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 vs oc人开始的创作论思考
上 看了k的微博,受到很大启发。 从中我感受到了oc人和创作者的区别。同样是在描述还未动笔的作品,同样是介绍读者(我)完全不了解的全新人物角色,k的介绍是从角色内核开始,而oc人的介绍是从表象开始。oc人自己也是摸象的盲人,摸到什么就大声嚷嚷什么,oc人的腿毛就像反射超声波的蝙蝠洞壁,oc人靠回音确认自己的位置,感到安心,但这期间没有人真的看到大象。 而k是从大象的生理结构讲起,口述大象的骨骼结构来向我们介绍同为哺乳类动物,但它们究竟与我们有多大的区别。描述角色的特征即是描述角色(与读者)的“偏差”。所描述之物必须偏离常识,但又必须反映常识的本质,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一直身在常识中不知常识。oc人的描述法是从外侧抚摸大象,而k的方法可能类似于在此时此刻此地,扬弃物理的场的定义,违抗我的灵魂/自我定义的禁令,让自己的身体/灵魂与大象的身体/灵魂重合,并记下双方偏差的位置到底在哪。 X约上万的图,W打成千的标签,也描述不好一头大象。 我也没有好到哪里去,采用史蒂芬金式从头至尾的创作就会写着写着白骨如山忘设定,采用麦基式自上而下的创作就会为展示设定而专门设计剧情,然后在这个步骤选择强迫症发作。 而k这样的角色塑造(假定)的缺陷肯定在于,作者只能记下偏差的部分,忽视自己与角色完全重合的部分,这就是盲点。使用这种方法创作想要进步只能尽可能缩小自己的盲点。当你将自己的盲点/灵魂缩小到接近于无,你就视物如其所是,你就从自己的灵魂中解放,获得自由。 关于人的自我定义应该植根于哪里,我有过各种探索,中途抛弃了很多东西,我的结论是,人的最后一个锚点就是灵魂。(倒数第二个就是创作。)但剥离一切锚点,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 想要穿进任何人的鞋,前提是你不能有脚。
下 或者说,你有脚,但你的脚需要很小,乃至越来越小。到最后你能轻松游荡,对任何人的灵魂完形填空。 但你自己也就没有灵魂了。如果你没有盲点,你还有什么要表达的东西? 对这种程度的自由的追求无疑是在寻找同等水平的虚无。有必要洁癖到这个程度吗?非要倒退回宇宙大爆炸之前,认为这种从零到一才是创造,从一到二就不是创造了吗? 只要还在创作的人,至少还拥有一个无法剥离的锚点就是创作。如果为了创作而把创作这个锚点也剥离掉了,那真的就很好笑了。 写完上篇之后我回视我自己,我理解oc人和理解k何尝不是把他们重合在一起,观察差异的部分呢?我所假定的k的创作方法其实正是我的创作方法。我是在再发现我自己。所有的发现都是再次发现。 我的创作方法的一大弱点和不可持续性在于我的方法中总是有太多观察。在于我去观察我的角色而不是我去捏造我的角色。以上我对k的创作方法的想象也是先入为主地假定她也在观察,而非任意创造。当我偶然捏造的时候我也是边捏造边观察,这合适吗? 那或许oc人的方法反而是正确的。oc人评价不高可能不是方法不对而是水平不高。oc人没有在摸索大象,而是在捏造大象。他们只能展示碎片因为他们只捏好了这些碎片。oc人需要回音因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真的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oc人的创作过程中没有人看到大象,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大象存在——大象还没被捏造出来呢!oc人自己也不确定自己在塑造的东西是不是大象,他们只是凭自己喜欢,把来源于自己或别人的灵感拼贴到现有的结构上,他们确实很需要观众来看看,他们塑造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大象。 k也不纯然是从角色内核开始介绍,她已经说了这个角色已经完成了,她才写了这一篇,而不像苦恼的oc人,没完成就开始展示。k对自己的角色已经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她介绍内核也行,介绍表象也行。 观察的方法也没有错:不去观察生活,你有什么好写,你有什么值得写?捏造的方法也没有错:但你也要大胆捏造。须知别人来看你的创作,不是想看你再现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是想要看到你都捏造了些什么。 这听起来是个正确的方法论,但是正如空气中充满了冲突,并不需要为了表现某种设定而特意设计情节,而是你从任何情节中都能表现这种设定。你也不需要捏造之后自问这合适吗?你可以削足适履,让它变得合适,如果它值得。而如果它能表达你的什么,它就值得。 随心所欲不逾矩!