是,这个贡布雷似乎不再是回忆中的贡布雷,而是本质性的、被提取出来的贡布雷。

d. 艺术的世界

最后,追忆的叙述者理解了,“离开那种它所体现的理想的本质,那物质性的意义就毫无价值。”艺术的符号是去除了物质性的本质的符号,揭示出本质的意义。然后,艺术的世界会反过来对其他世界产生作用,帮助我们理解、整合、转化其他所有符号,尤其是感觉符号。(/14) 【也就是第四章开始的下行音阶】 学习之路的终点就是对艺术自身的学习。

2. 符号与真理

我们要找寻的是真理。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因为真理和时间之间有一种本质性的关联。(/16)

普鲁斯特认为人们不是因为“求真的意志”而去追寻真理,这是一种错误的预设。人们总是被迫寻找真理。 源自理智的真理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没有本真性。【“被迫”,德勒兹力学的雏形,forcer(强迫)这个动词和 force(力)有关。这一点 94 页的译注也提到了。】

和“方法”相对,普鲁斯特提出“强制”和“偶然性”。真理依赖于与某种事物的相遇,后者驱迫我们去思索与求真。【我翻开这本书也是因为一次偶然事件的驱策】 我们总是受某个符号的影响而求真,比如《追忆》的叙述者在石头上绊倒,继而从中发现了威尼斯。

求真就是阐释和解释。(/18) 【解释,expliquer,有展平皱褶的意象】 符号总是在时间中展现,从而达到真理,所以时间是作为一种符号的展现过程而存在的 (86/)。有四种展现的时间结构,大致对应了四种符号世界,但时间线也彼此交织,出现在别的符号世界里。它们分别是:a. 失去的时间 (le temps qu'on perd);b. 逝去的时间 (le temps perdu);c. 重拾的时间 (le temps qu'on retrouve);d. 重现的时间 (le temps retrouvé)。

【其中,a 和 b,c 和 d 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和 c 是有主语 (on,法语无人称代词,相当于 one) 的。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谈。】

先把它们大致分为荒废的时间和寻回的时间两种。前者如字面意思,是虚掷的光阴:“为什么要荒废时间去进行社交活动、去恋爱,而不是去工作、去创作艺术品?” (18/) 【扎心了】 ,而后者是一种原初的绝对时间,“赋予我们一种永恒的形象” (18)。

“然而,这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即最终向我们揭示,在我们所失去的时间之中存在着真理。” (22)

德勒兹在此(替普鲁斯特)为鸽子精们正了名:的确,我们本可以在学习、思考、创作艺术,拜访伟大的人士。但出于意志的努力进行的工作“只能把我们引向理智的真理,后者缺乏必然性的标志,因而人们始终有这样的印象,即它们‘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并以另外的方式被陈述。” (22) 因此,荒废的时间有其必要性。“……一旦我们爱上了一个平常的或愚钝的人,他就在其符号方面要比最为深刻、最有理智的人更为丰富。……普鲁斯特这样提到那些知识分子,‘当我们看到他们爱上平常女子的时候,会感到惊讶,但和一个聪慧的女子相比,她更能丰富他们的世界。’” (23) 【毛姆的《面纱》,男主角难以接受自己爱上了一个自己所鄙夷的女人,但往往正是在这看似矛盾的情况中,爱者得到了有关自己的真相。这并不是在物化爱人,或者将对方打扮成一个自己艺术世界中的玩偶,因为爱人在源源不断地释出令我们眼花缭乱的符号。他们常读常新。】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在荒废时光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进行一种隐秘的学习。(23) 然而,怎样才能从我们所失去的时间之中获取真理?——为什么普鲁斯特把这些真理称作“理智的真理”?(24) 不是说理智发现的真理缺乏必然性吗?然而,在艺术和文学中,理智是滞后(延迟)的,而对于学者和哲学家,理智的运作总是提前的 (24),预设了一个可能性。【科学实验要先假设,后验证——它预设了一个真理的框架;但艺术家先积聚印象,然后把它们连缀加工成艺术的真理。】

延迟的理智之所以到来,是为了弥补符号带来的痛苦和强迫。而只有在从符号中提取出不断重复的法则和主题时,我们才能超越单个符号带来的痛苦,为真相而愉悦。“这些浅薄或冷酷的人,……他们无非只是那些超越于他们之上的主题的体现,或作为一个对于我们已经无效的神明的碎片。” (25)

“于是,正是依靠理智,我们才能发现那在开始的时候所无法认识的东西: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在荒废时光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学习符号了。我们懂得了,我们的怠惰的生活与我们的劳作是浑然一体的'我的一生……一种使命' (TR2, III, 899) 。”(26)

3. 学习

对符号敏感无疑是一种天赋,但为了运用这种天赋,我们必须克服两种定见 (26-27)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不如译作“客体主义”】 指的是把符号归因于释出它的那一物体的倾向。符号“指示” (designate) 一个客体对象,但可以“意味” (signify) 别的东西。例如,主人公把玛德莱娜中奇妙的滋味归于茶和糕点,但他感受到的符号其实“意味”着别的东西;又如他在恋爱中得到美妙的享受,便纯情地认为“一个人身上显得独特的东西也必定属于这个人” (29) ,把表白感情(即向这些独特点致敬)看作爱情中最重要的阶段。知觉 (perception)、表象、自觉的回忆和理智都针对客体而非符号。(30) 知觉相信现实应该被观察,理智相信真理应该被明确说出。但是,“真理不说也会呈现出来”, 它更像是自然界的大气变化,可以通过符号观测,而根本不必借助话语。【日语的“读空气”】

理智鼓励我们对话、发展友谊、去工作、沟通真理、从事哲学等自觉和预设的思想活动。与这“友情-哲学”的组合相对,普鲁斯特提出了“爱-艺术”。(31) 一场平凡的恋爱中丰富的符号和沉默的阐释,比一段伟大的友情更有价值,艺术作品比哲学著作更有价值。比思想更重要的是,存在着“产生思想的东西”

基于以上理由,《追忆》的主人公认为致力于观察和描绘客体的艺术并无价值。但在得出这个结论时,他会感到一阵失望,并怀疑自己是因为无能于观察和描绘,才欣赏不来那种艺术。(34) 每当客体不能给予我们以所期待的秘密之时,我们都会感到失望。(35) 因此,出于对客体的失望,我们力求寻找一种主观上的弥补。(36) 这是每条学习路线的必经之路:客观性的解释努力所导致的失望,和主观性的解释对失望进行补救的努力。因为,每个符号有一半包裹在客体中,另一半则出现在主体的联想序列中。我们从这一半跃向另一半。(37)

主观主义是一种单纯的观念联想。例如斯万在烧饭女佣和爱人的脸上看到波提切利的画作,“我们自己建造了一座完全私人的博物馆” (38),在万物中识别出艺术,但并没有对艺术做深入解释。【《房思琪》中就揭露了一种“风雅”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辞藻的趣味和奸淫幼女的趣味之间建立了种种联想链条,构筑出私人的文字囚牢。】

最后,德勒兹指出,存在着“一个世界、一个为本质所占据的精神的所在”,它超越了客体、明确说出的真理、主观联想链条、相似性的再现,构成了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在其中,符号不能化归为一个发送符号的客体,意义也不能被化归为一个把握意义的主体,而是独立存在着。只有在艺术的层次上,本质才能被揭示。一旦被揭示,本质就会在其它领域(感觉、爱、社交)里逐级再现。 (38-39)

4. 艺术符号和本质

【这一章处处高能】

艺术符号比其他符号优越,因为其他符号都是物质性的。(40) 尤其是,其他符号在“展现”或“解释”后,仍然有物质性,例如从玛德莱娜糕引向贡布雷,玛德莱娜的“意义”还是通过物质形态上不同的贡布雷表现出来的。(41) 而艺术的统一体是一个非物质性的符号,和一种完全精神性的意义,比如凡德伊的小乐句和拉贝玛的表演姿态,它们释出的符号(音流、动作)脱离了物理实体,所表达的意义也和具体的事物无关。这个统一体被称作本质。(42)

本质是终极的、绝对的差异 (Différence)。本质构成存在,使我们能把握存在。终极、绝对的差异指的是主体内在的差异,“性质的差异存在于世界向我们进行呈现的方式之中,如果不曾有艺术,那么此种差异就将始终作为每个人的永恒的秘密。”这里德勒兹提到了莱布尼茨的单子 (monad),但我不熟悉莱布尼茨。他说:视点就是差异自身,对于同一个世界的种种视点之间的差异,就和彼此远离的世界之间的差异那么多!(43) 真是咫尺天涯。因此,友情永远是错误的沟通,而爱情否弃了所有的沟通。只存在着艺术性的主体间的沟通。所以,艺术的作用就在于:

只有借助艺术,我们才能走出自我,了解别人在这个世界,与我们不同的世界里看到些什么,否则,那个世界上的景象会像月亮上有些什么一样为我们所无法认识。幸亏有了艺术,才使我们看到世界的增殖,而且,有多少个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我们就能拥有多少个世界,它们之间的差异比那些进入无限的世界之间的差异更大…… (TR2, III, 895-896)

那么,难道能说本质就是我们作为个体、主体的视点吗?不,本质不是主体的本质,而是在主体中呈现的存在领域的本质。因此每种本质都是一个国家,一片故土 (patrie)。(44) 【我的理解是,每个主体中都有多重本质、世界。】 并非是个体构成了世界,而是被包含的世界和本质构成了个体。因此,本质是个体化 (individualizing) 的,它们使个体得以成为个体。

本质被囚禁、包含于灵魂之中,是我们的“人质”,随我们一起死亡。但假如它们被保留,我们也就以某种方式不朽。 (45)

本质中包含着它所对应的世界的开端【就像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或是一颗种子。】 德勒兹用了新柏拉图主义里的“复杂性” (complication) 一词来形容这种道生一、……三生万物的状态。【后面几章提到本质在三个世界里再现,也有点像新柏拉图主义的分层宇宙和“流溢”概念。】 (46) 因此,主体(如夏吕斯)才能源源不断发送原初的符号供人破解。(46-47)

生活中和原初本质相对应的状态是睡眠。艺术家所拥有的“重现的时间”指的是蕴藏在本质中、尚未被展开、可以随时取用、拥有完美自由、等同于永恒的时间,正如睡觉时所有片段都是梦境的素材。【有点像《降临》里七肢桶的时间】所以,艺术才是“重新发现逝去的时间的唯一方式”。 (TR2, III, 899) (47)

那么,本质是如何体现于艺术作品中、如何被艺术家传达的?它的确体现在物质中,但这些物质延展性极佳,以至于彻底变成精神性的。(48) 它们不只是颜色、声音、文字等质料,而是通过这些质料得以表现的自由物质,比如哈代的几何形体、平行线,司汤达文中时常提到的峻拔高度。【又如,鲁迅的黑色死火】 艺术家的这些“无意识主题”,或者说风格,构成了他们作品的真正主旨(而不是表面上的主题)。(48)

本质使得两个完全差异的客体能够互相接近。它作为两者的共同性质而被体现。艺术家的风格就在于选择两个差异客体,并提取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风格就是隐喻,而隐喻在本质上就是变形(metamorphosis)。两个客体间建立起一条互相变形的隧道,例如埃尔斯蒂尔的画中海洋和城市往往互相对换和融合——他找到了海洋和城市之间殊异的联系。在这里,风格体现了本质中原初要素之间的斗争。(49)

由于本质不能被替换、取代,我们只能不停重复它。因此,伟大的艺术品要被重复欣赏,如乐曲被一再演奏,诗被一再朗诵。由此,差异通过重复被肯定。差异和重复是本质具有的两种密不可分的力量。(50) 艺术家的重复不再具有差异时,就是艺术家衰老之时。(50-51)

本质的呈现只属于艺术的领域,因此,艺术是世界的目的,是学习者的无意识的命运。(51) 接下来,我们要揭示的是艺术本质如何反作用于其他世界,并把生活其他领域整合进艺术中的。德勒兹把这种反作用比作“下降运动”,这种运动越往下,就越遭到物质的反抗,并带上杂质,因而不得不终止在社交界,渗透不下去了。【这个想法真的很新柏拉图】 (52)

5. 记忆的次要地位

这一章讲的是感觉符号(不自觉记忆和想象)中的本质。首先,“自觉的记忆”往往抓不住重点,反而记没用的细枝末节,所以光有自觉记忆没用,它仅仅是理智的辅助手段。(53-54)

而“不自觉的记忆”为感觉符号所引发:我们被感觉符号驱使,去寻找其意义,然后无意识记忆浮上水面,向我们呈现意义(又是玛德莱娜)。(54)

无意识记忆中体现的感觉符号使我们踏上艺术之途,但也仅仅是艺术的开端,它们仍是生活的符号。(55-56) 在艺术作品中,回忆引导读者理解作品和艺术家,因此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回忆是生活领域的隐喻,隐喻则是艺术领域的回忆,因为它们都确定了两种不同客体之间的关联。 (56)

回忆不仅仅是联想,《追忆》的主人公在回忆中体验到了一种异常的愉悦,这是因为当下和过去的两种感觉并不是简单地相似,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越相似性的同一性质,也就是回忆的真理 【类似于艺术的本质】。(57) 但是,我们无法解释这种愉悦来自于何处。

有两种“过去”:自觉记忆的“过去”,是曾经的“当下”,它通过和现在这个“当下”的关系而被把握,如果没有现在这个“当下”把它挤走,它就无法成为上一个“当下”,无法成为“过去”;(58) 而普鲁斯特构想了一种柏格森式的“过去”,这种“过去”和“当下”共存,独立持存,不需要借助“当下”来回溯。此种过去的存在自身,柏格森把它称为潜在 (virtuel)。 (59)

柏格森知道过去是“潜在”的,便到此为止了。而普鲁斯特接着追问:那我们怎样才能获取这种自在的过去?正是通过无意识记忆在差异的事物中建立的关联——它将当下与过去的差异内化于当下的感觉之中。那个过去(如玛德莱娜例子中的贡布雷)从过去的某一时刻脱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61) 由此,贡布雷在它的本质、一个“纯粹的过去”中出现,它是时间的局部化的 (localisé) 本质。(62)

理想性的真实就是本质——“真实 (real) 的,但不是现实 (actual) 的,理想的,但不是抽象的。” (TR2, III, 872) 【关于 real 和 actual 的区别,德勒兹提出了 real/possible 和 actual/virtual 的两个对子,其中 real 表示一切实存的,它在身体中进行,比如被打了一拳,身体疼痛的感觉;actual 是一切被表达(act-speech...?)的,它在 monad 中进行,比如被打了一拳,灵魂痛苦的感觉;virtual 是一切内涵潜在的(表达);possible 是一切可能被实现的。对子之间可以交叉组合,例如,the actual possible 指的是被表达的可能世界(它们并不实存,但是已经可以被表达)。感觉用游戏编程的例子比较好理解,可以认为 possible 是游戏的数据库,virtual 是程序指令集的可能运行结果,real 是玩家能接触到的游戏数据如场景道具等,actual 是实际产生的游戏体验。在这个模型下,actual-possible 就是理论上通过编程可能产生的真实游戏体验,virtual-real 是在有限数据下得到的可能运行结果,以此类推。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但比起在艺术中实现的本质,在不自觉记忆中实现的本质更“不透明”(具有物质性),因为它是局部化而不是个体化的,它和某时某地的物质感觉产生了关联,而非由艺术视点决定。于是,本质不再掌控其自身的体现和选择,而是或多或少有赖于外界条件的相似性。(65) 不自觉记忆的本质具有一种最低限度的普遍性。(62-63)

另外,无意识记忆的本质也不能给我们“重现的时间”,也就是那种还未流逝的原初时间 【宇宙大爆炸前奇点里的时间——时间的潜在?】。它使我们重新发现的,是消逝的时间自身。它骤然呈现在一种已经展开的时间中,是原初时间的一个转瞬即逝的投影。(63) 所以,这种时刻往往无法延续,我们只能对其惊鸿一瞥。它是永恒的瞬间性的形象。(64)

在感觉的符号内部,不自觉记忆的符号低于欲望、想象、梦的符号。感觉的符号总体又低于艺术的符号。不自觉记忆的符号只让我们预览了一下艺术的最终启示,让我们为最后阶段做准备。(66)

6. 系列与群体

这一章讲的是爱情和社交符号中的本质。在这里,本质被引向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一种越来越大的普遍性,并趋向于和“法则”结合在一起。本质在爱的符号中体现为谎言的普遍法则,在社交符号中体现为空洞的普遍法则。(67)

一种原始的差异,一个超越我们之上的主题、一种原型在掌控着我们的爱情,并在我们的每个爱人身上重复。不仅如此,它还在我们某个爱人的无数形象上重复。所有爱人和形象之间的差异就蕴于原初的形象中。(68) 【就像层层叠叠的菜叶卷成一颗包心菜。】 在爱情中,我们正是因为无法察觉那个本质的差异,才越来越多地重复并逼近它。(69)

于是,爱的重复构成了一个系列。【用数列或序列似乎更合适,这几段描绘了一个爱情柯西序列的图像。】 系列的每项都有微小的差异,还存在着对比性的关联,如希尔贝特和阿尔贝蒂娜两段爱情之间的反差。【同样,这里的差异最好用数学上的微分 (differentiation) 来理解,表示了一种连续的变化,有别于“反差”】。最后,我们越来越趋近于对爱情远处主题的理解,也就不再去爱了。(69-70) 下图解释了这一过程:

(柯西序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一个爱人身上也存在这种反复振荡,ta 们时嗔时喜,我们的回忆永远停留在上一个形象,于是免不了为爱人的变化感到惊讶。我们身上也有着振荡——先是把爱人从一个群体中辨别出来,然后陷入热恋(达到波峰),随后回归冷漠,爱人如潮水缓缓退入人群的大海。(70-71)

爱情甚至有着超主观性 (transsubjectif),超越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其他人连接在一起。《追忆》主人公的爱,正延续了斯万对奥黛特的爱,斯万为主人公提供了“被爱者就像囚徒”这个原始的主题和忠告。另外,主人公对母亲的焦虑,和斯万对奥黛特的焦虑类似——自己所爱在别的地方享乐,自己却不能参与。但是,母亲依然不是起点,母亲的经验也是从别处转化而来,构成一种传承链条。由此,爱的经验是全人类的经验,它在全人类中延续,超越个人的主观。(71-72)

在这个序列里,记忆和想象并不参与解释,只是为了收集符号。真正展开解释的,还是我们的理智。理智并非用于反思一个抽象真理。它受到被爱者的谎言的驱迫,因谎言带来的痛苦而去探询符号的意义。最后,如果它能从各种不同的痛苦中发现自己爱情的普遍法则,那也会带来愉悦感。“事实总是特殊的、悲惨的;然而,我们从中获得的观念却是普遍的、快乐的。”“被重复者的悲剧是存在的,然而,重复则是喜剧,……” (74) 【看得真开】

普鲁斯特:“忧伤只是某些观念首先进入我们心灵所采取的方式。”(TR2, III, 906)

被爱者是一个在我们之中展开的序列中的项,是一种内在景象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是对一种本质的反映。(74-75) 【去爱,实际上是去了解自己。】 “生活的全部艺术就在于把造成我们痛苦的人只当成能让我们进入他们的神明外形的台阶,从而愉快地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各种神性。”(TR2, III,899) 【用不恰当的话说,这是一种对傻逼的回收精炼再利用。】

在爱的符号中,本质的体现更依赖于主观偶然性和外在条件。假如没有斯万,主人公对爱的观念就不会是这个德性。别的主观状态可能导致别的可能的 (possible) 主题。而爱情是否能够开始,也取决于更偶然的因素,这点想必所有人都有体会。(75-76) 最初,爱人混迹于一个群体中,尚未从中个体化。在巴尔贝克的海滩上,主人公首先看到一群少女,她们每个都能给他带来快乐,每个都携带着其他人身上的特质;随后才从她们中间提取出阿尔贝蒂娜。而这段爱情的终结,是阿尔贝蒂娜被放归人海,主人公重新开始和那群少女中的另一人(安德蕾)来往。 (77)

爱的符号中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谎言的普遍法则。说谎者心中有一个无法忘记的真理,他试图掩盖它,但掩盖物不仅草率、容易忘记,而且背后隐隐显露出真理的形状。这里,谎言也像是一条渐近线,一个振荡着不断背离又离不开真理的序列,它不仅揭示了真理,更揭示了谎言(即越来越大的振荡)的存在。(78) 【类似于发散的无穷级数。】 在爱情中,被爱者需要隐藏自己身上的世界的起源,隐藏她姿态、习惯和品味的出发点,也就是蛾摩拉的秘密。而求爱者自己身上也有一个索多玛的秘密。(79) 【我其实还不太明白为什么非要隐藏这个秘密,或许它是被动的,仅仅意味着求爱者感到自己被隐瞒了?】

这就是第二个方面,同性恋的秘密。《追忆》中主人公目睹了一次女同性恋和一次男同性恋,各给了他一种震撼的启示。这里,同性恋意味着“爱的真理,首先就是性别之间的隔离”。(79) 【homosexuel 这个词本身也不预设“恋”的含义,仅指同性的】 一个人身上共存着两种分隔的性别,正如植物的雄蕊和雌蕊,只能靠蜜蜂授粉。也许,爱人只是我们的蜜蜂,我们也是爱人的蜜蜂。爱情的本质是自体受精,而非沟通。男女只有在表面上才相互交媾。

为了更好地解释爱的双重序列,我画了一张示意图:

IMG_5776.PNG

正如章节标题所透露的,爱情的普遍性有两种形式:系列的法则,和群体的特征。求爱者先从一个群体里发现被爱者,因此先开始解释群体性的符号。而蛾摩拉和索多玛的居民彼此发送着“天体的符号”,并根据它们认识自己。群体给爱情提供了机缘,但爱情只能通过系列被深刻体验。(81)

而在社交界,本质直接体现在最低层次的普遍性,也就是群体的普遍性中。社交符号(表现历史、政治、社会)因其极度空虚,似在真空中传送,跨越了天体的距离。因此,对社交界的研究是望远镜式的,真空正是一种有利于体现法则的介质。一个空洞的头脑正适合体现统计学法则。(81-82) 艺术家则从这些不自觉的愚钝头脑中发现这些法则。《追忆》通过德雷福斯事件的演变,很好地体现了社会是如何遗忘,并“用更为愚蠢的新偏见来取代那些陈旧腐朽的偏见”。(81-82)

社交界群体的三重性是空洞、愚蠢、遗忘,因此它发送符号迅速(不承载什么意义)、形式完备(预先规定好步骤)、意义有普遍性。“没有什么比那些在一个愚人的脑袋里面所发生的的事情更能激起思索”,学舌鹦鹉也是预言鸟,在不断的重复中揭示了法则。而真正的群体是一种“智力”上的群体,按照观念和价值分类,而不是像圣伯夫那样,按照物理环境和阶层分类。社交界(也就是语言)的法则:“人们总是像他所从属的精神阶层(而非他最初所从属的社会阶层)中的人们那样进行表达。” (TR2, III, 900) (83) 【笑死】

7. 符号系统的多元化

本章用七个分类符号的标准来总结前文,它们分别是:符号体现于其中的物质;符号被发送和理解的方式;符号产生的情感类型;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联;对符号进行解释的主要官能;符号蕴含的时间线和对应的真理类型;本质。

社交 爱情 感觉 艺术
物质 为了在真空中变化,更物质化 被爱者的躯体和姿态 气味和味道 非物质
发送和理解 一开始认为必须去观察客体,失望后投向主观的联想 ⬅️ ⬅️ ⬅️
情感类型 神经兴奋 痛苦焦虑 异常愉悦,存在与虚无对立的焦虑 纯粹愉悦
与意义的关联 空洞,取代 谎言,背离 真实但物质性 非物质符号和意义的完美总体
官能 理智 被迫的理智 不自觉的记忆,源自欲望的想象 纯粹的思想
时间线 失去的时间,在展现的终点仍原封未动,真理体现在解释者变得更成熟了 逝去的时间,改变人与物,只有在遗忘和不感兴趣(陷入爱河的自我消失)时才能获得真理 重拾的时间,重现那个和意义相对应的“自我”,展现一瞬间的真理 重现的时间,原初时间,将符号和意义连结在一起的真正永恒
⬅️ 逝去的时间存在于社交符号中,损害了它形式上的同一性
➡️ 逝去的时间也存在于感觉符号中,引入一种虚无的情感(主角穿靴子时想到外婆的死亡)
⬅️ 在重拾的时间里,才重新发现了逝去的时间
⬅️ 包含所有其他时间
本质 群体的普遍性,依赖客观规定和主观联想 系列的普遍性,依赖客观规定和主观联想 最低限度的普遍性,存在于偶然外部条件中 个体化主体,绝对确定表现它的客体

对于意义和符号的关系,《追忆》中提到两个范畴:蕴含 (implication) 与表现 (explication),包含 (envelopment) 与展现 (development)。【développer 一词最早是“展开(折叠)”的意思,explication 亦然。但后来词义分殊,前者和发展有关,后者则是解释。】 起初,意义作为一种事物被蕴藏在另一种事物(符号)中,就像囚徒在关闭的箱子里。解读意义就像解开封盖,释放被关押的灵魂。(89-90) 另一方面,符号被表现和展现出来,像纸折的花在水面上绽放,自我拉伸和展开。本质则是支配意义和符号的第三项 【出现了,德勒兹的三元组!其实刚才的雌雄同体和蜜蜂也是三元组】,使它们保持复杂化 (complication) 的状态,并规定两者间的关系、距离、结合紧密程度。(90) 【im-plication:向内折;ex-plication:向外展开;com-plication:皱折结合在一起,正如把两张纸叠在一起后揉成团。】

《追忆》的主题不是记忆与时间,而是符号与真理,“我尚未知晓,但我之后会理解;而且,一旦停止学习,我就不再感兴趣了。”(91) 每个人的价值都在于他所教给我们的东西,人物只有在发送有待破解的符号时才重要。(91) 【普鲁斯特式工具人】

物理学预设了客观明确的物质,从属于现实,哲学预设了直接明确的陈述和含义,源自欲求真理的精神。但是,普鲁斯特提出,不该相信事实,因为只有符号。也不该相信真理,因为只有解释。 (91) 对符号的学习把看似不相干的事联系起来,因为事物间不存在机械法则,精神间不存在有意识的沟通。既没有事物,也没有精神,只有身体 (corps)。 【就是无器官身体的那个身体】 语言始终是肉体的语言,所有征象都是一种话语,话语都是征象。 【表情比说的话更能暴露真实,话语也不能单从语义角度考虑,而要辨识说话者受到的各种影响和意图的痕迹。】 在这个意义上,每具肉体都是一个埃及,而我们是刚走进那些墓穴的埃及学家,要破解那原初的奥秘语言。(92)

结论:思想意象(思想的图景)

《追忆》的“哲学”意义就是,它和哲学针锋相对。哲学家往往预设精神总是渴求真理,有一种思想的善良意志,并由此产生一种决心、一种哲学的方法,来克服蒙骗我们头脑的外在影响。哲学家中存在着“朋友”,对于词和物的含义达成一致,在善良意志的作用下沟通。但是,这样的真理是独断和抽象的。哲学和友谊忽略了那些模糊的领域,其中酝酿着促使我们思想的力的风暴。精神之间只能产生约定性和可能性的规则 【行话】 。真理不是被呈现、传播、欲求,而是被泄露、解释、无意识达到的。(93-94)

哲学家在思索,而诗人像大自然那样引发思想 (CG3, II, 549)。诗人明白,关键之处在于激发思想的事物。《追忆》的主题是促使(forcer) 【强力】。(95)

“唯有印象,……,它才是真实性的选择结果,因此,也只有它配受心灵的感知。” (TR2, III, 878-880) 激发思想的事物就是符号,与符号相遇的偶然性保证了思想的必然性。创造,意味着符号向思想施加强力,帮助它摆脱自然的愚钝和抽象的可能性。谎言驱迫嫉妒者思考,印象驱迫敏感者思考,艺术品的创造符号(一些天才对另一些天才的呼声)驱迫读者和观众去创作。(96-97)

科学和哲学的理智总是提前到来,符号的理智却延迟到来。自觉和不自觉并不是指两种官能,而恰恰是同一种官能的两种运作(即,理智的自觉-提前和不自觉-延迟)。与预先决定了范畴的知觉不同,感觉负责领受和理解符号,而一种符号就对应了一种感觉的界限、使命和极端运作。(98) 【符号在感觉中有它的专属器官】

普鲁斯特是柏拉图主义者,他追求达到本质。柏拉图也提供了一幅相遇和强力的思想图景,《理想国》中,柏拉图区分了使思想怠惰和激发思想的事物,前者是“辨识”,后者则是不可辨识的施加强力的符号。【看见一个苹果,我们立刻知道那是苹果,思想无所作为。但如果看到一个四不像,思想就要在那上面费一番功夫了。】 区别在于,柏拉图的“记忆”是一幅先在的图景,他认为感觉符号刺激人们“想起”那些原初的本质,所以理智会对这些“相遇”进行提前组织。普鲁斯特却认为应该向符号的相遇敞开,不作任何预判。普鲁斯特的本质不再是思想运动的终点,而是思想(翻译)的过程自身。(99-100)

第一部分“符号”就这样结束了,它提出一种无意识学习符号的过程,和哲学的有意识格物致知相对。第二部分“文学机器”的笔记还在路上,这部分探讨了《追忆》独有的碎片化整体,以及作品如何构成了生产真理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