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摘要

惠能论功德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禅宗润学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心不住法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作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尼采式的英雄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然而,他所宣称的真理绝不是抽象的、非个人化的命题,客观上可以被普遍的理性所接受:必须“从一开始就知道它们仅仅是——我的真理”。 但是,即使是“我的真理”也不能让它在我心中石化,直到成为“信念”,因为“信念是监狱”,“有信念的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精神是怀疑者”。对尼采来说,就像对施蒂纳一样,“有信仰的人…他不把自己作为目标……“信徒”不属于自己”。

自归依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心和佛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外迷着相,内迷着空。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开佛知见和开众生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